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宋邑人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提要:透過《生門》的鏡頭,我們觀察到許多微妙的細節和隱匿的情感。就像「生活」是兩個簡單的漢字,但生與活從來都不容易。
紀錄片
《生門》
(點擊文後「閱讀全文」,收看本片)
飯前聊一會,心中有世界。
這兩天,生娃話題響徹天空,成了熱門中的熱門。
今天一早,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胡繼曄說話了。
他講:「未來不僅可以設立生育基金制度來鼓勵生育,還要對丁克家庭徵收『社會撫養稅』。」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逐步形成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文化,「生育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一個載體,首先從文化上,我們要進行鼓勵」。
不愧是「磚家」,很想給他一板磚兒,讓他直接回家養老去。
生兒育女是關乎生與死的嚴肅話題,豈容他人嗶嗶。
讓生育回歸生育,讓問題不再是問題,讓生活更接近生活,我們還需要好的政策作為保障。
今天推這部紀錄片給大家,片名《生門》。
本片以產科主任李家福的日常工作,展現了生命誕生過程中的殘酷和溫情。
孩子的生門,是每位母親都走過的鬼門關。
紀錄片《生門》曾在東方衛視播出,導演是2008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陳為軍。
為了拍攝此片,他帶著攝製組蹲守在婦產科病房裡跟蹤拍攝了兩年。
在奇門遁甲裡,生門意指萬物復甦,被視為大吉大利之象。
但在鏡頭下,生門只是中南醫院婦產科病房的普通間隔。
700多天的攝製、80多個家庭迎接生命時的場景,讓《生門》成就了一次豐富的記錄,縱然沒有華麗的特效、花哨的製作,也依然能震撼心靈。
門內,每一位母親都在經受疼痛的洗禮,創造生命孕育與誕生的奇蹟;門外,每一個新生兒的降臨都成了巨大考驗,讓醫、患、屬在金錢、職責、感情之間取捨抉擇。
透過《生門》的鏡頭,我們觀察到許多微妙的細節和隱匿的情感。
最美最活潑的夏錦菊,在手術臺上命懸一線,心跳停跳兩次,就是為了要保住子宮?!即便她已經是6孕2產,肚皮上傷痕累累。
陳小鳳,片中家境最不好,整部片她沒有對著攝像機作出一個多餘的表情,說過一句完整的話,只有呻吟和微弱的回答醫生的「嗯,啊」。為保胎,她在床上橫躺幾個月,擔心大出血,側身都不可能。他的丈夫從頭到尾都被對巨額生養費所困擾。
李雙雙,因為優生檢查小孩有發育遲緩的擔憂,希望做引產。話事人是她的丈夫,是她身邊不知道是婆婆還是媽媽的人,是醫生是護士,唯獨不是她自己。
一個個兇險萬分的病情實錄,一場場令人窒息的救治過程,一幕幕拷問人性的生死瞬間……
據說在電影版的放映中,有女性觀眾因觀影不適選擇了退場。
《生門》選擇用直白不加修飾的鏡頭,生猛地解剖產房內外發生的一切,自然也就會揭開一時歡喜背後的厚重。
有人看出母親偉大,有人看出制度落後。
《生門》就是一把手術刀:克制、冷靜、犀利,為觀眾展現了現實生活的殘酷,而在此之外,還有不經意一瞥的鋒刃柔光,讓這部片子並非如此冰涼。
但對這部片子的思考不應止於詠唱生命的讚歌,對現實的高度聚焦和深度揭露,敦促我們去關注推開「生門」之後的生活。
這世間多風險啊,「吃喝不愁還要操心能不能養好」,時常這樣想著,「自己都打理不清楚,還是不生比較負責任吧」。可旁人的選擇那麼理所當然——借錢一分息還不起怎麼辦「到了再說」,早產兒可能不健康「看他自己命了」,「我才33歲啊」不要命也要保子宮,「兩朵金花」「我高興不起來」閃爍的眼神。
可怕。
在村裡街坊說「不管怎麼樣醫院就是該先救人,政策應該以人為本」的時候,我沒忍住低罵了一句,「屁」。假大空的政策最可怕的是什麼,是還沒搞清名詞是什麼,就開始亂用。「以人為本」,孩子是人,孕婦不是人,孕婦之前生產的女孩兒不是人?「政府出錢」背後納稅人是不是人?
嫂嫂生產後,小姑子哭得整個都抽搐起來,「我們家之前兩個姑娘,就我哥一個兒子。為了這個孩子,我們過得可苦了」…她,是不是人?!
並不是「窮人沒資格生孩子」這麼一說,外人都不足以代替做決定,但帶生命到世界上的人,就不用思考和自覺了嗎?
可怕。
你看她們內心分明「農村人沒素質,但還是要生個兒子」,看他們「我不是不捨得花錢,是不想人財兩空」,看周邊「政策就是要以人為本,怎麼不能寬容一下」,看未來「苦一點咯。」
「我們農村就這樣」的時候,他們心裡都是明鏡一樣的吧。知道有問題,「但是沒有辦法咧。」
一推,乾乾淨淨。生即是勝利,至於養,「總能拉扯大的吧。你看我們父母,不都過來了嗎?」
還是可怕。
觀影網站上點讚最多的評論是這樣說的,「通篇看完,感受到的不是母親之苦,而是醫療資源的不均衡之苦,社會保障的不健全之苦,制度的不完善之苦,價值觀的愚昧之苦。」
此言不虛,減輕痛苦的最佳方式,是正視痛苦然後著力消除。
從榆林產婦事件引起「我的子宮誰做主」的討論,到《人間世》開披露醫患關係的先河,《生門》中所展現的經濟、社會、倫理等方面的問題,無一不是深化改革的劍鋒所向。
有的已經解決,異地醫保結算不再跑斷腿,醫藥分開切斷利益輸送鏈條,新農合覆蓋範圍不斷延伸;有的還未根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不時發生,落後的生育觀在一些地方短時間難以扭轉。
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只有從個體的切身感受出發,多從基層和群眾關心的問題上找突破口,才能讓全面深化改革指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生活」是兩個簡單的漢字,但生與活從來都不容易。
不管是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是感慨人生的酸甜苦辣,抑或是反思社會的頑瘴痼疾,每個人都能從《生門》中尋找到觸動心靈的瞬間。
讚嘆生命之門的不易,咀嚼生活之門的滋味,我們就都能通過屬於自己的那道生門。
這正是: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活不可無味,不可變味。
紀錄片
生門
導演:陳為軍
編劇:陳為軍
主演:李家福 / 夏錦菊 / 陳小鳳 / 曾憲春
類型: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首播:2018-05-19(中國大陸)
時長:105分鐘
推薦閱讀:
匹夫衛國: 《南僑機工·被遺忘的衛國者》
《1931刺殺宋子文之謎》:黑色幽默、燒腦反轉
《燃燒的山峰——老山主攻團紀實》:凱旋在子夜
有美好肉體的福利片,總是忍不住多打一星
《信仰帝國》:歷史是脆弱的白紙,穆斯林用它記錄自己
朝鮮「核採購員」曝光,揭半島無核暗湧
《假如動物會攝影》,豆瓣評分8.8
BBC《死屍的價值》:唯願百年後,能100%一爐燒淨
中國姐妹橫濱遇害結案,兇手:她們自己鑽進袋子
問題疫苗銷售顧問說「我永遠都不會讓孩子打疫苗」
《瘦子不胖》:這分明是減肥者和增肥者both的噩耗啊
《虎虎》:寧夏西海固農村兒童生存現狀的活標本
-END-
長按二維碼 免費關注 澳門國際紀錄片節
了解紀錄片,請關注澳門國際紀錄片節
更多精彩,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