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鯨這件事,日本罕見「退群」背後還有更大目的

2021-02-23 海外網


作者 | 毛莉 吳正丹

▲國際「海洋守護者」組織航拍日本捕鯨船屠宰鯨魚照片(圖據國際在線)

「湛藍的海灣泛起猩紅,血腥的屠殺在凌晨時分悄悄上演……一隻掙脫鐵絲網的小海豚發出嬰兒哭聲一般的悲鳴,傷口不斷流出鮮血,最終沉入海裡。」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海豚灣》拍下了日本西南部一個漁村圍獵海豚的悽慘畫面。

然而,也許未來情況將會更糟,就在12月26日,日本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並將於2019年7月重新開啟商業捕鯨活動。

任性「退群」

日本媒體稱,二戰以來,日本幾乎沒有退出國際組織的先例。此番「退群」,頓時引來國際社會一片非議之聲。

此次日本「退群」的直接原因是與IWC內反捕鯨國家的矛盾激化。今年9月,在巴西召開的國際捕鯨委員會大會上,日本重啟商業捕鯨的提議以41票反對、27票贊成而遭到否決。一氣之下,日本就選擇任性「退群」了。

但實際上,對IWC而言,日本的態度一直都算不上配合。1948年成立的IWC是國際上最重要的鯨類資源管理組織,其保護鯨類資源、防止濫捕濫殺的宗旨,對於日本這個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捕鯨大國來說,唯恐避之而不及。後來只是考慮到IWC對各國捕鯨的數量未作出具體規定,日本才在1951年加入。1986年,《國際捕鯨管制公約》附則正式生效。日本最初也並不把禁令放在眼中,後來因為受到美國政府的經濟制裁,在專屬經濟區的捕魚權也被剝奪後,日本才不得不在1988年承認商業捕鯨禁令。不過,IWC允許「科研捕鯨」的漏洞,依然大得足以讓日本的捕鯨船任意穿梭。多年來,日本以「科研捕鯨」為名,行商業捕鯨之實,飽受國際社會詬病。

日本《朝日新聞》發表社論批評日本政府稱,自己的主張行不通就退群的做法與日本主張的國際協調主義背道而馳。在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馮瑋看來,美國接二連三「退群」的做法在世界範圍內起到了負面示範作用,日本一方面有「和尚摸得,為何我摸不得」的心態,認為自己也有權參照於我有利的準則為所欲為;另一方面,日本不願再唯西方馬首是瞻,認為自己可以不理睬現有秩序,有意從規則執行者向規則制定者轉型。

經濟利益

經濟利益,是日本不顧國際反對「退群」的一個深層考量。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認為,眼下日本經濟面臨困境,放開商業捕鯨激活的將是一整條產業鏈。

日本人食用鯨肉的歷史十分久遠,7、8世紀就有關於日本人捕食鯨肉的文字記載。二戰後面對饑荒的威脅,日本捕鯨食鯨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達巔峰,日本人對鯨魚蛋白的依賴度一度達到了70%。除了作為食物原料,鯨魚的脂肪和皮也都具有商業價值,衍生出了提煉、加工等相關產業。

同時,日本是一個嚴重依賴漁業資源的國家,捕鯨還具有人與鯨魚「爭奪」漁業資源的涵義。在日本人看來,藍鰭金槍魚、秋刀魚和烏賊等都是鯨魚的食物,禁止捕殺鯨魚就會減少日本餐桌上其他種類生魚片的供應。因此,日本人認為放開商業捕鯨會給日本漁業發展帶來利好。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日本圍繞捕鯨活動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產業和市場,尤其在一些日本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具有相當影響。有資料顯示,日本僅太平洋地區就有捕鯨船1000艘,工人10萬,並擁有北海道函館市、和歌山縣太地町以及山口縣下關市等六個捕鯨基地。日本退出IWC的消息傳出後,太地町等地一片歡騰。太地町市長三軒一高表示,感謝日本政府「為保護日本國內漁業從業者做出了重要決斷」,更是讚揚推動日本政府作出退群決定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為「神一般的存在」。

政治考量

從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為日本恢復商業捕鯨的「奔走」,可以窺見日本執著捕鯨背後更大的利益關聯——政治選票。

日本政府長期以來都是自民黨的天下,自民黨的基礎在農村、在漁民。為了黨利和選票,自民黨一直給農民、漁民提供各種高額補貼。日本政府每年還劃撥大筆資金推廣「食鯨文化」。

在馮瑋看來,這就是在人為塑造一種所謂的日本傳統,藉機宣揚民族主義與國粹主義。在日本政府的塑造下,國際社會反對捕鯨被很多日本人看作是「日本受欺負、日本文化不被尊重」的表現。從調查數據看,政治傾向偏右翼的日本雅虎網站調查顯示,90%的日本人支持商業捕鯨。由此可見,捕鯨問題絕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和日本政治文化緊密相關。

除了國內政治的考慮外,日本「退群」還與安倍政府對外的海洋戰略有關。日本脆弱的地理環境和海上地理優勢激發了日本在戰略目標中的海洋大國志向,近代以來日本在「擴張—防禦—再擴張」的戰略模式演變中,不斷擴大日本的海上勢力範圍。尤其安倍上臺以來,提出以「積極和平主義」為代表的海洋擴張指導思想,制定《海洋基本法》《海洋基本計劃》等一系法律法規,成立由安倍親自擔任總部長的綜合海洋政策本部……近年來,日本的海洋擴張由隱性漸進發展向顯性激進方向轉變,日本在試圖成為全球範圍內海上霸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日本海洋擴張的戰略路線下,日本政府對捕鯨的支持便不可等閒視之。

如同當年「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在中國東北搜集情報一樣,日本現在藉助出海捕鯨的機會,可以對海洋地質、海洋氣候等水文地理方面的信息進行搜集和勘測。為了維護日本捕鯨船出海作業,日本政府還會派遣艦隊護航。2013年,日本捕鯨船與環保組織的反捕鯨船在南極海域發生衝突時,日本護航艦就趕去「參戰」。不只捕鯨船衝撞反捕鯨船,日本護航艦還發射水炮、投擲震蕩手雷,對環保人士進行攻擊。這在事實上擴大了日本艦船的活動範圍,協助捕鯨成了日本出海支援的一項藉口。

在這種種算計之下,日本政府判斷「退群」不會是賠本買賣,「退群」帶來的國際聲譽負面影響,日本也就選擇視而不見了。未來,日本恐怕要在捕鯨問題上任性到底了。

相關焦點

  • 日本時隔31年不顧全球反對再次重啟商業捕鯨
    日本農林水產省在此前公布的捕鯨計劃中,將下半年捕鯨配額定為227頭,分別為52頭小鬚鯨、150頭布氏鯨及25頭塞鯨,同時將2020年以後的每年捕鯨配額初定為383頭。當天已有兩艘捕鯨船返回,並捕獲了兩頭小鬚鯨。這兩頭小鬚鯨在岸邊被開膛破肚,放乾鮮血,之後被轉移到工廠,工人隨即進行切割解體,預計將於4日進入市場進行交易。【鯨肉市場冷清,日本捕鯨為哪般?】日本為什麼要頂著全球罵名重啟商業捕鯨呢?
  • 日本人殺鯨魚到底有什麼目的?愛吃肉只是個幌子,背後的圖謀很大
    按照《國際海洋法》規定,日本應該禁止國內的捕鯨行為,但是日本人在這個問題上卻一直是在胡攪蠻纏。說雖然國際法規定,不允許將鯨魚用作售賣獲利,但是日本捕殺鯨魚是用來研究的,所以沒有違反國際法。如果真的是研究用途,那麼每年日本捕殺的鯨魚數量未免也太多了。到了日本每年的捕鯨季,鯨魚棲息地附近的海水都是血紅一片。既然不是用來賣,日本人殺鯨魚到底有什麼目的?
  •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找到了比日本人更冷血的捕鯨惡魔
    在1986年國際禁止捕鯨公約生效前,人類在南極海域捕殺的鯨數量多達160萬頭,其中多是中大型鯨類。人類狂熱地捕鯨並不是因為吃這點小事,那段歷史的殘酷絕非今天日本「科研捕鯨」能企及的。 今天的這一部紀錄片就重溯了當年那一段沉重的捕鯨業歷史,名字就叫做《英國捕鯨人背後的故事》。
  • 日媒:日本北海道室蘭或再次成為商業捕鯨據點
    日媒:日本北海道室蘭或再次成為商業捕鯨據點 2020-05-27 18:20:02 《北海道新聞》報導,2019年,日本時隔約31年重啟商業捕鯨。
  • 日本剛恢復捕鯨就雙殺,我們想起了一部電影
    日本又恢復商業捕鯨了。恢復的第一天,就有兩頭小鬚鯨被捕殺....光看視頻就覺得很殘忍↓視頻來源:環視頻/製作:何卓謙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7月2日報導,當地時間7月1日,五艘捕鯨船組成的船隊離開位於日本北部的釧路港,另一支深水捕魚船隊也於同日從南部下關港啟航。CNN說,當天就有兩頭小鬚鯨被捕殺,隨後被帶回港口。
  • 黃智賢要來大陸上新節目了;阿富汗使館附近製造爆炸致34人死亡;日本時隔31年恢復捕鯨 | 每日大新聞
    英國、蘇聯、美國都曾經栽倒在這片土地上,他們都是為了利益而來,卻都沒有達成目標,反而讓這個國家飽受苦難。  3 日本時隔31年恢復捕鯨(消息來源:新華網)6月30日,日本正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並從7月1日起恢復商業捕鯨。捕撈範圍限於日本領海和專屬經濟海域。
  • 捕鯨紀錄片《海豚灣》日本上映 右翼分子示威
    中新網7月4日電據香港《文匯報》4日報導,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血色海灣》(大陸譯作《海豚灣》),周六在日本東京等主要城市正式上映,其中在東京的Image Forum戲院外,約30名右翼分子和民族主義分子揮動國旗高叫口號,抗議影片「反日」和「歧視日本人」,反對上映。
  • 郭敬明被封殺不可怕,可怕的是隱藏在這件事背後的「公權力」?
    導讀:郭敬明被封殺不可怕,可怕的是隱藏在這件事背後的「公權力」?必須得承認,當初看到郭敬明於正排隊道歉時,並沒有想到背後的事情會這麼嚴重。也必須得承認,更早之前,郭敬明和於正被一百多位業內人士聯名抵制時,沒想到這是一部大棋的開始。如今郭敬明的《晴雅集》被下線,仿佛一切都可以連起來了,這背後必定沒有那麼簡單。
  • 殘忍捕鯨場面:洋面被血染紅海灘白骨累累
    儘管國際捕鯨委員會曾經發布過對大型鯨類商業捕獵的禁令,但是許多國家仍然大肆捕獵,如日本、挪威和冰島等。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政策分析師利-亨利參加了6、7月份舉行的國際捕鯨委員會第64屆年會,並發表報告稱,可能另外有新的國家加入到這一隊伍。亨利表示,「韓國曾經表示,他們有意在2013年大會上提出一項科學捕鯨計劃。最關鍵的是,另一個國家計劃單方實施捕鯨行為,而且沒有受到國際捕鯨委員會的監督。」
  • 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難怪滿世界捕殺鯨魚,背後的圖謀果然不小
    即便如此,日本依舊執著的不肯放棄這個產業,此前日本還打著科研的旗號去南極海域大量捕撈鯨魚,最後在澳大利亞的幹預下,日本承認再也不在南極海域進行這樣的活動了。但是日本的捕鯨業在其他海域依舊猖獗,即使每年都會有國家和組織譴責這一行為,日本仍舊我行我素。有人分析,日本捕撈鯨魚的目的已經不只是單純的為了吃鯨魚肉,那麼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難怪滿世界捕殺鯨魚,背後的圖謀果然不小。
  • 歐洲唯一捕鯨鎮:有千年歷史,捕鯨比日本還猛,人均收入7萬美金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捕鯨、食鯨國。日本的千葉縣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捕鯨漁村,地人捕鯨和屠宰鯨的手藝嫻熟,鯨肉是當地人主食之一。不過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不是日本,而是北歐法羅群島,因為北歐國家尤其是北極圈那一帶的國家都有著悠久的捕鯨歷史,甚至比日本還要瘋狂。
  • 央視曝光:世界上最殘忍的殺生,日本捕鯨視頻,慘不忍睹,全民呼籲~轉起,功德無量
    最近5年來,新南威爾斯環境保護辦公室代表國際人道協會,以民眾有知情權和信息公開為理由,一直向澳大利亞政府申請對外公布這段視頻。國際動物保護組織海洋守護者協會此後也加入到這場法律行動中來。海洋守護者協會負責人傑夫·漢森說:「這段錄像顯示了日本人對這些美麗、聰明的動物進行了血腥、殘忍和毫無意義的殺戮。」
  • 罕見,川普和死對頭在這件事上有「共識」
    罕見的是,川普的「死對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竟在這件事上與其「同調」,表態稱不支持「給警察部門撤資」。頗為罕見的是,一向與川普不對付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在同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明確表示不支持取消對警察的資助,他也認為警察可以保護人們。
  • 日本海豚灣血流成河,這部奧斯卡紀錄片《海豚灣》揭秘背後的秘密
    圖片來自\pixabay 第一次去日本,熱鬧的東京、下雪的小樽,還有天然溫泉的北海道,都是必要去打卡的地方,最驚喜的是到了春夏季這裡就變成了櫻花國度。乾淨、整潔、美麗、浪漫,成了這個島國的代名詞。圖片來自\紀錄片《海豚灣》難以置信的是這背後卻有著一條龐大的產業鏈,其中,當地的太地町鯨類博物館作為中間商,將海豚肉運輸到各地,他們和這裡的漁民一起瓜分其中的利益。
  • 捕鯨、相撲、怪獸、巨人,矮小的日本人為何偏愛巨大的東西?
    二戰之前,日本人的矮小是世界公認的,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米6,女性一米5,所以中國人不無輕蔑地稱其為「小日本」,或者「矮東洋」。對個頭比世界其他民族小一號,日本人自己也是承認的。兩個體型超出普通日本人一倍的巨漢,在比賽臺上互相賣力推搡,觀者如痴如醉,喝彩連連。集中全日本體型最大的男人,加以填鴨式的飲食,人為「製作」出巨形的日本人,展示其「怪力」,這就是風靡日本千年的國技。
  • 《捕鯨男孩》男孩,男人,老人
    影評     《捕鯨男孩》從影名,大概也讓人聯想,龐然大物的鯨魚配合返璞歸真的少年,必定能上演一出「世外桃源」,為什麼會產生這般聯想呢?因為這終究還是一個網際網路時代,人們都喜歡,找一處脫離時代記號的產物,去寄託自己不願入世俗的強烈願望,從電影談到理想,大概就是,電影裡很少出現關於科技,關於電子產品,網絡社交等現代科技的記號,更多的是,講述虔誠而純潔的少年,像海明威那樣孤獨的老人,像遇上中年危機的歷史教授,哲學教授的種種遭遇,又或是描繪著,裝滿書籍的房間,窗臺的幾本古籍,還在孜孜不倦寫著的信件,人們談著獨處,談著斯賓諾莎的哲學,還有昨天沒有修剪的園林
  • 退一步海闊天空,不過這三件事不可退!
    我們從小就接受中國的傳統概念,退一步海闊天空,人一生風平浪靜。人生在世,有些時候我們就得學著大智若愚。不計較或許是一種福分,可是有些時候,該計較的還是得計較。人要活得有面子。人活一口氣,我們活在這世上必須要有尊嚴,只有有尊嚴的活著,我們才能夠被別人看得起。我們不求讓別人仰望,最起碼我們要讓別人平視自己。人人生而平等,我們生下來時,與他人並無差異。如果在有辱尊嚴的事情上退讓,別人只會踐踏你的尊嚴,從而做出更過分的事情。
  • 這群h1z1中國玩家懟翻了陰險的日本人,打贏了一場抗日戰爭!
    正月裡,所有人在開開心心過大年,一群中國玩家,卻默默幹了件揚眉吐氣的事:當時,他們都以為這事很快就會「過氣」。 但不管有沒有人關注,這口惡氣必須得出。 但一開始,中國人的還擊就遭遇了嚴重的挫折……1日當天,一行人穿著統一顏色的內褲,出發去懟日本人。半小時後撞見日本人,兩分鐘被團滅; 2日,一伙人又去偷炸日本人的家。
  • 關鍵時刻,川普又要「退群」,這次連歐洲盟友都不管了?
    川普又要退群了,聽到這條消息的人估計現在已經感到麻木了。從川普上臺以來,已經不知道他退出了多少群了,也因此讓美國的聲譽盡毀。但是現在正處在關鍵時刻,美國的大選還沒有完全結束,這時川普又鬧著要「退群」,自然吸引了很多的目光,值得一提的是川普這次連歐洲盟友都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