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2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閩南網 ,作者黃曉霞
閩南網
福建日報社(集團)主管的新聞門戶網站,經福建省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許可審批,具有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採編發布服務資質。
尋味南門
文/黃曉霞
德濟門遺址是泉州有名的景點,嚮往已久。選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乘坐小白來到德濟門。
德濟門在天后宮對面,遺址是一片殘存的城門城牆等建築,皆由大小不一的花崗巖條石和廢舊石建築等構成。一年又一年,這些條石似乎在向遊客述說著昔日的繁華和歲月變遷。
德濟門遺址 嶽萍萍/圖
有位住在附近的阿姨在護欄邊健身,她熱情地向我介紹:古時候這裡曾經是進出泉州的要道,南門街周邊的番船會趁著漲潮時分沿晉江直入順濟古橋下的富美碼頭停泊,再用小船把貨物運載到聚寶街車橋頭卸載。
我有心探究富美碼頭。問過路後,往南走,見街邊的門牌號,知道這裡叫「萬壽路」。小街窄窄的,兩旁都是自建房,最高兩層,一樓商鋪賣些日用商品。
再往前,都是民居,街道乾淨,樓前花草搖曳,十分幽靜,時有炣魚的香味撲鼻而來。尋味這親切而又熟悉的味道,時光仿佛回到幾十年前的外婆家,頗具年代感。
到了一個岔路口,抬眼看到阿文水丸店,方知這裡就是有名的車橋頭。超市裡常見車橋頭的阿文肉丸,原來就出自這裡。這邊有個小型菜市場,人來人往,卻不喧譁。好奇心驅使我過去一看,賣的東西以魚和蔬菜為主。都是鄰居熟人,看她們打打招呼拉拉呱,很親切的感覺,很暖心。
聚寶街 嶽萍萍/圖
從車橋頭出來,小巷縱橫,我迷路了……
經一位姑娘指點,穿過一條窄巷,卻來到了大橋下面,頭頂汽車呼呼駛過。我硬著頭皮往前走,忽見一輛人力三輪車過來,驚喜地攔住。師傅是位上了年紀的老哥,高高瘦瘦的身材,吃力地蹬著車子。問我去哪裡,我說到可乘坐小白的地方即可。
「五元錢,上車吧。」
「行啊!」
我在車上坐好,看到老哥辛苦地蹬車,我問,怎麼不裝個電機?他嘆了口氣,說,生意不好啊,一天也沒拉幾個人。說他蹬了幾十年的車,今年六十八歲了,家裡經濟不好,出來掙點工錢貼補家用。
前面上坡,不忍他這麼辛苦,我幾次要下車走路,老哥執意不肯,他說,我下車推著走。車子順著大橋下的公路走,向右拐入南門。
走在南門,街邊具閩南特色的古厝隨處可見,年代已久,有的已斑駁破敗。街上人不多,這裡的人們比較悠閒,散發著濃厚的閩南生活氣息。路過土地廟,老哥介紹說,以前這裡是住房,後來挖掘出一塊石碑,才知道是土地公廟原址。
老哥一路當嚮導,哪些店賣電器,哪些店專賣陶瓷,哪裡有寺廟,依次介紹。我坐在車上,細賞風景。車子仿佛跟老哥同齡,吱呀吱呀地駛過南門,把這裡的街景、古韻都印在我的記憶裡。
三輪車回到德濟門。
我問老哥,你住在附近麼?老哥說,不是,我是晉江的。蹬了一輩子的三輪車,把泉州的大街小巷走遍。我說好啊,下回你帶我走新門街,走西街,走市區的偏街僻巷,品味老泉州味道!
本文作者
黃曉霞,泉州市作協會員,曾在《福建老年報》《泉州晚報》發過文章,晉江僑聲中學退休。
朗讀者
李小梅,新華網新華號、華人頭條號【小梅誦讀】欄目創建人及主播,「閩南網·印象古城」、「光明日報閱讀公社·尋味」、「中國作家網·本周之星」、「西海岸文學平臺·小梅之聲」、「詩客·小梅誦讀」等欄目主播,中國共青團雜誌、福建作家、廈門日報、泉州通FM朗誦嘉賓,福建省海峽朗誦藝術團成員。
印象古城 · 徵稿啟事
「印象古城」面向大眾徵集以「印象古城」為主題的原創文學作品,可以是發表過的,也可以是還未發表的。欄目將擇優集納推出,凝結古城與文學的淵源,更生動地講好泉州故事。
投稿方式:QQ郵箱 188595000@qq.com
主辦單位:中共泉州市委網信辦、中共泉州市鯉城區委宣傳部、閩南網
協辦單位:泉州文學院、鯉城區作協
詳情>>>http://www.mnw.cn/wenhua/yxgc/
來源:閩南網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印象古城|尋味南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