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住在湘北一個並不偏僻的山村,因京廣鐵路從這裡穿過,還設立了車站。每天,我站在禾場上,能看到長龍一般的火車,怒吼著喘粗氣,吐著濃煙,拖著十多節綠色的車廂奮力奔跑著。車輪撞擊鐵軌接縫的鏗鏘聲,車輪與鐵軌摩擦發出的金屬聲,組成了一部慷慨激昂的交響樂。在童年的記憶裡,火車是個有生命的大傢伙,虎虎生風,威風凜凜。那時總覺得做一名火車司機是非常榮耀的事情,他可以讓那個大傢伙鏗鏘地驕傲地飛馳往全國各地,帶著節奏,帶著陽剛,帶著朝氣。
交通落後的時代,鮮有汽車,家鄉人們出行近地方靠步行,後來才有自行車,遠地方出行則唯有火車。所以,鄉間的小火車站,談不上繁華卻熱鬧非凡。南上省城,下到洞庭湖的火車,都在這裡停幾分鐘。平日蓬頭垢面的村民洗去褲腳的泥巴,提著雞鴨蛋等土特產,穿著乾淨嶄新的衣服,精神抖擻地擠上火車,到城裡做客得有客人的樣子嘛。從洞庭湖上來的豬販子,挑著厚實的麻布袋,一路走一路問哪家有豬崽賣。看到養得圓滾滾的豬仔,他們就與主家講好價,一隻只捉到袋裡過秤。酒足飯飽後,豬販子挑起叫喚的豬仔,在主家「恭喜發財」的賀聲中樂顛顛地趕往車站。有一段時間,父親每周坐著火車去洞庭湖批發魚蝦,挑回家販賣,維持全家的生計。那些日子,我和妹妹經常站在禾場聽著那一聲聲響亮的汽笛,不由心馳神往,火車是多少家庭的希望啊。
第一次坐火車是去省城長沙的姑姑家,後來去外地讀大學也是坐火車。記憶中的火車是那樣親切與溫馨。我喜歡坐靠窗的位置,窗外的世界是流動的風景畫:近處的電線桿一閃而過,遠處的樹、村莊,遠處的山,則慢慢向後移去,田野的風撲面而來,送來花香果香。火車的座位是木質的,茶几上通常放著兩個公用的茶杯——厚厚的白瓷杯,沉甸甸的,上面印著藍色的火車頭的鐵路徽。車上人聲鼎沸。列車員推著小車,大聲吆喝著賣飲料和食品。火車上賣的水果,通常是用紙繩編成的網兜裡裝著的蘋果或雪梨;麵包則是方形的,包麵包的紙總是油乎乎的,老遠就能聞到奶油香味。做衛生的高喊著「讓一下」,毛乎乎的掃把已從褲腳邊掃過,瓜子殼果皮糖紙迅速聚合。車廂裡混合著女人的脂粉香、雞鴨豬的臊氣、乘客的汗臭味,人們或悠閒地坐著,或依著車壁站著,還有的乾脆一屁股坐在地上。有的打紙牌,有的聊天,有的哼歌,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我喜歡在旅客們熟睡的深夜,一個人望著車窗外昏暗的燈火與朦朧的星月,聽著車輪與鐵軌發出的聲音,任思緒飛揚。
一晃多年過去了,家鄉的小火車站早取消了,綠皮火車也離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從綠皮火車到空調快車,再由K、T字頭到Z字頭直達快車,最終有了今天的動車組列車、高鐵……我偶爾會買一張短途的綠皮車票,只為找回過去的影子。隨著鐵路事業的不斷發展,「四橫四縱」的高鐵網絡完美收官,我國即將建成以「八縱八橫」主通道為骨架、區域連接線銜接、城際鐵路補充的現代高速鐵路網,人們出行越來越便捷。截至去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裡程達到13.9萬公裡,其中高鐵3.5萬公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冠軍」。外出旅遊時,我們家一般會選擇高鐵,先在網上買好票,然後坐地鐵到高鐵站,十分便捷。火車一路飛馳,一路風景——青山連綿,河水湯湯,綠樹紅花,極舒適極養眼。
這個夏天,我坐著火車去遠方,膝上是喜愛的書本,手邊是清香的綠茶。隨著一聲悠長的汽笛,童年時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溫暖而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