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點疼,但我還能忍,是不是愛你,我算還有點天分。」不久前,在創作類音樂綜藝《無限歌謠季》中被薛之謙手動「斃掉」的《天分》四句歌詞,雖是隨性一唱,卻引來網友陣陣呼聲,輾轉經過抖音等網絡平臺的傳播,又被網友續寫為各個版本,不少人因此開始知道這檔綜藝節目。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無限歌謠季》網絡版多平臺上線58天,累計播放量5.7億。#無限歌謠季#微博話題閱讀量25.1億,討論超過八千萬條。該節目以音樂節為形式,讓專業音樂人化身「無限唱作人」和非專業的「歌謠研修生」搭檔創作新音樂,從陣容來看,李榮浩、毛不易等嘉賓,以及的張紹剛、嶽雲鵬、楊迪的mc陣容,讓觀眾表示不知是來「搞笑」還是來創作的。
反觀另一檔同期音樂綜藝《嗨唱起來》,這檔節目定位「全民嗨唱」綜藝秀,每期節目都將有3名素人與大咖歌手同臺合唱,從陣容來看也是大咖雲集,孫楠、羽泉、大張偉、楊宗緯、鄧紫棋等等,但這並未為這檔雖然同臺播出的節目帶來持續熱度。
事實上,對於電視音樂綜藝而言,相較於其他音樂類綜n代,無論是《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無限歌謠季》、《嗨唱起來》還是《蒙面唱將》《中國樂隊》《跨界歌王》,從選秀類別到創作類型,明星跨界星素結合,到垂直樂隊文化,為何類型扎堆的音樂綜藝環境下,爆款卻再難出?
有網友在豆瓣上這樣評價《無限歌謠季》,「看名字以為是民謠節目,看嘉賓以為是《蒙面歌王》,看研修生陣容以為是搞笑綜藝,看選人以為是相親節目。」
從節目的設定來看,專業音樂人與mc搭檔,並需要在不同主題下,進行音樂的無限挑戰,最終完成三場由小到大的屬於非專業音樂人的"荔枝音樂節",打造每年一度的音樂大事件。這樣的設定,不由得讓觀眾想到了今年4月剛剛集體下車的韓國綜藝《無限挑戰》的重要板塊——《無限歌謠祭》。
正所謂,「99%的韓國綜藝都能找到《無限挑戰》影子。」 無挑的歌謠祭是每兩年做一次的音樂特輯,5集左右的內容,MC和音樂製作人配對,共同創作出一首歌,並在公益演唱會上進行表演。事實上,「無挑」已經憑藉自己的影響力「養活」了國內三檔綜藝,他們分別是《了不起的挑戰》《我們的挑戰》《極限挑戰》。
關於版權問題暫且不提,但從節目的敘事節奏與製作陣容來看,也有網友吐槽,在整個製作團隊裡,唯一能和音樂類節目扯上關係的,就是曾製作《跨界歌王》的鑫寶源影視公司。事實上,總導演蘭薇、池源分別是《非誠勿擾》與《我們相愛吧》的導演。
在《無限歌謠季》第一期節目中,五組歌手以「蒙面唱將」的形式出場,整體節奏略顯緩慢,每組音樂人分別蒙面唱歌展示3分鐘,經歷mc單向的「心動」打分時刻,以及接受mc們並不「專業」的點評互尬n分鐘,一個小時的節目就這樣過去了。
第二期節目,MC們終於開始展示自己的歌唱實力一小時,mc與音樂人正式雙向選擇配對,緩慢的敘事節奏很貼合真人秀節目的特質,但從唱作類音樂綜藝角度而言則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對比同期播出的三檔音樂類綜藝,從《我想和你唱》《嗨唱起來》到《無限歌謠季》,三檔節目各有側重,《我想和你唱》、《嗨唱起來》著重於歌手與觀眾的音樂性互動,而《無限歌謠季》則頂著唱作類音樂綜藝的標籤,將mc與專業音樂人之間臺前幕後創作過程的瑣碎片段一股腦全部呈現到觀眾眼前。
#我想和你唱#播放到第三季,微博話題閱讀55.2億,討論1154萬;《嗨唱起來》第一季,微博話題閱讀2.4億。《跨界歌王》播放三季,微博話題閱讀量130.1億,討論1474萬,從話題數據來看,表現中規中矩。
有人說,華語歌壇環境就那樣,真正能創作、創作得還不錯的歌手來去就這麼幾個。回憶起創作類音樂綜藝的標杆作品,前年,因為種種原因,《中國好歌曲》的收視遠遠達不到觀眾預想的狀態。到第三季的時候已經是相當之「慘澹」,微博討論的話題也寥寥無幾。最後《好歌曲》便在少數人對第四季的期盼中落下帷幕宣告停播。已經播放三季的《中國好歌曲》被擱淺,不僅折射出制播分離的操作難度,更反映出原創音樂綜藝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市場對原創綜藝的渴求已經在逐步轉換成實際行動力,傳統選秀類綜藝也在迎來轉型,無論是無論是電視綜藝還是網絡綜藝,「青年文化」還是「原創文化」,節目深耕文化的製作方向正在踏上徵途。在音樂綜藝成本越來越高的大背景下,如街舞、灌籃、機甲類,這樣曾經會被斥為「大膽」的嘗試之舉也正在逐漸被市場所包容,而隨著市場包容性在擴大、節目精品化的背後,對選手和觀眾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數據顯示,從2015至2017年,網絡綜藝節目數量翻番,從早期的96部上升到了197部有數據顯示,從2015至2017年,網絡綜藝節目數量翻番,從早期的96部上升到了197部。
在進擊的網絡綜藝的衝擊下,相比純粹、垂直與圈層化的網絡綜藝而言,從一開始就對初期及後期的縝密講究與精確的瞄準目標受眾群體,向圈層文化組合拳發力,一些電視綜藝就顯現得頗為「佛系」。
拿《無限歌謠季》舉例,這樣一檔面向大眾的音樂真人秀,讓專業音樂人化身「無限唱作人」和非專業的「歌謠研修生」搭檔創作新音樂,堪稱合家歡的音樂綜藝,不夠垂直與專注或許就成為其難以具備在圈層爆發的實力。
洞察年輕人的心理活動與狀態,並精準命中,後期的產業化布局再完美銜接。網綜對於年輕受眾群體的優勢,並不意味著留給電視音樂綜藝的反超機會為零。事實上,電視節目的影響力與權威性從未減少,慢節奏,講究敘事性的節目依然很對電視綜藝受眾的胃口。如近兩年開始加入電視綜藝豪華套餐的一系列種菜做飯、造房子、開旅社的慢綜藝《嚮往的生活》《青年旅舍》《中餐廳》等等。
問題出現在哪裡?新鮮感、原創價值以及網絡綜藝的衝擊都是部分原因。隨著近些年大量原生網際網路內容在不斷的出現,相比過去的電視綜藝而言,網絡綜藝的包容性創新性更強。加上原生網際網路內容在運用網際網路實現創新性的技術優勢不斷加強,電視綜藝開始變得被動。
在近日於上海舉辦的,第十屆中國網絡視聽產業論壇網絡綜藝論壇上,面對網絡綜藝突飛猛進的發展,傳統電視綜藝將如何突圍的疑問,浙江衛視戰略發展中心蔣敏昊曾向媒體坦言,「大家沒有想到網絡綜藝這兩年突飛猛進,綜藝中國市場飛速變化。我們在做綜藝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綜藝產業會成為中國文化現象,資本的對象。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當然這幾年發展與國家飛速發展有關。」
「最好的突圍方式就是合作。因為其實大家在綜藝市場上走得並不很遠,我們走得不是很長的時間,有穩定的收視用戶或者穩定的模式。他們所有看重的電視綜藝的點是不一樣的。但是在其中,我們是可以進行多維度的合作,用最廣度的傳播方式給受眾最好的體會。」或許真正的破圍方式,不僅僅是運用雙方優勢進行多維度的合作共融合,用心洞察觀眾心理,並精準命中,才是輸出爆款的既定標準。
(本文為辣眼電視原創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