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圖/記者季相儒攝)
東森新聞網 2016年6月19日 記者 陶本和
「總統」蔡英文18日上午前往臺南出席「105年全國扶幼感謝暨表揚大會」,表達「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多年來付出與貢獻的感謝之意。
蔡英文致詞時表示,感謝該會長期在全國各地投入兒童照顧與社福工作,替臺灣的社會帶來許多溫暖。強調家扶基金會成立66年來,一直都是政府推動兒少福利最堅定的夥伴,過去在兒少照顧服務方面,包括認養、獎助學金、中輟生輔導、家庭託育及兒童少年保護等,幫助的孩子數以萬計。
關於之前提出要建立健全的社會安全網部分,蔡英文對於家扶所推廣的理念「助貧,不是一人做很多,是每人都做了一點點」,以及「當每個人都做一點點,政府一定要做的更多、做的更早」非常認同。因此,政府未來要多管齊下,讓兒童及少年照顧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
在打破貧窮循環模式上,蔡英文指出,很多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因為缺乏資源及妥善照顧,長大後沒有辦法脫離貧窮的惡性循環,因此提出設立經濟弱勢孩子個人「兒童與少年未來發展帳戶」計劃。
該計劃就是讓帳戶除了政府每年提撥的經費,也可以結合父母儲蓄和社會捐款,當孩子滿18歲成人時,就擁有一筆教育基金,幫助繼續升學、提高就業競爭力,以及實現理想的機會。
至於社工的工作壓力方面,蔡英文說,社工朋友時常燃燒自己,過著高壓力、長工時的生活,因此她要讓社工的角色在未來可以充分發揮,強調前幾天19位縣市首長聯署了一封信函,希望中央可以補充各縣市的社會工作人力,在勞動條件、待遇及執業安全等方面,提供更好的保障。
【相關資料】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簡介
一、 緣起
民國26年,在中國華北的一個小鎮上,一位外國的傳教士卡維特.克拉克博士 (J.Calvitt Clarke)躑躅於斷垣殘壁、滿目瘡痍的街頭,正思索著如何為戰亂中的苦難災民盡些心力。驀地,他瞥見一具女屍蜷伏在不遠處的路旁,同時,還隱約聽到陣陣微弱的嬰孩哭聲。他趕緊衝過去,發現是個已死去的母親背著她重傷的嬰孩,當即解開襁褓,將奄奄一息的小生命送到醫院急救,然後再抱回自己家裡照顧。從此,救助傷患、飢餓和流離失所的孤兒成為這位傳教師的首要任務,他的家變成了一所孤兒院…,這就是家扶基金會兒童扶助工作的濫觴。
民國27年,這位傳教士的義行感動了多位美國教會人士,為救助中日戰爭流離失所的中國孤兒,而於美國維吉尼亞州裡奇蒙市創立「中國兒童基金會」(China's Children Fund,簡稱CCF),並同時在中國廣東省創辦了第一所正式的育幼院,之後陸續在中國大陸各地開辦了 42 所育幼院,照顧無以數計的孤苦兒童。
民國39年8月,CCF 正式在臺灣成立第一所家庭式育幼院 — 光音育幼院,收容照顧家庭遭逢變故的貧困失親兒童,才正式開始在臺灣的服務。民國53 年,因應臺灣社會轉型過程中,育幼院式的安置服務人數有限,收容教養對貧困孩子也並非最好的方式,不若讓他們在自己的家庭中成長來的更好,因此陸續在臺灣各地成立家庭扶助中心,推展兒童暨家庭的福利服務工作。
臺灣經濟逐漸成長後,CCF 於民國74 年正式自立,並更名為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簡稱家扶基金會;TFCF)。家扶基金會是一個關懷弱勢兒童及其家庭的國際性非營利組織,從早期接受國外資助,到成為自給自足的兒童福利機構。一路走來,始終秉持為弱勢兒童、少年及家庭服務的願景及使命。目前我們在全臺灣有23 個分事務所和1 所家扶大同育幼院;並在蒙古共和國設置分事務所,幫助蒙古兒童。
二、 願景
家扶基金會是一個關懷弱勢兒童及其家庭的國際性非營利組織從早期接受國外資助。到成為自給自足的兒童福利機構,始終秉持為弱勢兒童、少年及家庭服務的願景及使命。
三、 我們運用
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致力於貧困家庭的兒童生活扶助、保護受虐及有特殊需求的兒童。
四、我們期待
透過我們的努力,讓兒童能享有家庭妥善的照顧、身心安全的保護、健康成長的環境、充分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快樂的生活。
五、我們秉持
以「即時的幫助、溫暖的關懷、基督的愛心、社工的專業」之服務精神為兒童謀福利。
六、服務內容
1. 國內兒童少年保護服務。
2. 國內外兒童認養服務。
3. 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服務。
4. 貧困兒童少年家庭扶助服務。
5. 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
6. 不幸兒童少年安置服務。
7. 社區工作方案。
延伸閱讀:
家扶社工微電影《受虐兒去哪裡》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就臺中市議員事件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