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囤積行為」及背後的生命密碼 | 「抗疫心力量」中財大系列...

2020-12-27 澎湃新聞

疫情下「囤積行為」及背後的生命密碼

李丹楓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

隨著新冠肺炎病毒席捲全球,世界各地相繼出現了各種囤積行為,有些甚至乍聽起來,讓人匪夷所思,比如中國的「囤積雙黃連口服液」、「囤積螺獅粉」,日本的「囤積廁紙」,美國的「囤積槍枝」,加拿大的「囤積食物」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的 Costco 近日推出了「末日求生罐頭」,這是一個巨型罐頭組合,足夠四個人吃一年,這些罐頭的保質期都長達 25-30年,在加拿大官網的售價為$8499.99。這一份套裝共含230個罐頭和30個桶裝食品,有果乾、蔬菜乾、冷凍紅莓、藍莓、米類、豆類、肉類和奶類食品等。如果是你,你會去購買「末日求生罐頭」嗎?在這些千奇百態的囤積行為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和機制呢?

疫情下「囤積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

(1)囤積與風險認知 在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當下,公眾的囤積行為主要出現在疫情的初期以及死亡人數的暴增期,這與公眾的風險認知是密不可分的,即公眾的風險感知程度越高,越容易產生囤積行為。Slovic 等(1987)認為,風險認知是人們通過直覺對外界客觀風險因素的主觀認識和感受,在這個定義中,它強調了風險認知的主觀性和非邏輯思維的特徵。Slovic等(1987)通過心理測量的研究範式對風險知覺進行研究,並提出了公眾風險認知的「二維度模型」,一個維度被稱為「憂慮風險」(dread risk),與不可控程度、憂慮的潛在性和後果的致命性等高度相關。另一個維度被稱為「未知風險」(unknown risk),與新奇性、對科學知識的了解和效果的延遲性高度相關。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風險感知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每個人心中都存在幾種不同的風險評估標準,一些極端事件會以非常複雜的方式影響個體對風險的感知結果。

疫情當下,個體在疫情初期階段由於對於新冠肺炎病毒信息掌握得很少且片面,「憂慮風險」和「未知風險」感知程度均很高,公眾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囤積行為,如囤積食物和口罩等。但伴隨著疫情的發展,面對著每天新聞滾動播出的新冠病毒肺炎的死亡人數,尤其是死亡人數的暴增期,又會迎來公眾的第二波囤積高潮,這是因為面對著每天大量接受到的疫情報導信息和死亡人數的數據,公眾容易產生易得性直覺偏差——人們對信息加工和處理的能力有限,在決策判斷的時候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者能夠想像到的信息來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人們誤認為容易聯想到的事件會常常發生,從而公眾會高估危機事件的發生概率。

(2)囤積與群體影響 在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當下,中國出現了瘋狂囤積 「雙黃連口服液」 ,以及日本出現了瘋狂囤積「廁紙」的行為。在群體的影響下,個人的行為幾乎處於失控的邊緣,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從眾心理在起作用。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規範影響和信息影響是影響公眾從眾行為的的兩大原因。規範影響是指個體希望與群體保持一致,以免受拒絕,得到人們的接納,或者獲得人們的讚賞。信息影響是指與群體保持一致,會使人們特別容易獲得證實自己決策是否正確的解釋。對於疫情當下的從眾囤積行為,更多地是受到了信息影響,因為「雙黃連口服液」 可以預防新冠肺炎病毒,以及日本「廁紙生產的原材料源於中國」的傳言均屬於謠言,當個體暴露在新冠肺炎爆發的高峰期,對病毒的了解又知之甚少,完全不確定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時,就特別容易利用他人的行為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另外,在群體影響下,個體更容易出現非理性決策和衝動性行為。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群體是非理性的,具有極為強烈的衝動性,群體的衝動與多變讓群體回歸人的原始性,否認自己的願望和實現該願望之間的任何障礙,並認為由於自身數量上的強大足以與這些障礙相抗衡。與個體相比,群體更容易喪失主宰自己反應行為的能力,群體行為常常不受意識動機的支持配。

(3)囤積與需要層次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中國公眾開始出現蜂擁而至地囤積口罩、食物、消毒液等行為。從囤積物品的種類來看,是符合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的。馬斯洛將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大家囤積的各種物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滿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進一步指出,層次越低的需要出現得越早,層次越高的需要出現得越晚,只有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這就不難理解,在疫情當下,人們首先去超市搶購的是食物(生理需要)而不是口罩(安全需要),同時,當人們買不到N95的口罩之後,又會轉向瘋狂地囤積食物。

伴隨著疫情的發展,中國人從最開始的囤積食物開始過度到製作美食的階段,如「全民自製涼皮」、 「電飯煲蛋糕」等。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個體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就會產生對於歸屬和愛的需要,即社交需要。疫情當下,製作美食,不僅可以增加與家人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享受的是在朋友圈「曬美食」的過程。其實「曬」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編碼的過程,是自我關於內心的意義、欲望和目標的隱喻化表達。在「曬」的過程中,個體能夠完成自我情感的表達和宣洩。總的來說,一方面,製作美食本身對人體和心靈就有撫慰作用,另一方面,拍幾張好看的美食圖片發到朋友圈,獲得朋友的讚賞和鼓勵,這個過程是對製作美食的再次升華,可以更好地達到治癒心靈、緩解壓力的作用。曬」美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的是更高層次的個體需要——社交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

疫情下的「囤積行為」與文化

面對著新冠肺炎病毒席捲全球,有趣的是,不同文化和國家的人選擇囤積的物品也不盡相同,縱觀世間百態,美國人在囤積槍枝,義大利人在囤積自由,而中國人在囤積螺獅粉。

Douglas(1978)的網格-群體模型從文化的視角闡述了個體的風險感知多大程度依附於社會文化,此理論認為社會參與的不同取決於「群體(group)」和「網格(grid)」兩個維度之間的動態變化。群體是一個環境框架,每個人都可以歸屬於不同文化下的群體中,而網格是一種社會背景對個體行為的限制和規範。兩個維度按照高低進行區分,共同形成了四種世界觀:個人主義的(低群體性,低網格性)、平等主義的(高群體性,低網格性)、等級主義的(高群體性,高網格性)和宿命論(低群體性,高網格性)的。

四種世界觀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風險認知模式,從而影響他們的行為。個人主義者懼怕那些可能妨礙他們個人自由的事情,戰爭是妨礙自由的最大事件,在這次疫情下,個體主義的世界觀在義大利公眾的囤積行為表現得比較明顯,他們主張「和自由比起來,生命算什麼?」,「自由比口罩重要太多」。等級主義者強調社會的「自然秩序」和對該秩序的維護。他們害怕社會的暴亂和犯罪,在這次疫情中,美國公眾的囤積行為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很多美國平民眼中,槍的優先級比糧食口罩高多了,只有擁有了槍枝,才能保證大家內心的絕對安全。

在中國的文化中,「民以食為天」,「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不能解決的」等,可見美食在中國人心裡的地位。中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講究風味(南甜北鹹東酸西辣)、四季有別(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講究美感(色、香、味、形、器為一體)等。同時,美食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一方面,美食是身份和地域的標記,比如四川的火鍋,桂林的螺螄粉,長沙的臭豆腐,北方人的麵食,南方人的米飯等。另一方面,在疫情下,美食是一種簡單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緩解恐懼和焦慮,以及傳達愛。朵琳•芙秋就在其著作《食物與情緒:食慾背後的心理學》中提到,美食本身就具有情緒標籤,我們渴望吃的每一種食物都對應著一種需要我們關注的特定情緒或問題。

當我們情緒低落時,可能會想吃奶酪和冰淇淋之類的乳製品,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會去尋找一些脆脆的薯片、堅果。而且朵琳•芙秋還總結了詳細的食物-情緒對照表,如巧克力-愛,牛奶-抗抑鬱,麵包、米飯-慰藉和平靜,餅乾、蛋糕-渴望擁抱、喜悅、安心, 高脂肪食物-填補內心空虛,飲料-渴望能量等,可見食物的情緒標籤或許能為中國人在疫情下「囤積螺獅粉」,「全民自製涼皮」 「電飯煲蛋糕」的一系列行為找到一些背後的心理學印證。

「囤積行為」與生命意義的探尋

新冠肺炎病毒的侵襲,顯而易見,最直接的危險是對生命的威脅,我們的囤積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應對死亡威脅帶來的恐慌和焦慮,而囤積物品的優先順序恰恰可以反映出個體對於生命中最重要的物品的取捨,從這個角度來看,疫情下的囤積過程,更像是一段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在疫情當下,對於美國人來說,囤積槍枝可能比囤積口罩更重要,對於義大利人來說,囤積自由比囤積口罩更重要。那麼在你的內心深處,囤積什麼樣的物品,對於你來說是最重要的呢?

面對新冠肺炎病毒對生命的威脅,哪種物品是你會選擇優先囤積的呢?如果你只能囤積一類物品的時候,你會選擇什麼呢?而在心理學中,有個探尋生命意義的經典活動,叫做「我的五樣」 ,旨在探尋個體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以促使大家思考自己的價值觀,並學會感恩和珍惜。下面是一段「我的五樣」活動的錄音,如果你想感受生命意義所在,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不妨來一段與自己的內心的對話吧。請聽下面的語音:

友情提示:請準備好一張空白的紙和一支筆,找一個只屬於你的安靜空間,活動預計5分鐘。

當你完成了錄音中的小活動之後,不妨思考下以下幾個問題:

(1)你依次劃掉的物品是什麼,當你依次划去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2)你最終留下來的是什麼,這一樣物品對你來說為什麼這麼重要?

(3)你之前是怎樣對待你最後留下來的物品的?

總結

在疫情當下,適度的囤積行為,可以滿足生理和安全需要,並且可以緩解恐慌,具有對個體的保護性意義。但過度的囤積行為是不可取的,囤積行為的嚴重者甚至可能發展成一種精神疾病「囤積症」,它是指一種過度收集、購買以及無法丟棄物品的強迫性行為。疫情當下,請大家理性囤積!

最後想與大家分享汪國真的詩《熱愛生命》,待到疫情散去,春花浪漫時,願我們彼此帶著對生命敬畏與希冀,繼續同行。

《熱愛生命》

汪國真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夠成功 ,

既然選擇了遠方 ,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贏得愛情 ,

既然鍾情於玫瑰 ,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

我不去想,

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

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

只要熱愛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作者簡介:

李丹楓 博士

李丹楓,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講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專業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決策心理學;研究興趣:情緒與決策,認知控制,智力發展。

來源:社會與心理學院

原標題:《疫情下「囤積行為」及背後的生命密碼 | 「抗疫心力量」中財大系列科普之㉕》

相關焦點

  • 新華社:美方謬稱中國囤積醫療物資荒誕不經
    早從1月3日起,中國就開始定期向世衛組織以及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通報疫情。而污衊中國有意減少醫療物資出口囤積物資,純屬荒誕不經。出此謊言,首先是對中國國情缺乏基本常識,對中國應對疫情的事實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同理心。稍了解中國國情的人都知道,每年1、2月份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時段,通常物資生產量和出口量都會因假期有所下降。
  • 弘揚偉大抗疫精神 激發強大奮進力量
    在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這些行為以及背後的偉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示了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守道義的大國形象,生動詮釋了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偉大抗疫精神為全球抗疫貢獻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 《查醫生援鄂日記》出英文版:揭開中國成功抗疫的密碼
    「除夕之夜,還未與家人吃完團圓飯,我就匆忙帶上行李,逆行而上,來到武漢,來到金銀潭醫院,投入自己一生都忘不了的抗疫戰鬥。忘不了我們面向黨旗,舉起右手,莊嚴承諾;忘不了我們團結互助,奮不顧身,共克難關;忘不了我們心存感激,精心救治,竭盡全力。
  • 疫情下的「洋愛心」:太行山媳婦捐款抗疫
    來自烏克蘭的南希和愛人賀鵬偉為陽城縣紅十字會捐款支持抗擊疫情。 受訪者供圖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洋愛心」:太行山媳婦捐款抗疫中新網太原2月19日電 題:疫情下的「洋愛心」:太行山媳婦捐款抗疫作者 楊傑英「中國,好樣的!
  • 王府生命密碼吳新東,用「心」經營健康事業
    從那時候開始,吳新東決定一定要從事健康事業,創辦品牌「王府生命密碼」。在教授的幫助下,他致力於打造一個有良心的品牌,通過產品與服務幫助更多人收穫健康與快樂。致力於身心健康,改變國人生活方式在經營王府生命密碼的過程中,吳新東明確了兩大發展方向:一是打造硬核產品,輔助人們解決健康問題;二是改變人們對自我健康管理的認知,讓他們從內心深處重視健康。
  • 「地評線」荔枝網評:以偉大抗疫精神之光照亮奮鬥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以國之名,致敬英雄,禮遇英雄,既是對模範楷模義無反顧的榮譽激勵,也是對國之良士捨生忘死的有力弘揚,更為我們立起了學習看齊的時代標杆。
  • 歌曲|邢臺廣電抗疫主題曲《每一顆心》正式發布
    「每一顆心都在奉獻,跋涉不眠、守望平安。」1月11日,邢臺廣播電視臺原創致敬抗擊疫情英雄主題MV《每一顆心》正式發布,向奮戰在一線的抗疫人員致敬,凝聚全市合力,共克時艱。 為致敬抗疫一線的工作者,邢臺廣播電視臺僅用3天,便創作錄製完成了原創抗疫MV《每一顆心》。歌曲由邢臺廣播電視臺資深記者古柳作詞、井慶勳作曲,申月魁錄混,邢臺廣播電視臺8名主持人共同演唱。他們有的來自新聞報導一線,從全天候密集報導中抽身,連夜編曲、錄製、製作,因愛而歌,以聲助力,向所有逆行者致敬。我們必勝!
  • 「但丁密碼」背後的疫情密碼(一):為什麼是但丁?
    因此,各種影評中,常出現:作品的中心思想就是講大瘟疫嘛,丹▪布朗為何非要把對各種情節懸念的設置,套上「但丁」這個人設? 比如說,叫「路易十四太陽王」密碼、「查理曼大帝」密碼,不可以嗎?歐洲整個中世紀持續了將近1千年,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神性主宰一切、是人間一切行為的綱領、是人活在世上的終極目的和證明意義。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反神權與搞顛覆,實際上是一個意思。所以,作為佛羅倫斯人,但丁被終生流放,在那個時代,已經是最好的待遇了!
  • 《在一起》收官,臺鈴用行動致敬抗疫背後的中國精神!
    所以《在一起》劇情中最打動人心的,並非藝術加工的宏大敘事,而是以平凡人的視角,記錄最樸素、最平實的抗疫力量。該劇聚焦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的真實人物與事件,幾乎所有的主角都有原型——《生命的拐點》中患漸凍症的老院長、以車當家住了整整29天的譚松林、柳小可夫婦;《擺渡人》裡面的外賣小哥辜勇;《同行》裡堅持回武漢的呼吸科醫生樂彬和檢驗科醫生榮意......
  • 評論|弘揚偉大抗疫精神 凝聚團結奮進力量
    12月21日召開的全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總結回顧東營抗疫歷程,表彰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動員全市上下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凝聚團結奮進磅礴力量,人人爭當抓落實的實幹者,全力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為建設高水平現代化強市不懈奮鬥
  • 香港多管齊下嚴控疫情 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健康
    嚴控疫情 香港多管齊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這段時間以來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的頭等大事。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不斷加強措施嚴控疫情,一些社團組織和愛心人士紛紛貢獻力量,大家齊心協力、共克時艱,遏制疫情蔓延,保障香港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 從2020百度沸點人物系列榜單看國民的抗疫精神、奉獻精神
    處於疫情影響下的2020,在疫情暴發和中外博弈加劇的大背景下,國家內外都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挑戰。但也正是這樣的外部考驗,將國人更緊密地凝聚在一起,無論是民族自信還是進取的信念都在這一年空前高漲。而貫穿這些國民意志的根基,則是深深紮根在國民精神土壤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以生命赴使命:抗疫精神收穫最多點讚新冠肺炎在2020年初闖入大眾視野,並在一息之間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不僅讓全國人民共同經受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也讓國人有了關於戰勝困境的共同經歷。這其中,醫護人員、科研工作者在形勢最嚴峻時期的挺身而出,也成為國民難以忘懷的驕傲記憶。
  • 「丁真」等商標遭惡意註冊囤積行為頻現,國知局:嚴打
    澎湃新聞注意到,針對讀者、網友關注的商標搶註、囤積亂象,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連續作出回應和工作部署,表示一直高度關注並加強整治,將進一步加強對惡意搶註商標行為的打擊力度。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也表示下一步將聚精會神抓審查,進一步縮短商標審查周期,提高商標審查質量,嚴厲打擊商標惡意註冊和囤積行為,同時,完善商標審查制度,提高商標工作標準化、規範化、法治化水平。
  • 石家莊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系列思政微課丨生命的力量
    為提升特殊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將這場驚心動魄的阻擊戰變成淬鍊心靈的課堂,市教育局組織錄製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系列思政微課,近期已播出25期。為進一步激發廣大師生的學習熱情,將陸續推出思政微課供廣大師生開展線上學習。2020,疫情襲來,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不易與艱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勇敢與崇高。
  • 疫情防控中生命健康權保障的中國經驗
    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快速有效調動全國資源和力量,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全力保障了人民生命權、健康權,為維護地區和世界公共衛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平等且無差別地救治患者、拯救生命,不惜一切代價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既充分彰顯了普遍性人權保障的國際人權法精神,更展示出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人民至上的人權價值理念。
  • 全球疫情告急,習近平五封慰問電背後的「情與義」
    (抗擊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告急,習近平五封慰問電背後的「情與義」中新社北京3月15日電 題:全球疫情告急,習近平五封慰問電背後的「情與義」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分別向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 他們在疫情中寫的歌,終於唱給抗疫英雄聽了
    原標題:他們在疫情中寫的歌,終於唱給抗疫英雄聽了摘要:一幕幕抗疫場景在音樂中重現疫情中,受到現實的種種觸動,上音師生創作了180多部抗疫作品,其中有不少來自「90後」「00後」學子。在上音師生創作的180餘首原創抗疫公益歌曲中,有許多作品向「凡人英雄」致敬。其中,《保重》《媽媽要上戰場》《深呼吸》等三部作品入選中國唱片集團遴選的全國25部優秀抗疫歌曲,與MV一併投入出版,在學習強國等平臺廣泛傳播。以「我把外公和媽媽都借給你」為背景創作的歌曲《等一等,光就來了》兩次受到央視新聞報導。
  • 一隻口罩背後的全球「抗疫」大軍:每一秒都在和疫情賽跑
    傳媒上不停滾動的新冠肺炎疫情播報、抗疫前線「彈盡糧絕」的危急形勢,讓他和素未謀面的鮮于玉珠,在迥異的時區、地理空間裡來了一次「同頻共振」。當武漢、湖北乃至中國成為「疫情風暴」中的圓心,匯聚起來自全世界的關注與關切,如何讓抗疫相關物資快速集結,高效運達最需要的地方,成為抗疫持久戰中的突擊戰。
  • 與全民抗疫「在一起」,以有溫度的視聽作品網聚力量 | 優酷案例
    這部由國家衛健委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與優酷聯合出品的5集紀錄片,真實記錄了疫情發生後的50多天裡,抗疫鬥爭的爭分奪秒。 3月,優酷出品《冬去春歸》,從等待新生命的家庭到護送「逆行者」的民航機組,用影像記錄真實觸動的故事與眾志成城的力量。
  • 白衣戰士,用生命守護生命(一線抗疫群英譜)——記抗疫中的醫務工作者
    疫情突如其來,廣大醫務工作者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築起一道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戰袍。84歲的鐘南山院士星夜逆行馳援武漢,72歲的張伯禮院士與武漢人民「肝膽相照」,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從年逾古稀的院士專家到「90後」醫護人員,54萬名湖北和武漢醫護人員衝鋒在前,4萬多名各地醫護人員馳援湖北省和武漢市,數百萬名醫務人員戰鬥在抗疫第一線。一切為挽救生命讓路,決不放棄每一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