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囤積行為」及背後的生命密碼
李丹楓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
隨著新冠肺炎病毒席捲全球,世界各地相繼出現了各種囤積行為,有些甚至乍聽起來,讓人匪夷所思,比如中國的「囤積雙黃連口服液」、「囤積螺獅粉」,日本的「囤積廁紙」,美國的「囤積槍枝」,加拿大的「囤積食物」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的 Costco 近日推出了「末日求生罐頭」,這是一個巨型罐頭組合,足夠四個人吃一年,這些罐頭的保質期都長達 25-30年,在加拿大官網的售價為$8499.99。這一份套裝共含230個罐頭和30個桶裝食品,有果乾、蔬菜乾、冷凍紅莓、藍莓、米類、豆類、肉類和奶類食品等。如果是你,你會去購買「末日求生罐頭」嗎?在這些千奇百態的囤積行為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和機制呢?
疫情下「囤積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
(1)囤積與風險認知 在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當下,公眾的囤積行為主要出現在疫情的初期以及死亡人數的暴增期,這與公眾的風險認知是密不可分的,即公眾的風險感知程度越高,越容易產生囤積行為。Slovic 等(1987)認為,風險認知是人們通過直覺對外界客觀風險因素的主觀認識和感受,在這個定義中,它強調了風險認知的主觀性和非邏輯思維的特徵。Slovic等(1987)通過心理測量的研究範式對風險知覺進行研究,並提出了公眾風險認知的「二維度模型」,一個維度被稱為「憂慮風險」(dread risk),與不可控程度、憂慮的潛在性和後果的致命性等高度相關。另一個維度被稱為「未知風險」(unknown risk),與新奇性、對科學知識的了解和效果的延遲性高度相關。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風險感知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每個人心中都存在幾種不同的風險評估標準,一些極端事件會以非常複雜的方式影響個體對風險的感知結果。
疫情當下,個體在疫情初期階段由於對於新冠肺炎病毒信息掌握得很少且片面,「憂慮風險」和「未知風險」感知程度均很高,公眾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囤積行為,如囤積食物和口罩等。但伴隨著疫情的發展,面對著每天新聞滾動播出的新冠病毒肺炎的死亡人數,尤其是死亡人數的暴增期,又會迎來公眾的第二波囤積高潮,這是因為面對著每天大量接受到的疫情報導信息和死亡人數的數據,公眾容易產生易得性直覺偏差——人們對信息加工和處理的能力有限,在決策判斷的時候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者能夠想像到的信息來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人們誤認為容易聯想到的事件會常常發生,從而公眾會高估危機事件的發生概率。
(2)囤積與群體影響 在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當下,中國出現了瘋狂囤積 「雙黃連口服液」 ,以及日本出現了瘋狂囤積「廁紙」的行為。在群體的影響下,個人的行為幾乎處於失控的邊緣,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從眾心理在起作用。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規範影響和信息影響是影響公眾從眾行為的的兩大原因。規範影響是指個體希望與群體保持一致,以免受拒絕,得到人們的接納,或者獲得人們的讚賞。信息影響是指與群體保持一致,會使人們特別容易獲得證實自己決策是否正確的解釋。對於疫情當下的從眾囤積行為,更多地是受到了信息影響,因為「雙黃連口服液」 可以預防新冠肺炎病毒,以及日本「廁紙生產的原材料源於中國」的傳言均屬於謠言,當個體暴露在新冠肺炎爆發的高峰期,對病毒的了解又知之甚少,完全不確定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時,就特別容易利用他人的行為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另外,在群體影響下,個體更容易出現非理性決策和衝動性行為。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群體是非理性的,具有極為強烈的衝動性,群體的衝動與多變讓群體回歸人的原始性,否認自己的願望和實現該願望之間的任何障礙,並認為由於自身數量上的強大足以與這些障礙相抗衡。與個體相比,群體更容易喪失主宰自己反應行為的能力,群體行為常常不受意識動機的支持配。
(3)囤積與需要層次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中國公眾開始出現蜂擁而至地囤積口罩、食物、消毒液等行為。從囤積物品的種類來看,是符合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的。馬斯洛將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大家囤積的各種物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滿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進一步指出,層次越低的需要出現得越早,層次越高的需要出現得越晚,只有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這就不難理解,在疫情當下,人們首先去超市搶購的是食物(生理需要)而不是口罩(安全需要),同時,當人們買不到N95的口罩之後,又會轉向瘋狂地囤積食物。
伴隨著疫情的發展,中國人從最開始的囤積食物開始過度到製作美食的階段,如「全民自製涼皮」、 「電飯煲蛋糕」等。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個體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就會產生對於歸屬和愛的需要,即社交需要。疫情當下,製作美食,不僅可以增加與家人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享受的是在朋友圈「曬美食」的過程。其實「曬」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編碼的過程,是自我關於內心的意義、欲望和目標的隱喻化表達。在「曬」的過程中,個體能夠完成自我情感的表達和宣洩。總的來說,一方面,製作美食本身對人體和心靈就有撫慰作用,另一方面,拍幾張好看的美食圖片發到朋友圈,獲得朋友的讚賞和鼓勵,這個過程是對製作美食的再次升華,可以更好地達到治癒心靈、緩解壓力的作用。曬」美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的是更高層次的個體需要——社交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
疫情下的「囤積行為」與文化
面對著新冠肺炎病毒席捲全球,有趣的是,不同文化和國家的人選擇囤積的物品也不盡相同,縱觀世間百態,美國人在囤積槍枝,義大利人在囤積自由,而中國人在囤積螺獅粉。
Douglas(1978)的網格-群體模型從文化的視角闡述了個體的風險感知多大程度依附於社會文化,此理論認為社會參與的不同取決於「群體(group)」和「網格(grid)」兩個維度之間的動態變化。群體是一個環境框架,每個人都可以歸屬於不同文化下的群體中,而網格是一種社會背景對個體行為的限制和規範。兩個維度按照高低進行區分,共同形成了四種世界觀:個人主義的(低群體性,低網格性)、平等主義的(高群體性,低網格性)、等級主義的(高群體性,高網格性)和宿命論(低群體性,高網格性)的。
四種世界觀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風險認知模式,從而影響他們的行為。個人主義者懼怕那些可能妨礙他們個人自由的事情,戰爭是妨礙自由的最大事件,在這次疫情下,個體主義的世界觀在義大利公眾的囤積行為表現得比較明顯,他們主張「和自由比起來,生命算什麼?」,「自由比口罩重要太多」。等級主義者強調社會的「自然秩序」和對該秩序的維護。他們害怕社會的暴亂和犯罪,在這次疫情中,美國公眾的囤積行為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很多美國平民眼中,槍的優先級比糧食口罩高多了,只有擁有了槍枝,才能保證大家內心的絕對安全。
在中國的文化中,「民以食為天」,「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不能解決的」等,可見美食在中國人心裡的地位。中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講究風味(南甜北鹹東酸西辣)、四季有別(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講究美感(色、香、味、形、器為一體)等。同時,美食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一方面,美食是身份和地域的標記,比如四川的火鍋,桂林的螺螄粉,長沙的臭豆腐,北方人的麵食,南方人的米飯等。另一方面,在疫情下,美食是一種簡單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緩解恐懼和焦慮,以及傳達愛。朵琳•芙秋就在其著作《食物與情緒:食慾背後的心理學》中提到,美食本身就具有情緒標籤,我們渴望吃的每一種食物都對應著一種需要我們關注的特定情緒或問題。
當我們情緒低落時,可能會想吃奶酪和冰淇淋之類的乳製品,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會去尋找一些脆脆的薯片、堅果。而且朵琳•芙秋還總結了詳細的食物-情緒對照表,如巧克力-愛,牛奶-抗抑鬱,麵包、米飯-慰藉和平靜,餅乾、蛋糕-渴望擁抱、喜悅、安心, 高脂肪食物-填補內心空虛,飲料-渴望能量等,可見食物的情緒標籤或許能為中國人在疫情下「囤積螺獅粉」,「全民自製涼皮」 「電飯煲蛋糕」的一系列行為找到一些背後的心理學印證。
「囤積行為」與生命意義的探尋
新冠肺炎病毒的侵襲,顯而易見,最直接的危險是對生命的威脅,我們的囤積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應對死亡威脅帶來的恐慌和焦慮,而囤積物品的優先順序恰恰可以反映出個體對於生命中最重要的物品的取捨,從這個角度來看,疫情下的囤積過程,更像是一段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在疫情當下,對於美國人來說,囤積槍枝可能比囤積口罩更重要,對於義大利人來說,囤積自由比囤積口罩更重要。那麼在你的內心深處,囤積什麼樣的物品,對於你來說是最重要的呢?
面對新冠肺炎病毒對生命的威脅,哪種物品是你會選擇優先囤積的呢?如果你只能囤積一類物品的時候,你會選擇什麼呢?而在心理學中,有個探尋生命意義的經典活動,叫做「我的五樣」 ,旨在探尋個體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以促使大家思考自己的價值觀,並學會感恩和珍惜。下面是一段「我的五樣」活動的錄音,如果你想感受生命意義所在,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不妨來一段與自己的內心的對話吧。請聽下面的語音:
友情提示:請準備好一張空白的紙和一支筆,找一個只屬於你的安靜空間,活動預計5分鐘。
當你完成了錄音中的小活動之後,不妨思考下以下幾個問題:
(1)你依次劃掉的物品是什麼,當你依次划去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2)你最終留下來的是什麼,這一樣物品對你來說為什麼這麼重要?
(3)你之前是怎樣對待你最後留下來的物品的?
總結
在疫情當下,適度的囤積行為,可以滿足生理和安全需要,並且可以緩解恐慌,具有對個體的保護性意義。但過度的囤積行為是不可取的,囤積行為的嚴重者甚至可能發展成一種精神疾病「囤積症」,它是指一種過度收集、購買以及無法丟棄物品的強迫性行為。疫情當下,請大家理性囤積!
最後想與大家分享汪國真的詩《熱愛生命》,待到疫情散去,春花浪漫時,願我們彼此帶著對生命敬畏與希冀,繼續同行。
《熱愛生命》
汪國真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夠成功 ,
既然選擇了遠方 ,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贏得愛情 ,
既然鍾情於玫瑰 ,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
我不去想,
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
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
只要熱愛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作者簡介:
李丹楓 博士
李丹楓,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講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專業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決策心理學;研究興趣:情緒與決策,認知控制,智力發展。
來源:社會與心理學院
原標題:《疫情下「囤積行為」及背後的生命密碼 | 「抗疫心力量」中財大系列科普之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