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當之無愧是「樂隊的夏天」。愛奇藝的熱播綜藝《樂隊的夏天》剛落下帷幕,優酷的另一檔樂隊綜藝《一起樂隊吧》也於8月17日播出。節目由燦星承制,號稱是中國首檔樂隊成長類音樂綜藝。
《一起樂隊吧》海報不同於《樂隊的夏天》是成熟樂隊之間的比拼,《一起樂隊吧》的節目形式是從選手裡優中選優,然後「一起組樂隊」。《樂隊的夏天》低開高走,最終點燃了這個夏天,《一起樂隊吧》能否複製《樂隊的夏天》的成功?就首播而言,其是否存在亟需糾偏的問題?
《一起樂隊吧》VS韓綜《超級樂隊》《一起樂隊吧》(《Let’s Band》)首先面臨的一個質疑是,它是否借鑑了今年的一個爆款韓綜《超級樂隊》(《Super Band》)?
韓綜《超級樂隊》海報CCTV音樂頻道去年8月也推出了一檔《超級樂隊》,不過糊得沒多少人知道。而今年4月,韓國的JTBC電視臺推出的樂隊選秀綜藝《超級樂隊》,不僅走紅韓國,也在中國引起廣泛關注,網友們奔走相告這是「神仙級別」綜藝。目前它在豆瓣上有1.3萬人打出了9.7分的高分,這是音樂綜藝有始以來的最高分,堪稱「第一韓綜」。
《超級樂隊》口碑極佳韓綜《超級樂隊》邀請到尹鍾信、尹尚、金鐘萬、樂童音樂家成員李秀賢、林肯公園DJ採樣手Joseph Hahn擔任製作人。節目組挖掘具有樂器演奏才能(類別有鼓手、吉他手、貝斯手、鋼琴、小提琴、大提琴、鼓手等),以及詞曲創作才能突出的音樂人,進行PK,晉級的選手可自由組合成不同人數、不同風格的樂隊。晉級模式並沒什麼特別之處,就是韓國偶像選秀裡最常見的:選手PK、組隊、組隊PK、選出冠軍。
《超級樂隊》為什麼圈粉?核心還在於音樂,選手裡的大神實在是太多了,要麼是音樂名校畢業(或輟學),要麼是各種各樣國際大賽的冠軍,個人PK秀堪稱「神仙打架」。節目也完全是以音樂為核心,一點也不花裡胡哨。賽制簡單,評委話不多,沒有「感動韓國」的採訪,連觀眾都沒有,就是選手安安靜靜地坐在舞臺的一角,光打下來,演唱者在臺上自由地表達和發揮。音樂本身的魅力得到最充分的釋放。
不知《一起樂隊吧》是否有所借鑑,但除了「組樂隊」的核心概念一致外,具體形式上二者倒有不小的差別。
《一起樂隊吧》也有評委,不過評委的功能與《超級樂隊》並不一樣。《超級樂隊》評委只是純粹的評委,他們只負責打分和決定去留,選手們組隊完全是自由選擇。《一起樂隊吧》由汪峰、李榮浩、郭採潔、白舉綱擔任評委,同時他們也是三個樂團的領隊(郭採潔、白舉綱為一組),負責從75位潛力樂手中搶自己想要的優秀樂手,第一階段的終極目的是,每個領隊從自己的樂團中挑選出4支最強樂隊,共有12支樂隊進入第一階段的舞臺公演。
《一起樂隊吧》四個導師,分為三組《超級樂隊》是讓選手自由組隊,自由磨合;《一起樂隊吧》則是讓領隊組隊,更加凸顯和注重領隊的角色與作用,放大領隊之間的衝突(比如搶人)和對決,增加音樂以外的真人秀元素。或許因為節目是燦星製作的,所以《一起樂隊吧》更近乎《超級樂隊》與《中國好聲音》的雜糅,差別僅在於《中國好聲音》是搶歌手,《一起樂隊吧》是搶樂手。
《一起樂隊吧》有類似於《中國好聲音》的搶人環節三個導師裡,汪峰的地位已不必過多強調,1990年代他組建的樂隊「鮑家街43號」風靡一時。李榮浩自己一個人就是一支樂隊,詞、曲、編曲、吉他、貝斯、和聲、弦樂編寫、錄音、混音等工作他都拿手。很多人不知道郭採潔是歌手,但成為演員之前,她的音樂頗具特色,白舉綱從快男出道後則一直深耕音樂,如果他倆單獨擔任領隊都不夠有分量,組成一隊剛好互補,代表著比較年輕的力量,倒也適合。
我們也有音樂人才,只是亟待挖掘韓綜《超級樂隊》播出時,太多中國觀眾感嘆: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出一部這樣的綜藝?我們也有這樣多的音樂人才嗎?
中國的音樂類選秀可謂汗牛充棟,不過絕大多數都是選歌手,選VOCAL,很少人會注意到歌手演唱時背後的樂隊,注意到吉他手、貝斯手、鼓手、鍵盤手等等。但其實,搞清楚樂隊的運作,對於提升聽眾的音樂素養和審美素養,有著巨大的幫助,它能夠讓聽眾從淺嘗輒止的音樂認知進入到音樂的內部,知道一首動聽的歌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就像李榮浩說的,知道「什麼是編曲,什麼是吉他,什麼是貝斯,什麼是幹嘛的,什麼會讓你嗨,什麼東西會讓你難過」。
眾所周知,當前的大陸樂壇主要被三種音樂把持,流量歌手的歌曲,抖音神曲和當紅影視歌曲——這在QQ音樂的什麼巔峰榜啦體現得非常明顯。但就像鄭鈞在一個訪談中說的,「現在所有的排行榜公信力都崩了,好壞的標準已經沒了,十首有九首聽不下去。」
為什麼我們的流量歌手歌曲在iTunes上新,需要粉絲們刷榜,但韓國的K-pop,比如防彈少年團,則在歐美主流音樂市場叱吒風雲?觀眾看過《超級樂隊》,多多少少就知道原因了——韓國的流行工業體系實在是太完備了。韓國的基礎音樂教育紮實,全民愛音樂、全民會音樂,甚至有「全民出道」的說法,很多年輕人都會來那麼一兩樣小樂器。因此,韓國國民音樂審美水平是比較高的,大家都「識貨」,k-pop也與歐美主流音樂無縫接軌。
國人的音樂素養雖然平均下來一般,但並非意味著我們缺乏音樂人才——畢竟我們人口基數大。問題是,如此之多的音樂人才,除了會唱歌的外,那些玩樂器玩得非常好的,一直缺乏表現的舞臺,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認可。這一回《一起樂隊吧》則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它將目光對準了這些有實力、有潛力、等待發光發亮的年輕人。
節目總共有75個選手,分為幾個組別,其中主唱組21人、吉他組19人、貝斯組12人、鼓手組11人、鍵盤組4人,特殊樂器組(大提琴、小提琴、尺八、嗩吶、馬頭琴、LunchPad)8人。很多觀眾應該是頭一回發現,原來我們也不必羨慕《超級樂隊》,我們自己也有如此多的大神。
像首期出場的來自上海的年輕鼓手安雨,目前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讀碩士,就得到領隊和選手們的一致好評,認為他「接近大師」。汪峰讚嘆,「好鼓手就是這樣,偶爾加一點東西就非常嚇人,99小節是誰都能打的,就那1小節誰都打不了」,安雨就是能打那1小節的人。丁太升也在微博上如此誇他,「安雨身上有頂尖樂手的一切要素,懂音樂,有意識,有靈氣,技巧高超且舉重若輕,何況人又帥,又謙遜,簡直是樂手界的珍品。」
鼓手安雨,有顏值更有實力 吉他手林朔與吉他手苗一凡battle,也很精彩安雨只是眾多大神中的一個,要才華有才華,要顏值有顏值。《一起樂隊吧》真的是手握一手好牌。
選擇「組樂隊」作為節目的主軸,是因為只有這樣的形式,才可以海納百川,將各種各樣的樂手包容進來。並且,不同樂手組合之後的強烈碰撞,可以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音樂內部種種樂器的協作原理,以及音樂的無限可能。比如《超級樂隊》有一期,擅長製作的天才貝斯手趙元尚在組隊時按照自己的創作意願率先挑走了三個吉他手,引得全場一片譁然,結果在沒有主唱的情況下,一個貝斯與三個吉他手將Coldplay樂隊的經典曲目《Adventure of A Lifetime》演繹出驚為天人之感,拿到在場導師的所有投票,並獲得Coldplay樂隊在推特上盛讚。
《一起樂隊吧》要警惕的陷阱韓綜《超級樂隊》雖然拿到豆瓣9.7分的高分,難道它就沒有缺陷嗎?
9.7分的高分,應該也摻雜著粉絲濾鏡。「組樂隊」節目面臨的一個本質性困境是:能夠走得長久、具有生命力的樂隊,絕大多數是自然、自發形成的,而不是在外力的推動下,生拉硬扯的。
看過《樂隊的夏天》,觀眾應該都能感受到樂隊的獨特價值和魅力了,而一個有靈魂的樂隊,樂手之間的默契和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像新褲子,彭磊與龐寬一起走過了20多年了,他倆知根知底,也都是新褲子美學裡的靈魂人物,而不是說,龐寬就是一個鍵盤手,來一個技巧比他更牛逼的,就能替代得了了。《樂隊的夏天》也有經紀公司送來的那種組裝的偶像樂隊,遭到其他樂隊的吐槽:樂隊真不是這麼玩的。
《超級樂隊》也一樣。它不是每個技法高超的人疊加在一塊兒,就是樂隊了。不信我們可以看看,第一季的冠亞軍樂隊,能熬多久才解散,它跟《PRODUCE 101》選出的限定團的命運,估計是一模一樣的。
《超級樂隊》的冠軍樂隊Hoppípolla因此,韓綜《超級樂隊》沒那麼神,就是商業電視臺的商業選秀。《一起樂隊吧》亦然。想以樂隊的形式包容多種樂手,也只能走向商業化的樂隊組建模式,無法兩全。
但《超級樂隊》做對的一點是:至少在整個節目過程中,它高度專注於音樂,讓觀眾真實、親近、專注地享受到一場音樂盛宴。主持人言簡意賅,評委話少、主要圍繞音樂展開,剪輯不拖泥帶水,儘可能完整地呈現樂手的表演……總之,唯一凸顯的,就是音樂本身。
正是在這一點上,《一起樂隊吧》暴露出了值得節目組高度警惕的傾向:綜藝色彩完全碾壓了音樂的展現,一手好牌有被打爛的苗頭。
《一起樂隊吧》採取了《中國好聲音》式的導師搶人,本就是危險的決定——估計是為了跟韓版體現出差異性。但這個差異性毫無價值。不少時候,三組領隊的搶人,比樂手的演奏時間更長。換句話說,樂手們的單人表演被大量剪輯掉了,鮮有一段完整的表演。
不妨做一個對照。《超級樂隊》第一期106分鐘,9分鐘的開場介紹後立即進入表演。共出場了10個樂手,有主唱、吉他、打擊樂、鼓手、鋼琴、小提琴手、大提琴手等,每個樂手的表演都非常完整。像第一個出場的樂手是主唱河鉉尚,他的兩段演唱長達8分鐘,而首期讓人驚豔的打擊樂手鄭率,他的表演也長達5分鐘。觀眾可以從完整的表演中感受到樂手的水平。
《超級樂隊》的舞臺,一束光打下來,選手靜靜地表演,臺下只有幾個評委。其他選手在第二現場而《一起樂隊吧》首期110分鐘,一出場四個導師的表演就佔據了25分鐘,從第31分鐘開始考核。之後出場的樂手,大概有20人。第一組表演有三個人,總時長16分鐘。第一個鼓手表演時長大概一分半鐘,第二個打擊樂王柯(曾跟譚盾合作過)兩分鐘,第三個是鼓手安雨,表演也只有兩分鐘。也就是說,樂手的表演時長不超過6分鐘,只有三分之一強,其餘的時間都是三個導師在跟選手聊天,其他選手相互評價,以及導師如何搶人。
《一起樂隊吧》的表演場地窩在一角,除了導師外,其他選手也在場,偶爾歡呼,像酒吧一樣嘈雜《一起樂隊吧》的剪輯完全偏離了重點,它不是按照一個專業的音樂節目來做的,而是一個靠聊天、靠話題、靠衝突博眼球的綜藝。因此,後面有些選手的表演幾乎是「一剪沒」,幾秒鐘就完事了,相反導師們絮絮叨叨的搶人佔據了主體篇幅。
導師搶人就是囉裡囉嗦的「彩虹屁」《一起樂隊吧》首播口碑並不理想。節目組需像《樂隊的夏天》那樣汲取首播的教訓,不要重領隊輕選手,不要過多瞎聊瞎扯,不要通過剪輯搞事情、搞真人秀「撕」那一套(預告裡有樂手大吵起來了)。讓觀眾安安靜靜欣賞樂手的表演,這才是樂隊的魅力和價值,才是這檔節目該做的本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