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摩登家庭》最終季就播出了最後一集,這部幽默歡快的家庭喜劇,在陪伴了我們十年之後,終於告一段落了。
三個家庭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米切爾與卡梅隆這一家;
他們讓觀眾們知道,原來愛,是不分性別的。
這些年隨著平權運動的興起,LGBTQ這些少數人群的身影,在熒幕上出現的次數也頻繁了起來,比如:
將被忽視的跨性別者推到臺前,充分展現他們魅力的《姿態》;
講述唯美浪漫女同戀愛的《拉字至上: Q世代》;
與《摩登家庭》相同,一樣有著同性戀家人的《無恥之徒》;
還有致力於將溫暖美好的力量,帶給所有平凡生命的《粉雄救兵》。
這些作品,毫無疑問都在LGBTQ電視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早在他們之前,已經有不少LGBTQ的先驅者,為了讓我們能看到這樣包容且豐富的內容,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為了紀念這一段艱辛而驕傲的歷史,Apple TV+聯合《守護者》《審判八號提案》的導演瑞恩·懷特,給我們帶來了這部紀錄片——
從暗到明:電視與彩虹史
Visible: Out on Television
播出時間:2月14日
在2月14日播出的這部紀錄片,就像是蘋果送給LGBTQ群體的一份情人節禮物。
豆瓣9.4分,五集的時長,講述了LGBTQ從剛開始的被「妖魔化」,到各種影視節目「擦邊球」,再到中心位置的發展歷程。
它串聯起來的,不僅僅是LGBTQ文化的螢屏亮相史,更是一部濃墨重彩的電視史。
財大氣粗的蘋果,幾乎請來了線上所有有點名氣的LGBTQ演員、電視人,讓他們來講述那些歷史。
黑暗時代TheDarkAge
在60年代之前,「同性戀」在美國是一個被禁止的詞語;在美國50個州中的49個州裡,同性戀都被認為是犯罪行為。
那時的美國人。認為同性戀比通姦、墮胎或賣淫危害更甚。
人們對同性戀沒有什麼容忍度,更別說讓同性戀出現在電視上;
就連在電視上播出這類型的詞語都不可以。
於是,當時的電視或劇集中出現的同性戀角色,大多是一些反派;
要麼是殺人狂,要麼是特殊性嗜好犯罪者。
當時的人們認為,同性戀不僅是一種精神疾病,更是一種讓人十分厭惡的存在。
如果很不巧的,你是一個同性戀的演員,那麼你就要當心自己的秘密了。
你的性取向一旦被大家知道,那就意味著你的職業生涯就此結束了。
老版《星際迷航》中的亞裔演員武井喬治(George Takei ),還有《梅森探案集》中的男主角雷蒙德·布爾(Raymond Burr),他們都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的秘密,沉默著。
很多年過去,甚至到去世之後,他們才選擇公布自己的性取向。
1969年6月28日,一個同性維權的標誌事件發生了,那就是「石牆事件」。
那一次也是美國同性戀群體第一次拿起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
這些性少數群體,抗爭了整整六個夜晚。
但這樣的一個新聞竟然沒能在電視上進行報導,只是因為大家覺得性少數群體是社會敗類,他們不值得。
在這樣的至暗時刻,有兩部重要的節目,為LGBT群體的覺醒,照亮了第一道光。
第一部就是1971年在ABC上播出的家庭喜劇《全家福》(All in the Family)。
這部劇所表達的思想,遠遠領先於時代。
在這部劇中,第一次出現了正面形象的同志角色和變裝角色,將這類形象第一次引入到了電視中。
第二部則是《摩登家庭》的雛形,第一部真人秀《美國家庭》。
這部12集的真人秀,十分真實的表現了勞德家庭的正常生活;
而家中的大兒子蘭斯,正是一名同性戀者。
這是人們第一次看到真實的同性戀出現在電視上,也是第一次看到他們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雖然那時的同性戀還並不能讓人接受,《美國家庭》節目也受到了不同媒體的口誅筆伐。
但LGBTQ文化,終於走出了他們的第一步——被人們看見。
電視是工具Televisionasa tool
1972年11月1日,ABC臺播出了一部名為《不尋常的夏天》(That Certain Summer)的電影。
這是電影史上,第一個用同情的視角刻畫同性戀的電視電影。
播出後,這部片子獲得了重大成功和一致好評。
ABC看到了這類作品的魅力,在1977年至1981年播出的情景喜劇《肥皂》(Soap)中,也加入了一個公開的同性戀角色朱迪·達拉斯(Jodie Dallas)。
劇中主角的兒子朱迪,和一個女人一夜情後生下了一個孩子;
儘管他是同性戀,但他也因此成為了黃金時段的第一位同志爸爸。
70年代後,有關LGBT的作品更加正面化;
性少數群體在電視中不再是固定的反派形象,而有了更多元的角色設定。
與此同時,同性戀政治家哈維·米爾克的上臺,似乎為LGBTQ文化帶來了一個好的開端。
與其他政客的做法截然不同,哈維鼓勵同志族群在舊金山逐漸壯大的影響力,相互扶持,勇敢出櫃。
他的成功,給當時的性少數群體帶來了無比的希望。
但只就任了七個月,他就被反抗同性戀聯盟的成員射殺身亡。
但是這一次,他們沒有像「石牆事件」一樣被遺忘,兇手被捕入獄。
人們在電視上看到了那滿滿一片燭光的海洋,不止為哈維的人生,也為他們自己。
在哈維死後,人們在他的遺物中找到他早已經錄好的遺言磁帶,其中有這麼一句名言——
「如果子彈能打進我的大腦,就讓這個子彈打碎每個『柜子』的門!」
哈維成為了早期同性戀權利運動中犧牲的第一人,也成為了同性戀權利活動分子的偶像。
AIDS議題TheEpidemic
80年代,愛滋病開始在美國蔓延傳播。
這種傳染病的爆發,讓人們的恐同情緒漲到了最高峰。
最開始媒體將愛滋病報導為「男同性戀的罕見癌症」,於是人們常常將同性戀與愛滋病聯繫在一起。
當然直到現在,這種觀念依然深深紮根在人們的偏見中。
那時的人們認為,這種疾病只針對同性戀者,殺死的也只是同性戀者,因此並不是很在意。
但他們卻不知道,這個疾病今後將會對世界、對人類造成多大的影響。
歷史上第一個講到愛滋病的話題的電視電影,是NBC在1985年播出的《早霜》。
故事講述了一位同性戀患者,得知自己得了愛滋病的心路歷程;
它向大家完整地展現了,發生在同性戀患者身上的是一件怎樣痛苦的事情。
《早霜》得到了評論家的一致褒獎,NBC憑藉著這部劇集,囊獲了四項艾美獎;
在播放當晚,吸引了三分之一的美國電視觀眾觀看。
HBO在當時也出了一部有關於愛滋病的作品,名為《世紀的哭泣》;
裡面紀錄了HIV/AIDS的發現,以及科學界早期關於防治傳播所做的努力和遇到的困境。
但這些作品依舊是杯水車薪,電視裡的人們很難再為性少數群體發聲,熒幕中也極少看到正面而積極的彩虹群體。
於是,他們只能採取「曲線救國」的方式,讓女同群體為他們發聲。
肥皂劇與脫口秀,出現在了大家的視野中。
NBC在1985年播出的《黃金女郎》,就是肥皂劇中的代表之作。
故事圍繞著幾個人自己組建的家庭展開,當中就有同性戀相關的內容。
而在脫口秀領域,有兩位偉大的女性就不得不說了。
其中一位是露絲博士,她常常在節目中解答性生活以及感情方面問題。
她的節目裡出現過很多次LGBTQ嘉賓,提問的方式夜讓人感到非常舒服,並且會給出很多好的建議。
另一位,就是「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
她一直都致力於在自己的節目中提供平臺,讓這些同志們得以表達自己的心聲和意見,甚至是宣布出櫃。
她們都是帶著關心、理解和愛來進行討論的;
那些無法被聽到的聲音,都從這些女性的口中娓娓道來。
突破Breakthroughs
在經過了悲慘的80年代洗禮後,無數的LGBT代表站了出來,給90年代帶來了光亮。
1998年的電視劇《威爾與格蕾絲》的巨大成功,就是一個最好的示範。
83項艾美提名,NBC周四夜收視冠軍,16次艾美勝利;它的成功幾乎很難用數字衡量。
可以說,它絕對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有LGBT做主角)的電視劇集,直到今天仍在播出。
Showtime臺也在2000年,播出了第一部以同志為絕對核心主角的電視劇《同志亦凡人》。
這部劇被稱為男版「欲望都市」,共播出五季,簡直就是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
他們為同志而來,為凡人所留下。
在中國,有愛好者建造了一個名為「同志亦常人」的網站,將劇集資源免費放上網分享給大家。
經常在網上找資源的劇迷影迷們,對它一定不會陌生。
通過這些,人們開始意識到,為性少數群體爭取權利,不是一個局限於少數人的話題;
它關係到全人類的多元和自由,關係到一切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
新興力量TheNewguard
電視,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它有著能夠改變人們世界觀的力量;在大眾媒體中沉默,就等於在現實生活中死亡。
美國無數的電視先驅者都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從被妖魔化不被理解,到成為配角被人注意,再到成為主角被人喜愛;每一步他們都走的艱難且勇敢。
沒有這樣的勇氣,這樣的毅力,我們就無法在今天看到這樣多彩的世界。
《摩登家庭》《無恥之徒》《逍遙法外》《透明家庭》《女子監獄》等等;
沒有了他們,這些美好的劇集也就失去了光彩。
他們的奮鬥史,令人欽佩、令人驕傲、令人感動。
如今,我們的身邊依舊有著這樣的一群「看不見」「不存在」的邊緣人群。
他們前進的道路依舊充滿挑戰和壓力;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新的曙光一定會到來。
在未來的藍天上,一定會懸掛上那一片絢麗的彩虹。
- 文中圖片來源於人人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