法華經:菩薩為何化現聲聞,修行即是自淨佛土(49)

2021-01-08 經典悅讀

世尊為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授記,尊者未來將在此國土成佛。那時候的娑婆世界比現在清淨多了,沒有惡道,僅有人天兩道,且相互之間能看得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菩薩修行的過程,實際上是自淨國土的過程。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

這時候,世尊想要重新宣說這個法義,而以偈言:「諸位比丘你們仔細聽。佛子所行之道,善於學習各種方便法,以此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

比如,我們現在讀經、解經,其實也都是方便法,這叫借假修真。漸漸地,不受一切法中,煩惱減少了,智慧增長了。

【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

「因為知道眾生樂於小法,而畏懼於大智慧,因此諸菩薩們現作聲聞、緣覺的形象,以無數的方便法,化度諸眾生。他們自稱是聲聞,離開佛道很遠。他們以這種方式度脫無量的眾生,令他們都得到成就。即使是那些有小欲而容易懈怠的人,也漸漸令他們生起作佛的願望。」

「樂小法」是指眾生樂於修行滅掉世間煩惱、過輕安愉快生活的小法。

「畏於大智」是指眾生畏懼般若空性這樣的真正大智慧。

你告訴眾生說:「學佛修行能讓你幸福快樂,沒有煩惱。」他願意隨你修行。

如果你告訴眾生說:「學佛能讓你看透世間的實相,明了世間一切法皆是妄覺中的幻化遊戲。」願意學的人就少了。他們說:「既然一切都是空,我學它幹什麼?」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們一聽到了世間的真實相,馬上就喚起了往昔的聞道因緣,樂於「勤而行之」,不用揚鞭自奮蹄。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中士、下士聞道,根性就沒有上士那樣殊勝了。菩薩示現聲聞、緣覺形象,往往更多的是為了教化中等根性和下等根性眾生的方便。

菩薩教化中士,主要是令他們堅定道心,克服懈怠。教化下士,主要是為他們種下解脫的因緣。只要下士心中有一念佛種,在無量劫的輪轉中,這個佛種總會開出覺悟之花的。

【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

「他們內秘大乘菩薩行,外現聲聞羅漢形象。他們欲望很少,厭患生死輪迴。這其實是在自我淨化佛土。」

凡夫隨妄心攀緣,住在生死輪迴,欲望一個接一個,這是妄上加妄的汙染國土。

而聲聞行者欲望少,沒有妄心攀緣,自然就覺根清淨。清淨覺根中所見的國土,自然也是清淨國土。因此說,他們覺根清淨的自我修行,其實是「自淨佛土」。此為自淨佛土之一也。

【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

「聲聞行者中,有示現眾生有貪嗔痴三毒習氣者,又有示現邪見相者,我弟子就是這樣,以方便法度眾生。我如果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聽聞到這個事情,恐怕心中就會懷有疑惑了。」

有的聲聞菩薩示現的是「少欲厭生死」的正面形象,而有的則示現的是被三毒煩惱以及諸邪見相。

《楞嚴經》中,阿難在談到地獄時,曾有過一段話,他說:「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燃,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在這裡,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寶蓮香比丘尼、琉璃大王示現眾生的是三毒煩惱,善星比丘示現的是邪見相。由於三毒煩惱和邪見果報是如此的慘烈,故而眾生就知道,一定要滅掉三毒煩惱,一定要覺悟佛的正見。

我們如果這樣思維,心中就會對這些示現惡性的比丘生起感恩之心,他們以自己的親身試法,為我們示現不可行道。慘烈的果報令眾生畏懼,從而願意轉向正確的道路。這亦是聲聞菩薩的方便教化。

一般的眾生對於正面的方便教化之事能夠接受,對於這種反面的方便教化之事則很難接受,且容易產生疑惑。要理解這個內容,是需要一定智慧的。

【今此富樓那,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宣護諸佛法。為求無上慧,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多聞有智慧。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

「今日此富樓那,已於往昔在千億佛所,精勤修行了所行之道。他宣揚護持一切佛法。為了求得無上智慧,而常於諸佛所修行聞法。他現在位居於眾弟子之上首,多聞而有智慧。他所說的法皆是無畏布施,能令眾生歡喜。他說法沒有疲倦,以說法來助佛教化眾生的事。」

說什麼樣的法才是「所說無所畏」呢?自然是不住相見之法。不住相見,自然沒有對相的畏懼。

凡是住相見法,有相與無相之間,就會有所對立,不能稱為「無所畏」。

【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知諸根利鈍,常說清淨法。演暢如是義,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

「他已經得度,有大神通,具有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這四種無礙智慧。他知道眾生根性的利和鈍,常常演說不住相見的清淨法,開演暢達如是之義,教導千億眾生,令他們安住在大乘法上,而以此為自淨佛土。」

富樓那尊者為眾生講法,提升眾生的覺悟,將他們拔出染相的泥淖,此為自淨佛土之二也,

【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佛,護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

「他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的佛,護持諸佛,協助諸佛宣揚正法,這亦是自淨佛土。」,此為自淨佛土之三也。

【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

「他常常以諸多的隨宜方便,說法令眾生無所畏,由此濟度不可計算的眾生,最後成就了一切智。」

一切智:即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云:」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云:「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名一切智。」

菩薩自度度人、自覺覺他的修行過程,實際上是自淨佛土的過程。偈言中的三個自淨佛土,是從根、塵、識三個方面來闡述的。根性上自我修行,滅掉妄覺恢復真覺;塵性上化他,教導眾生不染相見;識性上自覺覺他,為眾生說法,令轉識成智。

當根、塵、識徹底清淨後,即成就一切智。

【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劫名為寶明。】

「富樓那供養諸如來,護持佛法寶藏,其後證得佛果,名號為法明。他的國土名為善淨,此善淨國土充滿了七寶合成的臺觀。劫名為寶明。」

關於這個佛號,國土名、劫名,同樣可以從一心三藏的角度去解讀。

法明,真覺中一切法明達無礙。乃自性空如來藏。

善淨,國土中不住一切相見,善得清淨。乃自性不空如來藏。

寶明,真覺空性中之法明,對國土塵性不空之善淨,自然法寶大明,乃自性空不空如來藏。

此一心三藏之「心」,便是三位一體的法明、善淨、寶明。

【菩薩眾甚多。其數無量億,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滿其國土。聲聞亦無數,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以是等為僧。其國諸眾生,淫慾皆已斷,純一變化生,具相莊嚴身。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無有諸女人,亦無諸惡道。】

法明如來的國土眾生情況是很殊勝的。

菩薩眾的情況是,「國土中菩薩眾很多,其數量有無量億,他們個個皆已經得度,具有大神通,具足威德力,這樣菩薩充滿其國土。」

聲聞眾的情況是,「國土中亦有無數的聲聞,他們皆具三明、八解脫,證得四無礙智。以這樣的聲聞眾為清淨僧。」

凡夫眾的情況是,「其國土中的眾生,淫慾皆已經斷掉了,都是純一變化而生的眾生,具足三十二相莊嚴。他們以法喜食、禪悅食為食,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食。國中沒有女人,亦沒有惡道。」

對比一下,地球眾生現在的情況是:

修行不是主流,很多修行者偷偷摸摸的修行,怕受世人誹謗。家裡人不理解、不支持也是常事。

凡夫世界欲望橫行,看看現在的電視、媒體等,商業的社會,人們為了衣食,用盡各種手段,無一不在刺激他人的消費欲望。

【富樓那比丘,功德悉成滿,當得斯淨土,賢聖眾甚多。如是無量事,我今但略說。】

「當富樓那比丘之修行功德全部圓滿的時候,就會得到這樣的淨土。此土中的賢者、聖者很多。這樣無量多的事,我如今只是略微地說一說。」

不僅富樓那有自己的淨土,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國土,內觀一下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現在的國土狀況是怎樣的。

觀察自己內心的國土眾生,其實就是觀察自己的識念。

修行者應當如富樓那尊者一樣,常常自淨佛土。令我們內心國土的惡性眾生少一些,再少一些,善性眾生尤其是覺悟眾生多一些,再多一些,這樣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果在我們自己的內心國土中,眾生境界的提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乃至不住相見的眾生越來越多,則修行就步入了良性軌道,離成佛的那一天就不遠了。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49)

相關焦點

  • 法華經:貧子認父記,聲聞弟子們的信解過程(31)
    從上面的這段話,可以看出聲聞乘和菩薩乘的不同。從覺性講,聲聞乘是念空,空覺中一切皆空;而菩薩乘是覺幻,知一切法皆幻,於幻化中遊戲神通。從塵性講,聲聞乘所見的是無相空境;而菩薩乘所見的是淨佛國土。這是比喻聲聞乘當時的心態,他覺得菩薩乘太高,不是他能夠修的。他們的這段心理活動可以轉喻為:這是法王或者法王一類的人物才能修行的法門,我只是想通過修行,得到滅除煩惱的結果,並不想做法王,這個法不合適我。我不如選擇一個沒有這麼殊勝的法門(貧裡),這樣修行還有著力之處,容易修行成就。
  • 法華經:為什麼說此經難信難解,如何善行菩薩道(58)
    能宣說、讀誦、書寫法華經的人,本身就是七寶肉身塔,自然無需安放佛的舍利,因為自己本身就是如來全身。既然身是如來身,則心自然也就接近了如來正覺了。【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 汝若求得此最上乘,百分之百成佛,即悟入佛知見,這是佛說的
    妙法蓮華經《六祖壇經》:「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楞嚴經》就把這個「一佛乘」講透了:「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 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授記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含義(52)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惟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侯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 佛說聖多羅菩薩經
    佛說聖多羅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 五臺山:文殊菩薩化現聖跡隨處可見
    五臺山 (資料圖)五臺的五峰,即是如來五智,亦是五方佛五智如來的表徵。所以五臺山密意亦即金剛峰頂,即是金剛法界宮,亦是五方佛的淨土。這也是文殊菩薩頂上現起五髻五智的標幟,同時,亦表徵大聖文殊具足如來五眼,圓證三世諸佛之究竟。
  • 法華經二百二十二處未曾有法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譬喻品 第三》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黙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勸持品 第十三》
  • 法華三昧寶懺簡介
    根據明朝傳燈大師所著《天台山分外志》記載:智者大師,前生是藥王菩薩轉世。《法華經》中第23品中專門有藥王菩薩本事品的介紹,在法華會上有個菩薩叫宿王華,請問世尊:藥王菩薩事跡。當時在會大眾無量百千萬天龍八部,他方此土諸大菩薩羅漢聞皆歡喜。爾時,佛告大眾過去無量劫前有佛名叫日月淨名德如來,在講《法華經》。當時會中有位喜見菩薩聽經之後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得證現一切色身三昧定。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佛還說到,地藏菩薩已經悟入如來境界,堪忍一切智位,超度一切智海,登一切智山。這裡的一切智應是對應三智之一的一切種智,即佛智。據華嚴經大疏卷十六所載,如來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故稱一切智。地藏菩薩已經證得佛智、入佛境界,知一切法,得一切智,而不僅是示現上的十地菩薩果位。
  • 法華經:三方面善修其心,能令聽經者不逆其意(78)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 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他的未來佛號是什麼、佛土又有什麼特點呢?
    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那麼他的未來佛號是什麼、其所成就佛土又有什麼特點呢?根據佛經所記,文殊菩薩未來的佛號是:「普現如來」;所成就佛土是:「離垢心世界」。佛言:『在於南方,去是忍界極在其邊,眾妙寶摩尼明珠合成佛土……』」、又「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今我願是諸不可計、無量佛土功勳嚴淨目之所睹,由從所願瑞應處所,皆使合成並成一佛土,不計聲聞、緣覺、嚴淨五濁惡世發意之傾,正使我身江河沙劫稱嘆諸國功勳嚴淨,無有限量,不得其底,我所誓願復過越彼,無能究竟證明我者,獨佛縷練明知我耳!』」
  • 佛有三身: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報身佛(盧舍那佛),應身佛(又稱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
    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法佛報佛應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佛報佛化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法身應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法身佛(毗盧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 542.菩薩修證到法雲地果位時,多示現作摩醯首羅天王【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此地菩薩智慧光明亦復如是。能令眾生皆得清涼。乃至住於一切智智。一切聲聞。闢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薩智慧光明。悉不能及。】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摩醯首羅天王他所放的光明,能夠令一切眾生接受後,感到身心清涼爽快,其它任何光明,都及不上摩醯首羅天王所放的光明。
  • 《佛說阿彌陀經》原經、白話及注釋(原經讀誦視頻)
    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又舍利弗。
  • 法華經心得|「應四諦法」與「應十二因緣法」
    所以,對於「初善」的聲聞者,佛為他們解說「應四諦法」(與苦、集、滅、道相應的佛法),度其離生老,直到究境涅槃。為什麼選擇「應四諦法」呢?因為這類型的眾生欲求解脫。但「離苦」,得先了解「苦因」。有了「為何」而苦的基本概念,眾生才有粗淺概念,知道從何下手「了苦」。因為是針對聲聞者所說的法,所以這個層次的引渡,亦名為「聲聞乘」。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汙,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遠超聲聞闢支佛地。
  • 恭迎消除修行中違緣、業障的護法神韋陀菩薩聖誕
    每世造旃(zhān)檀香佛一千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寶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經》一百藏,一十七世為真 童身。《悲華經》說:韋馱菩薩在過去世跟釋迦牟尼佛等同為兄弟。第六願:無別千佛願如千四佛,所得壽命聲聞弟子,我之壽命聲聞弟子,亦復如是等無差別。如千四佛,於半劫中調伏眾生,願我亦於半賢劫之中調伏眾生。
  • 法華經:佛所說的諸經典中,此經最為第一(57)
    那麼八地以下的菩薩,雖然忘記了自己的本願,但他們依本願而投生,故而在本願的加持下,依然能保持著往昔的修行習氣。所以,通過一個人的修行習氣,就可以推知他是否是菩薩再來。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前面的那幾段文字,佛陀告訴了眾生這個義理。所以,只要你有佛說的那些修行行為,則不必懷疑,你真的是菩薩再來。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原文及白話(5)
    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別。我等不離是如。魔界相即是佛界相。魔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別。我等於此法相不出不過。魔界無有定法可示。佛界亦無定法可示。魔界佛界不二不別。我等於此法相不出不過。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有決定。無決定故無有眷屬無非眷屬。爾時惡魔憂愁苦惱欲還天上。魔界行不汙菩薩。謂惡魔言。汝欲何去。魔言。我今欲還所住宮殿。菩薩謂言。不離是眾即是汝宮殿。爾時惡魔即自見身處本宮殿。菩薩語言。
  • 這個普通的孩童竟是普賢菩薩化現
    ……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惟,願諸眾生得聞是法。願與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四十卷本華嚴,第四十卷,一般稱為《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