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下棋都被認為是一種高級的活動。
故事裡如果兩個神仙在一起玩耍,通常都是在下棋,因為非如此不能表現其智慧。
古人大概做夢也想不到,有一天在下棋上人類會敗給一種叫人工智慧的東西。
人類的智慧已經被AI超越了嗎?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在他之後,人的理性閃耀著萬物之靈的光芒,凌駕於肉身和自然之上。
隨著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人之為人是因為思考能力這種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如果人之為人的根本就是理性思考能力,那麼在AlphaGo之後我們如何自處呢?
人類為什麼還沒有被人工智慧取代呢?
一些科學家相信,既然電腦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如果它能擁有足夠的知識,它就能處理一切事務。
1984年,科學家開始了一個名為CYC(encyclopedia「百科全書」的縮寫)的花費5億美元的研究計劃,試圖造一個擁有包括所有成人一般知識的知識庫的電腦。
CYC的知識庫試圖把所有我們知道,但是可能根本不會注意到的細小的事情外顯化並編碼。比如:
如果你開車的時候睡著,你的車會飛出去。
如果有一個大東西擋在你和你需要的東西之間,你可能需要繞過去。
科學家希望CYC可以擁有真正的生物智能,但事與願違。顯然,對於這個目的來說,在CYC的知識庫中加入再多外顯知識,都是徒勞的。
人類下棋輸給了AI,但真正可以取代人類的機器人,卻始終停留在科幻作品和人們對未來的暢想裡。
因為對於人工智慧來說,即使走路這樣的簡單動作完成起來也很困難。
會不會是我們對於智慧的本質有所誤解?
CYC項目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研究人員對於外顯符號表徵的數據結構的執念。
而當代的學校教育也是著重對外顯知識的獲取、邏輯思維的培養,但這種教育模式下的成績與真實的社會適應能力之間的不匹配,同樣讓人們充滿困惑。
讓我們回到問題的本源——既然智慧是在進化中逐漸產生的,它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有機體更好地感知、行動和生存。
而人的大腦首先也是為了指導行動,而不是為了思考哲學問題。
思維不是脫離身體的邏輯推理工具,而是感知、行動的一環。
它是用來解決特定問題的,對於它不擅長的東西——比如身體動作、空間、情緒感知,它其實是很笨拙的。
人在他進化的環境中必須快速地行動——在捕食者抓到你,或你的獵物跑掉之前,這是生死攸關的。
所以嚴格來說,對人類生死攸關的事情都與思考無關。
人的思想、身體和大自然,本來就是渾然一體的存在。
一種脫離了身體的感知、行動功能的 「智慧」,是一種脫離了本來目的的異化了的存在,稱不上真正的智慧。
即使一隻蟑螂的身體中所藏的智慧,已遠非人的思維能力所能把握。
在人類和蟑螂的拉鋸戰中,人類常常處於下風,因為蟑螂是少有的逃跑大師。
如果我們用外顯知識的模式去思考,那麼一隻蟑螂的逃跑技能中包括如下外顯知識:
進攻的捕食者或敵人會引起怎樣的風速變化。
如何區分正常的風和由敵人引起的風。
如何根據原始方向、障礙物、照明和風向決定逃跑方向。
原來蟑螂遠非我們所想的那樣發現威脅然後瘋狂亂跑!
如果把一隻蟑螂的逃跑技能想像為高度智能化的自動駕駛,那麼一輛擁有蟑螂的智能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遠遠超過我們當前的自動駕駛技術水平。
但「買一輛擁有蟑螂大腦的自動駕駛汽車」大概不是什麼打動人的廣告詞。
這生動地顯示了我們對基本的身體智能的偏見有多深。
任何需要我們「行動」的事情都需要這種具身的(embodied)智慧,它是存在於身體血肉中的。
因為存在於身體中,所以是內隱(implicit)的。
現在你知道我說這麼多的良苦用心了吧,說來說去還是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內隱和外顯。
畢竟,理解這一點對於我們的語言學習實在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