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元山英雄連」——一封寫給未來的信

2020-12-24 人民網

原標題:一封寫給未來的信

陸軍某海防旅「中元山英雄連」官兵重裝拉練。 李駿 攝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這個時間節點,對陸軍某海防旅「中元山英雄連」官兵來說,觸碰到了他們內心最敏感的神經。

69年前,朝鮮半島,中元山。硝煙瀰漫的壕溝裡,一群志願軍將士懷著最誠摯的心情,給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寫下一封信。

然而,這封信隨著那些在阻擊戰中犧牲的英雄,湮滅於1951年的炮火中……

信中究竟寫了什麼?這在今天連隊官兵們心中,留下一個未解之謎。

寫信的故事,記錄於軍旅作家張永枚所著的紀實作品《美軍敗於我手》,具體細節已無處可考。但是,每當想到前輩們滿懷激情提筆寫信的情景,連隊官兵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1952年元旦,重新整編的「中元山英雄連」官兵又寫了一封信。這封發表在《人民戰士報》上的信,充滿對未來的美好期待:「我們決不驕傲,我們要再接再厲準備更多地殲滅敵人,為祖國爭取更大的榮譽……」

今天,「中元山英雄連」官兵也想寫一封信,寫給69年前犧牲的戰友,也寫給自己的未來。

遇見一名老兵

「爸,你看!這是不是你的老連隊?」許力在國慶70周年閱兵的新聞報導中看到「中元山英雄連」的名字,趕緊把父親叫了過來。

許力從網上找到戰旗方隊的視頻,調慢速度,放到最大,一遍又一遍給父親播放。

看著熟悉的戰旗,八旬老兵許輔志潸然淚下。

當年,跟著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時,許輔志才18歲。那段炮火連天的日子,成了他一生中無法忘卻的記憶。

「那16天我們打得很艱苦……」回憶起那段經歷,許輔志的聲音沙啞了。

1951年2月底,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5連接到任務,在中元山阻擊敵軍。

白天,許輔志和戰友們藏在洞中,躲避敵軍飛機、火炮輪番轟炸。等轟炸平息,他們便立刻從洞中冒出來,阻擊敵軍。

「好幾次,我差點就『光榮』了。」許輔志和戰友們不怕死,不講「死」,只說「光榮」。在他們看來,為國捐軀是一件光榮的事。

當時,連隊組織了一支「打坦克突擊隊」。明知道這支隊伍「十有九不回」,官兵還是爭相報名。為鼓舞士氣,許輔志和其他戰友一起編了首歌。

時隔69年,許輔志再次唱起那支歌,依舊那樣堅定、有力、高昂。只是唱到最後,這位老兵哽咽了——

「我們是突擊隊,戰鬥裡頭逞英雄。號令一響就衝上前,美國鬼子往哪兒跑……」

而今,記憶裡那些曾經朝夕相處的戰友,許多都長眠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

沉默寡言的大個子機槍手紀成洲,大膽機智,消滅了30多個敵人。不料,一發炮彈擊中掩體,他壯烈犧牲。已經被炸得血肉模糊的紀成洲,手指還緊緊扣在扳機上,至死也沒有鬆開。

六班班長婁殿貴,在排長犧牲後,帶著六、七名戰友阻擊敵人半個連。被彈片擊中後,他堅持留在戰場上,一次次打退敵人衝鋒,直到彈片再次擊中他的頭部……

衛生員康漢亭放下藥箱,拿起犧牲戰友的槍,接過指揮重任,打到山頭只剩下4個人還堅持戰鬥。

昔日英雄的雕塑,如今佇立在陸軍某海防旅「中元山英雄連」連史館門口。他們就在這裡,守望著連隊的榮譽,守望著一代又一代官兵。

抗美援朝戰場的炮火硝煙,在老兵許輔志88載人生中,只佔據了很小一部分。但是,「中元山英雄連」的印記,永遠烙在了他的身上。

7月初,「中元山英雄連」現任指導員陳振宇在網際網路上搜索連隊歷史。一篇「『中元山英雄連』老兵許輔志:走進軍營與官兵講傳統話初心」的新聞報導跳了出來。

陳振宇驚訝地發現,許輔志是中元山阻擊戰的倖存老兵,曾任連隊指導員。

陳振宇輾轉聯繫到了許老。聽到是老連隊現任指導員打來的電話,老人激動不已。

陳振宇曾無數次講述和追尋連隊的歷史。他不承想,自己還能有機會與親身經歷過這段歷史的前輩如此近距離接觸。

對老指導員許輔志來說,這次相遇如同夢想照進現實——

現在的「中元山英雄連」,比當年他們信中期待的未來還要美好。如今的連隊官兵,如朝鮮戰場上那些戰友一般,忠誠勇敢。

讓許輔志欣慰的是,那個在槍林彈雨中保存下來,又在改革浪潮中發展至今的英雄連隊,沒有忘記他這個老兵。

談話中,許輔志反覆叮囑一件事:把我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傳承下來。

追尋一支連隊

戰旗方隊出現在閱兵直播畫面中,一曲《鋼鐵洪流進行曲》滾滾而來。

畫面中,「中元山英雄連」的戰旗一閃而過。微博上,一名網友問:「『中元山』在哪兒?紅軍、八路軍、新四軍,還是解放軍?跟誰打的?」

這,也是今天許多年輕人的疑問。

這支上過抗美援朝戰場的英雄連隊,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仍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存在。

中元山阻擊戰後,這支部隊似乎從人們視線裡消失了。

離開朝鮮戰場,他們去哪兒了?

沿著連史館中掛著的地圖追溯,這支部隊的足跡漸漸清晰——

68年前,這支連隊離開東北,移防到祖國大陸最南端,從此沿著海岸線紮下根來。

36年前,這支連隊出現在廣西邊防戰鬥前線,再次打出「中元山英雄連」的威名。宛如驚鴻一瞥,打完仗後,這支連隊又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直到2016年,他們在「我們的長徵在路上」網絡名人進軍營活動中亮相。

回望人民軍隊的歷史,你會發現,每一支英雄部隊都是如此:上戰場,猶如神兵天降,殺出一片天地;戰場歸來,默默駐紮,守護一方人民。

第一次從別人口中聽到「中元山英雄連」的情景,剛剛脫下軍裝的包文林至今歷歷在目。

新兵連時,包文林碰到兄弟連隊一名老兵。老兵問他分到哪個連了?他回答,好像是二連。

老兵聽了直咂嘴,臉上那表情包文林至今難忘——既羨慕又有些憐惜。種種複雜的心情混合在一起,呈現出一副彆扭的模樣。

「那個『中元山英雄連』啊!」老兵拍拍包文林的後背,「真慘,他們訓練得特別苦,你這小身板兒怕是有的受嘍。」

下連後的日子,和包文林想像中差不多,訓練苦、標準高,但他很快適應了這樣的節奏。身邊的戰友,訓練起來一個比一個拼命。

上任連長曾傑,參加上級比武集訓時感冒發燒,下了病床就上訓練場。

中士彭慶彪是瞄準手專業「首席教練員」。大家都說,他操作火炮靠的是感覺。可打開彭慶彪的作業包,裡面整齊擺放著填滿訓練數據的記錄紙。

士兵藍祝林創下連做253個伏地挺身的紀錄,現在還保存在連史館的榮譽簿上……

「中元山英雄連」這個榮譽稱號,帶給連隊每一名官兵的有壓力更有動力。因為是英雄連隊的兵,他們必須比別的戰友付出更多、更出色。

「剛開始,是被動接受來自班長的壓力,後來,發自內心想為連隊爭榮譽。」包文林說。

2018年,連隊晉升上士軍銜的只有呂文昇一名士兵。因為與旅機關距離較遠,連隊決定單獨為他舉行晉銜儀式。

在《人民軍隊忠於黨》的激昂旋律中,營長鄒國鈞為呂文昇換上上士肩章。

這一天,呂文昇第一次指揮全連官兵合唱連歌,第一次帶領全連官兵參觀連史館。那是呂文昇前所未有的自豪時刻。

在指導員陳振宇看來,榮譽是一個雙向給予的過程。只有讓連隊官兵切身感受到連隊帶給他們的榮譽感,他們才會主動為連隊爭得榮譽。

連長米雙朕印象最深刻的一名士兵,是上士覃毅。

覃毅的妻子是一名教師。她第一次來隊探親時,恰好趕上連隊養的母豬要下崽。那天晚上,駐地下著大雨。覃毅帶著「只吃過豬肉、沒見過豬跑」的妻子,拄著傘在豬圈守了整整一夜。

連隊戰友哭笑不得。這種「以連為家」的精神,深深觸動著每一名官兵的心。

每個人都有為連隊爭取榮譽的義務,每個人都有共享連隊榮譽的權利。這是「中元山英雄連」官兵的內心共鳴。

探尋一個答案

禮堂大屏幕上,正直播國慶70周年閱兵式。

包文林站在高處,端著相機掃過觀眾席。鏡頭裡,每一名官兵都腰板挺直,安靜得像一座座挺拔的雕塑。

突然,不知臺下誰喊了一句:「我們的連旗!」

全連官兵一下子沸騰了。他們歡呼雀躍,就連一向穩重的老班長也激動得熱淚盈眶。

包文林一激靈,全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端著相機的手抖得不成樣子,畫面都走了形。

榮譽,屬於他最引以為豪的連隊!

對新兵毛東澤來說,他對連隊的歸屬感,從自己被賦予編號的那一刻,便產生了。

編號6007,意味著毛東澤是連隊獲得「中元山英雄連」榮譽稱號以來的第6007名兵。

短短一串數字,卻像一根柔韌的線,牢牢把毛東澤與這支英雄連隊綁在了一起。

入連儀式上,連長米雙朕念出新兵們的名字和編號。當毛東澤回答「到」那一刻,他就已經屬於這支連隊。

毛東澤偶爾會想,如果給血戰中元山的紀成洲、婁殿貴、康漢亭也賦予一個編號,那又會是什麼情形?一串數字,讓一段69年前的血性歷史不再遙遠。

連史館裡,年輕士兵毛東澤遇到了另一名「年輕士兵」。

玻璃櫥窗下,一張皺巴巴的泛黃信箋,吸引了毛東澤的注意。

「親愛的爸爸媽媽!當你們看到我這封信時,那證明我已為祖國和人民捐軀了。請你們不要難過和悲傷,應感到自豪。我犧牲是光榮的……」

寫這封信的人,是連隊一名參加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的戰士。當年他寫下這封信的時候,也和毛東澤一樣是個毛頭小子。

看著這封家信,毛東澤忍不住想像:上戰場的前夜,那名年輕的士兵是怎樣輾轉反側——

他的心裡一定也緊張不安。如果犧牲了,父母該怎麼辦?最終,他內心深處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終究戰勝了所有的忐忑與顧慮。就像當年那些在中元山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前輩一樣,他最終衝上戰場。

「如果有一天真要上戰場,我能不能像前輩一樣勇敢?」毛東澤在心裡問自己。

在「中元山英雄連」的每一天,不似毛東澤當初想像的那樣燦爛精彩,但足以讓人熱血沸騰。

野外駐訓的日子裡,毛東澤遇到了許多「第一次」。

他住進石頭壘成的工事裡,和老兵、班長、連長擠在一起入睡。第一次,他如此深切地體會到「戰友」這個詞的意味——同吃同住,面對共同的「敵人」,瞄準同一個「目標」,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

晨跑時,看著鮮紅的太陽從海面升起。回到駐地,夕陽在身後悄然西沉。太陽就像一位無聲的戰友,陪著他們從早到晚。第一次,他見到了連長米雙朕口中最美的風景。

沉甸甸的彈藥壓在手上,鐵鏽與硝煙的味道充塞鼻端。炮彈發射的一瞬間,震耳欲聾。第一次摸到實彈,那種激動的感覺,他終生難忘。

毛東澤和父母分享著他的軍旅體會與快樂。當然,他還有很多「第一次」從未說出口。

他沒說過,自己第一次受傷,是在訓練場上。看著身旁帶傷訓練的戰友,他那聲「報告」也沒能說出口。後來,他漸漸習慣了戰勝從前那個自己。

在這支以「血戰」而聞名的連隊,官兵們的血性也更足一些。

當年的朝鮮戰場上,老兵許輔志作為文化教員為許多戰友代寫過家書。

他們的信,寫給父母,寫給愛人。信中,飽含著昂揚的鬥志,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期盼。信中,永遠報喜不報憂。

下連後不久,毛東澤也給未來的自己寫了一封信。

信不長,只有300多字——

作為一名海防士兵,他希望能守好海岸線,保護好祖國和人民。

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軍人的使命從未改變。保家衛國,這是「中元山英雄連」每名官兵給出的答案。

當「中元山英雄連」戰旗,迎風飄揚在長安街上,這是連隊最光榮的時刻。

戰車上,「中元山英雄連」擎旗手曾榕楠單手持旗,傲然挺立。激昂的鼓點迴蕩在天安門前,也敲打在他的心坎上。在他看來,令世人矚目的不僅是這一面面戰旗,更是戰旗背後無數革命先輩的英魂。

上閱兵場之前,曾榕楠悄悄帶上了連史館中的一件「文物」——一本烈士證明。

這個巴掌大的小紅本子,屬於一名將熱血灑在中元山的前輩。曾榕楠本想把它放在心口的位置,可受閱軍裝胸前沒有兜,只能將它小心地放在褲子口袋裡。

「前輩,跟我一起見證這重要的時刻吧!」曾榕楠想告訴所有為祖國和人民獻出生命的英烈:這盛世,如你們所願。

(責編:陳羽、馬昌)

相關焦點

  • 【一封家書】海怡:寫給母親的信——海怡家書二
    家書中蘊含著一個家庭的情感和生活哲理,在字裡行間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情感的交融匯通,是現代文明所無法觸及的,曾有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名句,千古不衰,傳誦至今。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傳播家風正能量,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山石榴》編輯部和山東電視臺影視頻道聯合舉辦「一封家書」徵文活動。
  • 「一封寫給人類的信」-有感於「COVID-19新型肺炎」
    「一封寫給人類的信」-有感於「COVID-19新型肺炎」當我落筆想寫點什麼的時候,總是讓我感覺欲言又止,因為我的想法和思維方式也存在著局限性,很想滿腔熱血來讚美祖國的抗疫成果的成功,但是他的代價卻也是如此的巨大,很想滿腔熱血的來抨擊一下美國的
  • 一封媽媽寫給兒子的英文信
    這是一封媽媽寫給兒子的信。      Michael媽媽說,我有點緊張,還有點小興奮。
  • 一封寫給「常西湖新區」未來10年的信
    此刻是2018年,你芳容初露的一年,但我更憧憬未來亭亭玉立完美落成的你。於是,我懷著敬畏與憧憬的心情,梳理著過往的記憶,更遐想著燦爛的未來。這是一封繼往開來的信,它貼著祝福的郵票,從此刻寄往未來十年的你。我知道,未來十年,當看到這封信時,你早已成為功能完善、經濟繁榮、宜居宜業、環境優美的生態政務新城,耀眼璀璨,光芒奪目。
  • 一封抗戰飛行員寫給戀人的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西索 十點人物誌領讀 | 西索人生諷刺至極,有些人看似大難不死,其實卻在有生之間連一句簡單的「再見」都無法說出口。一如我們今天要分享的這位,抗戰時期第一批赴美受訓的中國空軍飛行員,戰鬥英雄張大飛一樣,餘生都沒有親口對心愛女子告白,只能書給女子的兄長,寫下這封:「請你原諒我的對邦媛的感情。」如果你看過《巨流河》這部小說,定然會覺得張大飛所愛慕的「邦媛」有些熟悉。
  • 寫給天國的外婆 劉濤《一封家書》:我把幸福讀給您
    在繼武大靖、袁姍姍、郭麒麟之後,演員劉濤在節目中寫下一封家書,送給天國的外婆,「外婆是對我這一生影響最大的人,我從來沒有給她寫過一封信,雖然她已經離開我很久了。給外婆寫下這封信,因為她就是『最愛的你』。」家書文化續真情正能量永遠不過時家書文化源遠流長,因為愛是人與人之間永恆的聯繫,無關時代的變遷。
  • 這是一封寫給電競選手兮夜的信
    之所以選擇兮夜,一是因為WE俱樂部配合度高;二是WE作為中國最早的英雄聯盟俱樂部之一,有象徵意義;三是因為兮夜本人的故事比較豐富,有較強的可拍性。 一年後,兮夜在LGD戰隊中又一次走進世界賽,精湛的操作,讓大批粉絲們刷著「兮猛驚我」。如今,兮夜又換了一支新的戰隊。 所有疑問都聚焦到了兮夜這個極具代表性的個體案例身上。兮夜本名蘇漢偉,1997年生人,廣東汕尾人,家境寬裕。
  • 怎樣寫一封挽回女友的信 表達字字真情
    當你還愛著前女友時,就盡最大努力去挽回她,你可以用親手寫的信去挽回,字字真情感動她。
  • 三浦春馬去世引全網哀悼,10年前一封寫給自己的手寫信看哭眾人……
    隨著三浦春馬死亡的消息火爆全網的還有三浦春馬一封十年前年前寫給自己的手寫信。 手寫信原圖 譯文: 二十歲的我寫給十年後的自己,過著幸福的日子嗎?重要的事物都能好好珍惜了嗎?
  • 親情 | 寫給媽媽的一封告白信
    捫心自問,不得不承認我做不到像媽媽一樣,我做不到像媽媽這樣面對生活瑣碎和苦難還依舊那麼心平氣和一如既往地愛我~回頭再反思自己對待媽媽的態度,感受到羞愧和深深的歉意,所以寫下這封告白信,給自己親愛的媽媽認真地說一句:「媽媽,我愛你!謝謝你!
  • 科比生前寫給瓦妮莎的信 科比在封信裡放了一張」諷刺的照片「
    科比生前寫給瓦妮莎的信 科比在封信裡放了一張」諷刺的照片「 2020-05-06 15:09:43 來源:東北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科比生前寫給瓦妮莎的信】
  • 一封寫給天堂裡恩師的信
    當她獲悉恩師在回家鄉參加母校百年校慶時仙逝,遠在美國的她十分悲痛,伏案聲情並茂寫下了一封致天堂恩師的信(報刋發表時名為《謝晉:他改變了我的一生》)以緬懷這位曾改變了她人生命運的啟蒙老師。您走進我生活的那一刻,就走進了我的生命,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從來不曾忘記過您,也永遠不會忘記您。您的精神會與我同在,激勵我勇敢地生活,不懈地努力!陳衝2008年10月24日於美國舊金山
  • 科比生前寫給瓦妮莎的信曝光 明明是份狗糧,如今卻引人落淚
    科比生前寫給瓦妮莎的信曝光 明明是份狗糧,如今卻引人落淚時間:2020-05-06 16:53   來源:文匯客戶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比生前寫給瓦妮莎的信曝光 明明是份狗糧,如今卻引人落淚 美國當地時間5月5日是瓦妮莎布萊恩特的38歲生日,她在社交軟體上曬出了一封科比生前給她寫的信。
  • 情人節快樂——寫給自己的第一封信 | 矯情、造作、浮誇、可笑......
    在春節之前我就決定要好好的復盤一下自己,從過去25年的歷程和我的內心思考裡好好的想想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未來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每天想一兩個小時,想了幾個月。終於到了我準備寫的時候,一下子又不想寫了。總是忙著給別人寫信,卻沒有給自己寫一封信,情人節這天,還是應一下景,給自己寫一封信,寫給未來的自己,寫給過去的自己。
  • 一封寫給失落者的信
    嗨,我的朋友:見信如唔。你的信我兩周前收到。和你一樣,我也很久沒有提筆寫東西,課業論文除外。回信一拖再拖,一直想該如何回復。這大概是我寫過最難的一封信。你說,這半年多你過得不好。在異國他鄉,你的生活大部分時候是混亂、疲憊和孤獨。聽你這麼講,我心裡很難過。記得你臨走前,我們一起為你即將開始的新生活向主禱告,收拾好的兩個大行李箱放在屋子一角。
  • 寫給你的最後一封情書
    今天的故事是《與妻書》《與妻書》又名《與妻訣別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1911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陳意映的訣別信。它講述了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統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轟兩廣總督府,遭遇清軍圍攻,死傷慘重,其中一位年僅24歲的青年林覺民,留下了一封盪氣迴腸的《與妻書》,文如黃鐘大呂,情如杜鵑啼血,感動天下。
  • 帶進火場裡的遺書:這是一封本不該存在的信
    但是,他們希望這封信永遠不會寄出,父母永遠不會看到。"未來的日子,我可能不能陪伴你們了,爸媽,對不起,這是我給你們寫的第十二封家信,要出警了""未來的日子,我可能不能陪伴你們了,爸媽,對不起,這是我給你們寫的第十二封家信,要出警了"遺書原文親愛的爸爸、媽媽:展信好,對不起啊,今年的春節又不能回去了
  • 寫給邯鄲孕產婦的一封情書
    孕育有時候很像【π】3.1415……永遠循環,有著說不完的話題~今天,趁著情人節這個特別的日子瑪麗亞寫給邯鄲孕產婦一封情書
  • 《給桃子的信》一封空白的信看似全是遺憾,但是卻充滿了感情!
    而今天要帶給大家的動畫電影《給桃子的信》同樣擁有這些元素,這部由衝浦啟之所執導的動畫電影擁有些神鬼傳說色彩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另外一種屬於親情的感動,而同時也留給了觀眾非常多自行思考的空間!《給桃子的信》這部於2012年上映的動畫電影,雖然並沒有獲得什麼實質的獎項,但是卻獲得了包括第41屆動畫安妮獎等獎項的提名,可見其擁有著非常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動畫也用一種非常平淡的敘述方式,帶給了我們一種同樣非常平淡的情感!
  • @波波 你的明明有一封寫給你的信
    今天,樂迷 @明子Mingz 告訴態態他跟女朋友波波吵架了,他說了傷人的話,非常內疚,寫了一封表白信,希望態態幫忙,他想跟波波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