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中藥名。為《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部位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泥沙,乾燥。那麼,柴胡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來看看吧。
一、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柴胡的功效:
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分別北柴胡及南柴胡。 別名地燻、茈胡、山菜、茹草、柴草,具有清熱解表、和解少陽,疏肝解鬱,昇陽舉陷的功效;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
別名:茈胡、地薰、山菜、茹草,柴草。
性味:苦,辛,微寒,
歸經:歸肝經、膽經。
功效: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
主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少陽證,肝鬱氣滯,氣虛下陷,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煎服,3~9g
柴胡解熱生用量宜大,昇陽生用量宜小;疏肝解鬱宜醋炒,陰虛骨蒸宜鱉血炒。
對瘧疾症,柴胡又可與草果、青皮等配伍應用。
見肝氣鬱結所致的月經不調或痛經等,均可與當歸、白芍、香附、鬱金等藥同用。
大葉柴胡的乾燥根莖,表面密生環節,有毒,不可當柴胡用。
柴胡治療感冒常與葛根、羌活等同用。
柴胡有較佳的退熱作用,邪在少陽、寒熱往來,常與黃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湯)。
柴胡的作用:
北柴胡:
和解少陽:用於外感發熱,或邪入半表半裡的寒熱往來及瘧疾寒熱等,如(小柴胡湯)、(柴葛解肌湯)。
昇陽舉陷:用於中氣不足,清陽下陷的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等,如(補中益氣湯)。
熱入血室:婦女患外感發熱期間遇到月經來潮,外邪傳入血室,致寒熱發作。如(逍遙散)。
疏肝解鬱:用於肝鬱氣滯,脅肋脹滿疼痛,及肝鬱血虛,月經不調等,如(柴胡疏肝散)。
南柴胡
根莖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緊密環紋。質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大葉柴胡
特點:葉較寬,長圓形或廣披針形,小傘梗細如絲狀。比小總苞長3-4倍。生於林內及灌木叢中。
狹葉柴胡
特點:主根多單生,棕紅色或紅褐色;莖基部常被棕紅色或黑棕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7cm,寬2~6 mm,有5~7條平行脈;復傘形花序多數;總苞片1~3,條形,傘幅5~13,小總苞片4~6,花梗6~15;雙懸果稜粗而鈍。
醋柴胡
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醋炙能緩和升散之性,增強疏肝止痛作用,適用於肝鬱氣滯的脅痛、腹痛及月經不調。常與枳殼、香附、川芎等同用。
鱉血柴胡
苦,微寒。歸肝、膽經。鱉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強清肝退熱、截瘧功效。常與青蒿、地骨皮、白芍、石膏、知母等同用,增強表裡退虛熱作用。
二、柴胡的食用方法
柴胡散
主治:妊娠心煩,頭目昏重,心胸煩悶,不思飲食或嘔吐。
組成:柴胡45克 ,赤茯苓、 麥門冬各30克、 枇杷葉(去毛) 、人參 、橘紅 、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加生薑3片,煎至140毫升,去滓溫服。
來源:《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三
柴胡散2
主治:瘴瘧十四日外,寒熱不已,不潮時脈弦數者。
組成:柴胡10克(去蘆)、 半夏4.5克(湯泡) 、桂心4.5克(去皮)、 白芍4.5克(炒) 、炙甘草3克。
用法:上藥銼碎。加生薑7片,大棗1枚,水煎,溫服。
來源:《瘴瘧指南》卷下。
柴胡散3
主治:勞黃。證見四肢無力,骨節煩疼,或時吐逆,不能不食,鼻中乾燥,身熱疼悶,漸覺羸瘦,寒熱不定。
組成:柴胡30克(去苗) 、茵陳15克 、犀角屑15克 、麥門冬30克(去心)、 鱉甲60克(塗醋,炙微煮,去裙襴) 、甘草15克(炙微赤,銼)。
用法:上藥搗篩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五。
三、柴胡的用藥禁忌
1、肝陽上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柴胡。
2、柴胡與皂莢、女莞、藜蘆相剋
3、大葉柴胡的乾燥根莖,表面密生環節,有毒,不可當柴胡用。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介紹的柴胡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夠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