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解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生命之謎

2021-02-19 騰訊佛學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須為生命的存在與意義而奮鬥。

如何才能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尊嚴?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生命的真相又是什麼?

生命教育是近幾年來才受到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

在佛教,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宣說的「緣起法」,就已說明生命是彼此相互關係的存在。

佛陀以「十二因緣」說明生命的由來與三世輪迴的關係,幫助我們解答「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生命之謎。

談到生命從何而來,星雲大師首先開宗明義:

「人活在世間,就是因為有一條命,如果沒有命,就沒有身體,沒有活動;因為有命,才有世界、才有人我、才有幸福、才有歡喜,生命的重要於焉可見。」

生命到底從何而來?佛教的教義能否為我們解答生死之謎?

自有人類文化以來,生命的起源就一直困擾著無數的思想家、哲學家。

但千古以來唯有釋迦牟尼佛和歷代悟道的禪師們道出了原委,卻又不易為人所了解。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

生,不會像孫悟空一樣,突然之間從石頭裡蹦出來。

人既不是石縫裡蹦出來的,也不會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那麼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依一般世俗的說法,人是父母所生!

父母從哪裡來?從祖父母來!祖父母從哪裡來?從曾祖父母來!曾祖父母從哪裡來……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最後就不得而知。

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眾生由於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

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裡漸漸孕育成色心和合的生命體,是為「名色」;

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分,色則指物質部分。

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

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接「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

結果由於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因為「無明」的關係而有了「行」為,有了行為就產生業「識」;

有了業識,所以有精神與物質的「名色」,有了名色故而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

透過六入與外境接「觸」,產生觸覺對苦樂的感「受」;

有了感受就會揀擇貪「愛」,有了貪愛進一步就會執「取」;

執取的結果有了後「有」的生命,因為後有的因緣而出「生」;

生命又會隨著緣滅而「老死」。

因此在十二因緣的循環之下,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

所以佛教的「十二因緣」,明示一個人的生命是三世流轉的,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循環不已,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對生命看法的最大不同。

一般宗教對生命的思考模式都是直線式的,佛教講生命則是環型的。

佛教認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教對生命的看法是「無始無終」,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輪迴、五趣流轉的樞紐地位。

五趣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在六道裡輪迴,就是靠著「業」這條線來維繫生命。

業的生命線猶如念珠的線一樣,一顆念珠等於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著「業」來串連,就像一條線把念珠串成,不會散失。

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迴」。

 


過去有一首歌《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管江水流到哪裡,又會再流回來。

生命之流不但在五趣六道裡流轉不停,而且佛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我們的生命不是突然就有,也無法單獨存在。

例如,我們要仰賴農人耕種,才有飯吃;要有工人紡織,才有衣穿。

父母養我、老師教我、社會大眾共同成就之外,還有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分等宇宙萬有眾緣和合,「我」才能存在。

如果宇宙萬有缺少了一個因緣,「我」就無法生存了。

我們的生命不是建築在自己的身體上,而是必須仰賴士、農、工、商、社會大眾的眾緣成就;失去大眾的因緣,我們的生命就難以維繫。

尤其在眾多因緣當中,因為父母相愛,有緣結合,再加上我的業「因」和他們為「緣」,因此生養了我。

所以,我們要研究生命從哪裡來。

簡單說,生命是從因緣所生,人是從業感而來。

由於我們的行為造下各種業,最後就會隨業而受報,生命就在「因緣果報」裡隨著業力流轉不停,這就是生命的去來。

人,生從何來?死又往何去?宇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

天台宗的「百界千如」最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都具足「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都具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都在我們的心裡。

我們的心,就時間來說是「豎窮三際」,就空間來說是「橫遍十方」。

所以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宇宙萬有的根源,都在我們的心中。

佛教有一部《大乘起信論》,就是要我們相信自己的真心。

真心就如一塊黃金,把黃金做成戒指、耳環、飾物等,甚至把它丟進陰溝裡,或棄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態雖然千變萬化,但黃金的本質永遠不會變。

正如一個人的生命,雖然在中陰身時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變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但是在生老病死的不停流轉中,我們的「真心」卻是圓成周遍,恆常不變的。

所以,世界可以毀滅,而我們的真心不會毀滅;生命的形相雖有千差萬別,生命的理性則是一切平等。

只是凡夫在分段生死中,一期期的生命因有「隔陰之迷」,也就是說換了身體就不知道過去的一切,致使千古以來生命之源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但是生命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起源、終始,生命只是隨著因緣而有所變化,隨著業力而相續不斷。

因此只要我們對佛教的緣起性空、三法印、業識、因果等義理能通達明白,「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即不問自明了。

 

圖文轉自網絡,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

合作聯繫:

010-62671188-36503

waltergao@tencent.com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我最不怕的就是死 佛教不是保險公司
    星雲大師 文字統籌許陳靜 環球人物記者 張之豪 王肖瀟 星雲大師本身就是一個生命的奇蹟。 2015年10月30日,星雲大師在北京出席新書《貧僧有話要說》發布式。言談間,他詼諧逗趣,思路清晰,似乎全不為病痛所苦。有人問佛教徒遭遇毀謗時該如何面對。大師說:「與其跟人爭論,不如把謾罵化成自己修行的動力。大人不計小人過嘛。」臺下聽眾笑聲與掌聲四起。贈書環節,他努力從輪椅上站起,欠身相贈,謙和之風令人感動。 這一次大陸之行,星雲大師的行程排得很密集。
  • 直下承擔:讀星雲大師之感動記
    元末清初的湛愚老人(禪師)有著作《心燈錄》,教參禪人重拾自信,以「我」破禪,直下承擔:十法界內只有一我;千經萬論只明此我;萬法皆妄,此我為真;世尊出世,唯為此我;習氣銷盡,此我獨存;諸法皆幻,唯我為真;覺悟此我名曰佛;不二法門即是此我;七佛出世直明此我;即我即佛;識得此我,縱橫自在;當下知有,便是主人翁;從生至死,只是此我;我本無相,所以獨尊;十法界皆是此我變相;能觀自在,即是菩薩;此我非我相;真我無事
  • 星雲大師對話劉長樂:明知是空 為何還要奮鬥
    劉長樂先生:按照佛教的觀點,人生的所有一切,包括幸福、煩惱、快樂、悲傷、財富、貧窮,都會過去。就如時辰鍾「1、2、3、4、5、6、7、8、9、10、11、12」,轉了一圈,它又會再回來。這個世界永遠是一個環形,所謂因緣果報,前世、今生、來世都有關係,來的會來,去的會去,來來去去,去去來來,所謂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命不死。在我們了解,人死亡的只是身體,物質的東西無常,但是心靈、生命不是,它等於木柴,這個木柴燒了,另外一個木柴又生長了,生命之火一直會延續。
  • 【星雲大師文集】體相用的真義
    在我認為,心的「體大」就是生命,如果萬物沒有生命,就沒有作用了。作為本體的生命,是不增不減,是永恆存在,是絕對的、無限的、真常的;心的「相大」就是生死,是生命的階段性轉換,是有生滅、去來的無常變化,是相對的、有限的、非常的。而心的「用大」,就是生活。我們活在世間上,生命從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舉止、身心活動等等,無一不是生命的作用。
  • 劉長樂對話星雲大師:明知是空為何還要奮鬥?
    這個世界永遠是一個環形,所謂因緣果報,前世、今生、來世都有關係,來的會來,去的會去,來來去去,去去來來,所謂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命不死。在我們了解,人死亡的只是身體,物質的東西無常,但是心靈、生命不是,它等於木柴,這個木柴燒了,另外一個木柴又生長了,生命之火一直會延續。所以,為善事、做好人,不要灰心,不要以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都落空了,所謂「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管水流到哪裡去了,還會再流回來。
  • 《山海經》記載兩大異族,千年不死之謎是否能解開!
    《山海經》記載兩大異族,千年不死之謎是否能解開!他裡面記錄著許多帶有傳奇色彩的東西,說它寫的是神話故事,但是好多記錄都已經在現實生活中被證實,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山海經》不同與以往的科幻小說,它裡面有的東西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解開梵谷的死亡之謎
    一個無名之輩、一個無足輕重、令人不愉快的一個人。花費6年、集結超過100位畫家,由66,960幅油畫組成的《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是史上第一個全手繪油畫電影長片。為了傳遞梵谷遺留下來的一封信,郵局局長兒子阿爾曼德(道格拉斯·布斯飾演)踏上了旅程,到梵谷死前所待的小鎮,在小村鎮民的八卦跟耳語中,原本毫不關心的阿爾曼德發現梵谷不是死於自殺,他開始執著於解開這名畫家的死亡之謎。
  • 中國人的星雲大師
    母親認為生了一個妖怪,幾乎不敢撫養他。過了一段時日,他才逐漸恢復正常。他從小家裡貧窮,母親多病,父親是一位樸實的農民,介乎農商之間。父母生養了4個兒女,他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個弟弟。星雲大師三四歲時,跟著外祖母學會念《般若心經》,還和七八歲的姐姐比賽吃素。他沒有進過正式的學堂,但背下了家鄉寺廟牆上貼的《三世因果經》。
  •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圓滿閉幕
    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鄧子美教授發表論文《星雲大師闡發不生不滅義理之恆廣價值——略說人工智慧證諸法自性「空」》,以人工智慧為例,論證人與人工智慧皆自性「空」,現代科學知識同樣可作為佛法的緣起解說,「空」包含著未來無限的可能,了悟空義還可啟迪人們對宇宙與人的精神世界無窮的探索。
  • 宇宙「眼睛」之謎終於被解開了
    2004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種獨特的天體——藍環星雲,當在紫外線中觀察時,該天體如一隻發光的眼睛,直視著地球。出乎意料,為了弄清楚是什麼導致了藍環星雲形成,科學家們用了16年才解開了該謎團。根據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研究,藍環星雲是兩顆正在合併的恆星的殘留。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
  • 星雲大師經典語錄
     提示:點擊上方"tan"免費關注 公眾號ttsd168"談天說地"微雜誌-給您品味的圖文音樂雜誌 星雲大師(釋星雲1927年-),俗名李國深,農曆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中國江蘇江都,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 星雲大師:用90多年經歷,講述如何面對名利、生死、欲望
    星雲大師曾經在北京出席新書《貧僧有話要說》發布儀式。言談間,他詼諧逗趣,思路清晰,似乎全不為病痛所苦。有人問佛教徒遭遇毀謗時該如何面對。大師說:「與其跟人爭論,不如把謾罵化成自己修行的動力。大人不計小人過嘛。」臺下聽眾笑聲與掌聲四起。贈書環節,他努力從輪椅上站起,欠身相贈,謙和之風令人感動。
  • 星雲大師:吃素的真正意義
    很多年都是這樣過去的,也沒生多大的病。我在想,大概是我們每天吃飯前都要念供養咒,有佛祖的加持保佑吧。  李:現在素食似乎已經慢慢變成一種流行文化,其涵蓋範圍除了中華文化圈,也延伸到歐美國家。能不能請大師談一下素食文化?  大師:現在舉世流行素食文化,很多人藉助素食來保健、美容。根據醫學研究,素食有益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培養耐力,養成溫和的性格。
  • 地球上的星星,星雲大師和阿米爾汗
    ]靜之師姐是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關於這次少兒繪畫大賽,她曾私下跟我講過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少兒公益繪畫大賽,是星雲大師長久以來的心願,但因為大師年已九十一歲高齡,身體一直欠安,2016年十月底安排在北京鳥巢的頒獎典禮,大師早已委派宜興大覺寺住持妙士法師代他出席祝賀。宜興大覺寺是臺灣高雄佛光山的祖庭,是在星雲大師的親自關懷安排下修復重建的。
  • 韓國瑜:令人景仰的星雲大師
    我所知道的佛光山,弘法遍及全世界,對於社會有著廣大的關懷心與化導力,是由大家所尊敬的星雲大師所開創領導。今年的二月十四日,因「七彩雲南」在佛光山舉辦第二屆的交流活動,我代表高雄市政府,到佛陀紀念館大覺堂致詞。
  • 聖經啟示錄解開人"生死之謎」
  • 並非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
    前 言人皆有生死,然有「前生後世」嗎?若有,則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若死亡不是結束,那死後是什麼世界?死後又將如何?有天堂地獄嗎?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嗎?生必有死,但一般人對死後的有無,死後將會如何,一無所知,一旦面臨死亡,往往驚慌恐懼,不知所措。人若能了解死亡的真相,而且知道死後另有永恆安樂的歸處,便可安心面對死亡,不憂不懼。
  • 星雲大師 善用時間
    文/星雲大師投身在繁忙的工商社會裡,有的人因為不擅於利用零碎時間,因此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譬如一坐上車子,不是閒聊,就是睡覺。時間對一個運動健將來說,分秒必爭,例如世界百米賽跑,幾秒之差,成就便相去甚遠;但是時間對一個慵懶的人來說,卻是度日如年。因此,一個會珍惜時間的人,常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個不愛惜時間的人,則嫌時間過得慢。莎士比亞說:「時間的腳步,不會因為我們有許多事情要做而稍做停留。」時間就是生命,人生即使擁有再多的金銀財寶,都無法換取生命。
  • 星空對談印心 星雲大師解青年迷濛
    告訴大家可從無知、批評、毀謗獲得進步。第三、不怕壓抑、毀滅、破壞,雖曾遭「三武一宗」滅佛,因佛教有信仰,佛光普照,自己的心光照耀,仍然流行於全球。禪宗鼓勵人懷疑、提問,星雲法師提醒青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菲律賓光明大學學生感謝法師對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付出,並提問「法師不認識菲國的小孩,之前也沒有任何關係,為什麼願意關照愛護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