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時候我有個年度夢想:擁有一臺 iPod Nano 5
然後去年 11 月中旬的時候。
我想起了這個夢,於是在閒魚花 100 大洋圓了它:
—— 入手了一臺 iPod Nano 5.
就是下面這個當初風靡世界的酷酷東西:
十年過去了。
現在看看它已經滿身情懷了。
無論是 iPod 這個名字。
還是 Click Wheel、亦或是 CoverFlow、30 Pin 接口,抑或是 3.5mm 耳機…
不過即便如此,設計仍然至今仍無可挑剔。
渾身上下充滿了喬老爺子的味道。
而且這是個人認為最能詮釋「Nano」系列的產品。
之後的 6 和 7 多少都有些走歪。(一個像手錶,一個像 Touch)
本文即將為你介紹一下這部閒魚淘來的 iPod Nano 5.
在距離發布之時 10 年後的當下。
探究一個簡單的問題:
這小玩意現在還能用嗎?用起來咋樣?
少廢話,先看東西收的這臺是紫色的伊拉克成色。
成色倒無所謂,其實心裡最想要的是灰色/黑或者大紅色。
不過拿到手發現,應該相信喬老爺子,哪個顏色應該都很好看啦:
用著咋樣?連接前面說了,iPod 是以前 iPhone 4s 那種 30 Pin 接口。
但這個接口已經早早的被淘汰了。
數了數,我手頭只有 Lightning、Mirco-USB 或者 Type-C,想接它。
最方便的方法或許是弄個 Mirco-USB to 30 Pin 轉接口。
用的時候組裝,不用的時候當 Mirco-USB 用:
組裝好,插到電腦上。
biu~ iTunes 成功識別:
傳歌接下來就是導資料了。
遺憾的是,我現在重度依賴的 Apple Music 已經拋棄了 iPod.
這背後或許是因為版權限制。
但背前來看,我資料庫裡這些歌是傳不到 iPod 了……
我在 iTunes 根本找不到傳到 iPod 入口:
那怎麼辦呢。
還記得十年前大家怎麼傳歌麼?
市場上找個小電腦櫃檯,5 塊錢 100 首,刻成盤或者傳到 U 盤:
開個玩笑哈哈,其實不用倒退那麼久。
現在國內的網易雲音樂/QQ 音樂/蝦米音樂。
還是可以下到 MP3 格式的音樂的:
接著一個一個傳到 iTunes 就好啦。
耳機搞好了連接問題,也找了歌傳了進去,接下來就是開始享受的時候了。
Nano 5 自帶了揚聲器,可以直接放歌。
非常方便,就像這樣:
↑雖然很老,但屏幕還是蠻清晰的哈
開個玩笑哈哈。
由於沒有藍牙,更沒有 iOS 系統。
所以 AirPods 和藍牙耳機就別想啦。
HomePod、Apple TV 等 AirPlay 設備啥的更得靠邊站。
辦法倒是有,除非你想在 iPod 上掛著這個:
否則就只能插有線了。
倒是也沒什麼。
尤其是對於還沒享受到 AirPods 的普通用戶,或者降噪耳機的高端用戶們。
用 iPod 聽歌和十年前沒什麼不同。
還是像這樣飄逸:
Click Wheel搞明白怎麼傳數據,怎麼傳歌,怎麼聽歌之後。
就可以感受下 Click Wheel 了。
大部分人第一次見只以為這是功能如標誌的四顆獨立按鍵而已:
然而它是這樣用的,可以滑動:
個人感覺這設計以後應該給 Apple Car 安上,快別用什麼觸控螢幕了。
不過選歌都是小 Case,甚至還能打遊戲:
懷念的擬物化設計↑感受下
↑感受下
↑再感受下
↑再來感受下
↑我喜歡這張圖
↑感受下快門光圈
系統流暢度非智能也有非智能的好。
雖然外殼任由歲月衝刷。
但頭腦仍然流暢澎湃,和十年前沒什麼不同。
顯然,庫克桌子上的開關對它無效:
攝像頭這一代的 Nano 精神之處還在於第一次擁有了攝像頭。
不過神經之處在於這顆攝像頭不能拍照,只能錄像。
解析度是 VGA(640×480)
同志們,現在針孔攝像頭都 4k 了。
這將我死死地固定在十年前這個時間軸上。
久久不能回來。
不過話又說回來,其實十年前這個畫質也是對不起觀眾的。
所以成像畫質就不放了吧,想不到有什麼用途。
說到視頻,其實它還支持將拍攝的視頻通過電視輸出,嗯……
以及視頻導入觀看:
雖然我很想重溫十年前在小屏幕上也能看完一整部電影的時光。
但奈何我的電量和 iPad Pro 不允許。
口袋播放器還記得賈伯斯當年那句久違的廣告詞麼?—— 「1000 music in your pocket」
還有這個久違的笑話:
「牛仔褲裡大兜上面的位置是幹嘛的?」
「專門放 iPod Nano 的」
以及這種久違的輕便感。
如果不是我的卡包短了點。
我都想把它塞卡包裡:
如果不是我的 Nano 短了點。
我都想把它當鞋拔子:
↑ 自知鞋髒特意黑白濾鏡
不過話又說回來。
輕薄歸輕薄,在 Apple Watch + AirPods 的彎道超車面前。
Nano 似乎也只能嘆息:「滄海桑田」了。
CoverFlow前面提到了,這也是一個作古的功能。
說是功能,更應該說是個效果。
就是這個:
第一次見是在 iTunes 上:
最後一次見是在 Finder 上:
如今再想看到,就只能在我的 Nano 上了:
收音機你家裡現在還有能聽廣播的設備麼?
我家裡只剩這一個了:
還記得高中時候在被窩裡偷偷借舍友諾基亞聽廣播的日子。
每到半夜還有賣假藥的,賊刺激。
可惜調頻還是那個調頻。
節目早就不是那個節目了。
現在更多的還是聽聽 Podcast,還好這個能拷進去。
能用嗎?說到這,基本可以回復一下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
能用嗎?用起來啥樣?
—— 能用,還那樣。
所以?說了這麼多,你是不是覺得我該說每天戴著它聽歌有多爽,安利大家買著玩了?
我也希望如此。
因為我也不希望 100 大洋和初中的夢想就這樣打了個水漂。
可結果是無情的。
這部十年前的 iPod Nano 5.
儘管系統依舊流暢依舊如當年。
儘管我能解決下載歌曲的問題。
儘管我也能找到有線耳機來聽它,甚至還能聽聽調頻。
薄到能當鞋拔子的機身,Click Wheel 和 Cover Flow 也確實炫酷。
但情懷終究只能當作飽暖後的娛樂節目。
Nano 也必須接受現實,雖然音樂如今仍然是生活的旋律。
但如今的耳機再也並非只為聽歌服務,語音、短視頻同樣在搶佔你的聽覺。
而就算 Nano 再輕薄,也比不上鑲嵌在身體上來得更方便。
嗯,我是說 Apple Watch.
所以入手了小一年,儘管我時不時會拿出來把玩一番。
但我的聽歌設備還是:
↑ 當然不是鍵盤滑鼠了,湊數用的
所以這件事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道理?
—— 後來~ 我終於在眼淚中民白~
—— 有些玩應,一旦錯過就不再~
這一期的《Z-TALK》,我們來聊一聊科技展會的那些事!作為科技界的三大盛會,MWC、CES、IFA 各自最大的看點在哪,它們之間又有哪些區別?IFA 即將開幕,華為為何連續三年選擇在 IFA 上發布麒麟晶片這一重要的戰略性產品?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國際展會上中國廠商的表現?精彩內容,盡在本期《Z-TALK》!
打開 ZEALER 小程序觀看本期視頻
記得幫忙點個「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