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作者|王晶晶
編輯|譚松
來源|一鳴網
歷經爆發元年、資本競爭追逐、巨頭入場,短視頻這把火燒的正當時,一個Video first的嶄新時代正在來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之而生的移動視頻剪輯軟體也在悄然突進,但強工具屬性的宿命讓這些新晉玩家不得不走上傍身流量大咖的的道路。
最近,以移動端視頻創作軟體為主要產品的小影科技正式向上市發起衝擊,消息放出不久,小影科技獲得C輪4億元融資的動作再次引發行業關注。
從橫屏到豎屏,目前市場上不僅有萬興喵影、小影、Vue等工具屬性較強的熱門剪輯軟體,同時短視頻頭部玩家也紛紛湧入短視頻剪輯賽道。
在這種熱潮下,可以看到,除了短視頻頭部玩家為了深度捆綁自身用戶衍生出相關剪輯軟體之外,萬興喵影牽手榮耀,小影與騰訊達成深度合作,移動視頻剪輯玩家似乎都深諳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道理。
急於傍身的現象背後,是否也在暗示國內移動視頻剪輯軟體難獨活?
移動視頻剪輯賽道:背靠大樹 群雄逐鹿
擁有10億用戶的小影算是該賽道一位先行者,成立於2012年的小影旗下擁有VivaVideo(小影)、VivaVideo Pro(小影 Pro)、VivaCut、SlidePlus(小影記)、Tempo、TikMak(甜影)、小影微信小程序等主要產品。
小影的產品都聚焦在視頻編輯,把編輯功能做拆分和整合,打造了一個多元化的產品矩陣,最大限度地覆蓋更多用戶。如VivaCut是專業視頻剪輯軟體,而小影記則主攻音樂相冊的視頻編輯。不同於剪映、快影產品及性能的單一化,小影的產品垂直化劃分更為精細。
在服務全球10億級C端用戶的同時,小影也開始向B端衍生,探覓新的增長曲線,其「一鍵模板雲」功能,廣泛賦能電商、教育、廣電等各行業。
仔細回首小影的發展歷程,發現其市場成績主要都是在海外。其自2014年開始就深耕海外市場,旗下的產品已在登陸全球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支持12種語言。
目前,小影已形成熟且可複製的會員訂閱模式,2019年小影旗下VivaVideo穩居GooglePlay全球收入最高的照片和視頻應用程式榜單前十。
但從蘋果應用商店榜單下載數據中可以窺知,小影排名55的成績遠次於排名的第2的剪映和第19的快影。剪映和快影排名靠前,並不是贏在工具上,而是贏在工具背後的生態上,在攝影與錄像免費榜中,抖音、快手分別位列第一和第四。
短視頻流量主衍生的視頻剪輯軟體正在跑步入場,2017年快手上線快影、2019年抖音上線剪映、2020年7月B站上線必剪,9月騰訊推出秒簡,背靠平臺用戶做支撐的巨頭尚且廝殺激烈,小影隻身對抗恐非良策。
撕不掉的工具標籤
不過,小影也未抱著蚍蜉撼樹的姿態與之對抗,小影選擇了牽手騰訊雲。
騰訊云為小影科技拓展全球市場提供技術支持,小影將依託於騰訊雲多區域部署、GPU算力、流量支持、動態加速以及視頻服務等方面的領先能力和豐富經驗,為旗下視頻創作軟體的全球化布局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和生態支持。
但說到底,各位流量主加碼移動視頻剪輯軟體,無疑還是看中了短視頻的發展空間,據艾瑞諮詢估計到2021年短視頻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2000億,因而這一衍生品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之所以大膽的預測移動視頻剪輯軟體賽道難獨大,是基於強工具屬性的垂直玩家們難築護城河。儘管當前短視頻大咖都將剪輯軟體作為一個輔助,以完善自身生態布局,但作為兼具技術優勢與打造爆款能力的玩咖,其一旦想要全面進攻該賽道,足以一下擊潰單獨作戰的垂直玩家們。
與PC時代的居廟堂之高不同,從專業人員特有的工具到人均「剪輯大師」,移動視頻時代,視頻剪輯玩家面臨是完全顛覆的市場環境,「傻瓜式」的操作背景下,人人都是剪輯師,大多數用戶對於剪輯軟體的要求並不精細,便捷甚至「一鍵生成」成為主流呼聲,這對於垂直賽道的玩家可不是一件好事。
疊加,賽道競爭激烈,但產品內容卻同質化嚴重,大同小異的濾鏡、特效,即便是垂直領域的玩家也尚未打造出自己的爆款花路。
強工具屬性的軟體從面世伊始就面臨著極大地局限性,除了用戶的留存率不高外,同時還很難進行轉型。就像深陷轉型圍城的美圖,希冀從用完即走的工具轉向社交以及智能硬體等方面,但均未有起色。
目前國內移動視頻剪輯軟體的主流產品形態仍停留在短視頻的延伸上,以免費為主,部分功能或模板收費,只有以小影為代表的少數垂直化產品是屬於會員付費模式。
進而可以窺知,移動視頻剪輯軟體賽道上,頭部技術雖掌握在免費玩家手中,但這些玩家仍屬於初嘗甜頭階段,並未大舉進軍,而垂直賽道玩家即便有心也是無力,缺乏人才與流量,難以獨立支撐長期主義下的運營成本,產品矩陣鋪不開,均為致命點。
長遠來看,未來,當流量主們嗅到移動視頻剪輯軟體的用戶需要「專業且精細化」的操作時,該賽道恐還是要由頭部玩家來進行座次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