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八佰》將於8月21日在全國上映的消息猶如平地一聲雷,一時間,朋友圈和各大新聞版面都是一幅喜大普奔的場面。
《八佰》的定檔,將大大刺激最近疲軟的觀影市場,可謂是「救市之作」。
《八佰》取材於淞滬會戰,四百名士兵留守四行倉庫,堅守上海最後的防線,長達四天四夜的真實故事。
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國軍第八十八師二五四團第一營的全體官兵掩護大部隊撤退後,為了保住在閘北的最後一個陣地,奉命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作戰4天4夜,多次擊退敵人的進攻,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結束,也標誌著淞滬會戰的結束。
那為什麼電影叫做《八佰》呢?
其實戰士只有400人,但是為了鼓舞士氣,威懾敵人,隊伍的指揮官謝晉元宣稱有800士兵,因此得名「八百壯士」。
《八佰》的故事曾被外媒比作是「中國的敦刻爾克」,可是老文認為,相比於敦刻爾克,此戰不是撤退,而是一場掩護大部隊撤退的斷後之戰。
這些英雄們,明知註定失敗,但是仍然捨身忘我,勇往直前,令人敬佩。
這部電影很大可能會成為一部空前絕後的國產作品。
從題材上講,是抗日歷史的復原。
而近年來,諸如《紅海行動》、《戰狼2》等愛國電影都成為了轟動一時的大片。
所以說,《八佰》的主題絕對不愁沒有市場,因為這本來就是市場需求。
老文認為,《八佰》一定會成為和《戰狼2》一樣的現象級大作,甚至超過後者的影響力。
連續幾年虧損的華誼兄弟,仍為本片投了近6億元。
不得不說,這是一次正確且必須的投資。
其實,《八佰》原定在2019年6月15日放映,本是作為上海電影節開幕電影的,卻在放映前一天突然宣布取消。
而後,再次取消了十天後的公映,官方給出的解釋是「技術原因」,引起軒然大波。
直到一年後,近日才終於定檔8月21日,真是讓人望眼欲穿。
雖然《八佰》經歷了撤檔、導演關帖、刪減等事件,但是仍然值得我們期待。
在拍《八佰》之前,導演管虎在上海街頭做了一次調查,詢問了四百個路人是否知道「八百壯士「的故事,但結果只有極少的人了解這段歷史。
這讓管虎堅定了把這部電影拍好的決心,他說:「忘卻歷史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
他想用這部電影讓觀眾看到這個故事,從而回到過去,記住那段歷史。
這部電影讓管虎準備了十年,影片真實的場景再現了1937年蘇州河兩岸的景色。管虎表示,這場戰役的觀眾與戰場的距離,只有53米。
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這場獨特的戰爭,劇組在蘇州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設計建造了一個200畝的實景,有68棟建築,一條200米長的蘇州河。
為何搞這麼大的陣仗還原現場?
因為這場戰鬥是有觀眾的,對岸的老百姓目睹了全程戰鬥——蘇州河的北岸與南岸,北岸是戰爭,南岸是英美租界。
一河之隔,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當時,英美記者正坐在咖啡館裡一邊看著戰況一邊寫報導。
然而,租界內的中國人並不在乎飛過來的炮彈,站在岸邊為英勇的中國軍隊歡呼。
當他們看到敵人的偷襲時,他們便用喇叭喊話,並在大黑板上寫字向中國軍隊報告防備。
這樣的戰爭奇觀,想要得到更加真實的呈現,就必須還原現場。
從技術上說,《八佰》還是亞洲第一部用IMAX相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堪稱國產電影的技術裡程碑。
加上杜比音效配置,更是造就了《八佰》的高品質。
除了電影製作上的嚴謹,管虎的口碑和導演的能力讓觀眾對《八佰》充滿了期待和信心。
除了《鬥牛》《老炮兒》等人盡皆知的優秀作品,去年《我和我的祖國》裡,讓人尤其印象深刻的由黃渤主演的升旗故事,就是管虎的傑作。
管虎的電影有著極為強烈的個人風格,而且始終聚焦大時代的小人物。
根據之前披露的信息,《八佰》也延續了他的一貫風格,專注於戰場上的個體。
因此,演員的表演在影片中變得尤為重要。
況且,《八佰》集中了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姜武、姚晨、梁靜、張譯、杜淳、侯勇、魏晨、李晨、俞灝明、劉曉慶、鄭愷等眾多演員,其中影帝影后的數量驚人。
觀眾也都期待這些實力演員能在電影中再次奉獻驚豔表演,強大的演員陣容也是影迷們期待本片的第二個原因。
甚至,連在《八佰》中的很多群演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培訓的。
雖然很多群眾演員沒有臺詞,但他們如果演的是畫家,那這個群演的真正職業也是畫家。
還有士兵群演都要經過七個月的軍事化的訓練才能走進片場拍攝。
《八佰》光是籌備就花了10年,拍攝也用了5年多,影片質量肯定沒話說。
老文上一次感覺到這樣嚴謹且令人震撼的電影製作,還是三年前吳京的《戰狼2》。
《八佰》雖然從去年官宣定檔之後發生了一些事情,的確影響了很多觀眾包括老文在內的期待值。
老文總在想,被刪除的18分鐘到底拍了啥?所謂的「技術問題」到底是什麼?
但現在看來,這些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它終於能上映了。
歷時一年,《八佰》終於定檔,你會去看嗎?
看了老文的文章,別忘了點讚、關注老文的南北腔調,每日為你走心推送影視資訊,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