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熔爐》作為一部13集的戰爭題材劇集,創作者選取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的一個連隊為視角,以趙和、陳天放、雨三灣3位角色為視點展開敘事,呈現一段跌宕起伏的戰鬥故事。
趙和這一角色的經歷設定頗具意味,他原是國民黨軍坦克部隊的排長,解放戰爭中被我軍俘虜並加入我軍成為一名「解放戰士」。抗日戰爭期間,趙和曾與美軍一起在緬甸作戰,還曾赴美國留學。趙和既對美軍編制、體制瞭然於胸,又對其戰略戰術研究得十分透徹。這使得趙和出場之初,面對實力遠勝於我軍的敵軍,表現出明顯的軟弱性。趙和一開始就認為「志願軍不可能戰勝美軍」,前兩集中甚至認為其所在連隊的一些行動「根本是去送死」。然而,幾場戰鬥後,戰友們靈活的打法、堅定的信念,證明美軍是可以被打敗的,趙和也逐漸融入到集體之中並扭轉之前的錯誤認識,確立必勝信心,並在戰鬥中充分發揮其熟悉美軍的特長,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革命軍人。
雨三灣這一角色為推進敘事起到重要作用。作為4連唯一一名女戰士,雨三灣身世傳奇。她是一個棄嬰,1927年在三灣村被工農8班的8名戰士在雨中撿到,所以取名雨三灣,這8名戰士成為她的8位父親。
雨三灣的名字象徵我軍歷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我黨我軍確立「支部建在連上」的重要原則和制度,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雨三灣8位父親的人生軌跡則勾畫出一部人民軍隊的光榮奮鬥史。「一爹在直羅鎮,死在東北軍手裡」,這是指西安事變前的「反圍剿」。「二爹死在平型關,三爹、五爹『五一大掃蕩』的時候跳崖了,四爹在關家堖之戰被鬼子炸掉一條腿,失血太多沒救過來」,這些都發生在抗日戰場。「五爹後來去了上海,死在76號(汪偽政權特務機關)的手裡;六爹被調到平西,1943年局面緊張,每天親自盯電臺,走幾十裡山路送情報,累到吐血,咽氣之前還在寫電文」,這分別指敵後淪陷區的情報戰。「七爹在延安去了炮校,後來去了東北,1948年10月初在義縣,朱校長要上去看彈著點,他不放心跟著一起去了,踩上了反步兵地雷」,這裡的朱校長指的是東北炮校校長朱瑞,於解放戰爭中犧牲。八爹則是她現在的領導、軍政治部主任餘萬裡,同樣戰鬥在朝鮮戰場。
雨三灣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勇上前線、巾幗不讓鬚眉,出任代理班長的她訓練嚴格,在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她與趙和相互幫扶成長,與4連其他戰友並肩前行、無畏衝鋒。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她最終成長為連代理指導員。
陳天放是一位有著優秀作戰技能和素養的老兵。陳天放敢愛敢恨,因戰友在解放戰爭中因趙和而犧牲,對其懷有恨意。不過,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共同的戰鬥經歷,使陳天放放下了恨,與趙和建立起牢固的戰友情誼。陳天放「接地氣」的角色形象,得到許多觀眾的認同。
同時,劇中道具也十分細緻。如4連在救助受傷的兄弟部隊戰友時,傷員頭戴大蓋帽。這段劇情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最早入朝作戰的志願軍部隊,穿著的正是配有大蓋帽的50式軍裝。4連所屬部隊由於入朝時間較晚,所以佩戴的是方便作戰的49式軟帽。
同時,《戰火熔爐》也真實細緻反映了我軍連隊的具體工作方式。當連長與指導員出現意見分歧時,由連黨支部開會討論、表決通過決議,表現了我軍充分發揚軍事民主的優良傳統。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