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時代滾滾向前,數字時代,我們的生活也因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段宅家的時光,想必大家也都感受到了,如果沒有網際網路和電腦,該是多麼痛苦的一段時光。電腦和其中飛速傳遞的電子,讓遠程辦公成為了可能,而電子娛樂的普及,則讓遠隔千裡的好友得以在虛擬的世界裡一起翱翔,網際網路的加持下,一道電信號脈衝就能讓你輕鬆地通過外賣軟體在家享用美食——聯繫起人與人之間聯結的,正是這樣的科技之光。社會運轉的邏輯,在這個以數字信息技術和電子信號為核心的時代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在半個多世紀之前,計算機還僅僅只是用於特定的科學研究,或是複雜計算工作的工具。而現如今,你卻能在各行各業都看到它們的身影,尺寸不一、不同計算能力的設備活躍在我們的身邊,通過編程和邏輯處理,我們得以實現了各種功能各異的奇思妙想,短短幾十年裡,我們的社會在新興的技術和運轉邏輯的影響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方面,科技的進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繁重的「體力勞動」不再是每日生活的必經過程,許多工作對於身體上的苛刻要求也不再是社會運轉當中的主流,與強大掠食者作鬥爭的經歷成為了過往,機器在工業、農業和運輸業中都越來越多地承擔著繁重的工作。
大量繁雜的重複工作交由了計算機與各種設備,人們的體力輸出也已經不再是今日工作當中唯一的手段,就像重型機械消除了人類對體力勞動的需求一樣,以微晶片和計算機形式出現的現代技術也帶來了消除精神負擔的潛力。
靠著集信息匯總,數據處理於一身的「計算終端(比如手機與電腦),人們的生活重點逐漸轉向了信息資源的獲取與處理——而對於生產力和生活質量的需求,則促使輕薄化的筆記本、性能不斷提升的處理器、以及對新技術的支持,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
筆記本輕薄化
這幾年,筆記本輕薄化一直是產品設計的主流,不光是商務本,連遊戲本也在朝這個方向靠攏——不同於表面看上去雞肋一般的體驗,輕薄化的筆記本在實際生活中是有實打實的好處的——舉個例子來說,通勤問題。在一二線城市,無論是通過公交還是自家載具(包括自行車)前往工作地點,過多的負擔對於上班族來說都是吃不消的,有時一來一回兩個小時的體驗,任誰都不會想要背一臺又厚又重,找不來背包去裝的電腦上班(特別是對於有重度性能需要的朋友們來說)。一天的辛勞下來,工作都已經讓人的身體吃不消了,何必要給自己找不快樂呢?這時,一臺僅有一公斤多一點的筆記本,就凸顯出了它的價值。
少一點疲勞,就能多一次好覺
而對於文青和喜歡旅遊記錄自己生活的朋友們來說,外出一臺筆記本記錄長文、一臺手機/微單記錄圖像的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輕裝出行,靈活有趣」是這種生活的核心理念,在已經精簡到不能再精簡的背包裡裝入一臺幾公斤中的筆記本,不就與初衷背道而馳了?
性能不斷提升的處理器
另外,數字時代,不論是本地工作還是網絡取材,不論是多媒體娛樂還是數字通信,為了追求更加高效的生活,運算能力更強的處理器也是數字生活的核心——大家都知道,電腦當中的一切邏輯運算都是由處理器來完成的,而想要獲得流暢舒心的體驗,就必然繞不過去對處理器的提升。也正因為如此,不斷提升處理器性能也一直都是筆記本和硬體廠商所追求的風向之一——而它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人們生活工作中「單位時間」的減少——這樣自然而然人們的可支配時間就變多了!也算是實打實的「花錢買時間」的案例了。
或許,AI的加入並不會替代人類,只是讓人們可以專注於其他方向
當然,各類技術的加持,也同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可能——人工智慧、大規模的自動化......誰又能想到,未來我們的社會會變成怎樣的組織方式?
另一方面,從撥號時代起,網際網路的誕生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人們可以便利交換信息的平臺。而在當下,你更是很難想像去咖啡店、圖書館或任何營業場所,而無法訪問網際網路甚至是接入Wi-Fi信號的體驗。蜂窩數據、Wi-Fi信號、有線網絡等,都是方便人們接入網際網路的技術手段,而手機、電腦、平板甚至是能夠接入網際網路的電視,也不僅僅只是你手上一個「好玩的電子產品」。
巴別塔的故事雖然是神話,但是其中揭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核心議題——聯結起人類社會的,正是溝通,一切的交易、知識傳遞、勞作以及實現目標,都離不開個體和團體間的彼此交流(來交換信息),因而,細想一下,網際網路其實並不僅僅只是給我們帶來了便利的生活而已。以這段時間的宅家生活來說,它還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與原則。
在沒有網際網路(以及現代通信手段)的時代裡,溝通和協作的唯一選擇,就是紙筆書信和口耳相傳——而各種特殊情形下,這兩者建立起的溝通體系卻是如此的脆弱——在沒有儲糧的情況下,突如其來的宅家生活更是無異於一場災難(沒有外賣,宅家的生活你敢想?)。當口耳相傳也成為人們彼此交流的障礙時,信息的不對等就會對各類活動造成不可挽回的打擊,但如今,隔著網際網路,你也能在並不接觸的情況下與客戶互換重要的資料和文件,而依託於網際網路的物流系統,也能在特殊時期發揮基本的功能(如果再有其他技術的加持,你可以想像,未來的物流、外賣行業會變成什麼樣)。
網際網路不僅聯繫起了人與人,城市與城市、國家與國家間也因而有了更多的溝通與協作
此外,依託於「設備-電子通信」邏輯建立起的現代管理和生產體系,也讓諸如「雲遊戲」「雲辦公」等基於數據節點(比如伺服器)與智能終端(比如電腦)的商業活動成為了可能,各類在線辦公軟體給大家提供的選擇自不用說,像Github這樣的存在,也讓全世界各地的程式設計師有了可以彼此改進軟體項目的地方——最終受益的,仍然是使用這些軟體的用戶們,整個人類社會像有了一體化思想一樣,被網際網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連接在了一起,就像神經元一樣。
的確,在技術的加持下,爆炸的效率提升的確帶來了更多生產輸出和生活的選擇,但我們每日需要吸收、處理的的信息量,其實也在以幾何指數的速度增長。我們的生活被各種傳感器所包圍,源源不斷的環境信息湧進了我們的大腦;新聞和社交媒體在不斷地轟炸我們有限的注意力;衣食住行相關的議題每時每刻都在催著我們做出選擇——爆炸性增長的信息量對於我們存儲和分析信息提出了挑戰,理解日益變化的世界變得不再像以往那樣簡單。
數字時代與信息媒介爆炸,帶來的不僅僅只是豐富的生活,還有全新的人際關係
電子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擴散的過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矽晶片的普及幾乎滲透到了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中,數字時代的背景下,客戶,勞工和僱主之間的關係都在潛移默化地被重塑。
飛速運轉的計算機和人腦成為了新時代的「WorkShop」——計算和歸納成為了全新的工作方式,以為只要大力就會出奇蹟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
數字時代,藉助筆記本,每個人都想科幻故事裡一樣成為了一個擁有高效處理能力的「超人」,而網際網路則在無意間實現了某種意義上人們曾經幻想的「心靈溝通」,即使遠隔千萬裡,即時的通訊和交流協作也不會有太多的障礙。當然,數字時代帶來的並不僅僅只是便利與可能——同以往一樣,機遇和未來仍然需要自己去爭取和獲得,在發展與變化的過程中,及時去了解科技發展的動向,避免落入「變化的陷阱」當中,對「時刻在變化」的世界保持警覺,才是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可選的態度。轉變思維,試著從數理、邏輯,以及效率和成本把控的角度去思考,也是這個時代裡面對巨浪時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