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杭州靈隱寺住持光泉法師做主題演講。 李晨韻 攝
中新網杭州9月8日電 (記者 方堃)「『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推進,為當代中國佛教走向世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這樣的機遇下,我們有責任讓世界人民從佛教的視角,感受中國文化崇尚和諧、追求和平的思想精髓與人文關懷。」7日,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靈隱寺住持光泉法師在浙江杭州舉辦的「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論壇上表示,當代中國佛教可以在宗教的「民間外交」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當下,「民間外交」在公共外交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宗教的「民間外交」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曾經對中國社會的歷史與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現下,中國不少佛教寺院也正以積極的態度「走出去」,參與多種形式的世界宗教文化交流與對話,宣傳共建和諧世界的主張。
據悉,中國佛教源於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交融而形成中國佛教,進而傳入東亞、東南亞。1993年9月,趙樸初提出了中、日、韓三國佛教界「黃金紐帶」的構想,如今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佛教界也建立了友好關係。
「佛教在漫長的傳播過程中從來沒有把自己作為唯一的中心,而是主動融入當地固有的本土文化,從而促進了多種文明共同的繁榮與發展。這種包容的智慧值得借鑑,這也應該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佛教文化應該秉持的一種思想基礎。」光泉法師表示,中國佛教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過程中,也應該基於這一思想基礎,進行更多的思考與嘗試。
以往,中國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傳播中的民間外交活動,還多停留在傳統的交流形式上。比如,只是停留在某種形式的你來我往,顯得過於「外交化」,而缺乏針對現實問題的深層次交流與探討。
「我認為,我們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進行佛教文化交流時,除了可以互派僧人進行交流之外,還應該建立各國佛教資源資料庫,促進文化交流和研究。如果條件允許,我們一些寺院,可以考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道場,與當地國家建立佛教文化交流合作協定,互設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光泉法師表示,在中國佛教「走出去」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各國佛教歷史遺存、藝術文化的整理與保護,積極做好「一帶一路」沿途瀕危佛教遺蹟和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支持各國佛教文化和藝術項目的發掘、成立。
此外,光泉法師認為,中國佛教界需要提升自身素質,彰顯獨特作用與良好形象,在「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民間外交」中,不斷提升與完善自身形象,將純正的信仰轉化成自立立世的實踐,傳播正信的理念和實踐精神。
據悉,此次活動由杭州靈隱寺、中國新聞社、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及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主辦,由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杭州靈隱寺承辦,並得到浙江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浙江中華文化學院、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香港商報浙江辦事處的大力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