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雜貨店》上映不過兩天。
全網一片哀嚎和差評。豆瓣評分還沒及格。
即便有三大流量,迪麗熱巴、王俊凱、董子健的粉絲頂在前面,電影的票房依舊不容樂觀。
社長親測,來說一句很像廢話的真心話——
《解憂雜貨店》沒他們所說的那麼難看,但也沒什麼好看的。
東野圭吾在中國賣瘋了的小說,從日本挖來的重磅IP,放進國產電影裡,擺在《解憂雜貨店》面前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怎麼去請來迪麗熱巴、王俊凱、董子健等流量們,
而是——怎麼把它漢化得自然而不突兀。
如果你還記得六個月前,中國版的《深夜食堂》如何在全網引發吐槽狂潮的話,那你應該能想像得到,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放進一個日式風格的「解憂雜貨店」,會引發多少人的生理不適。
還好,影片吸取了《深夜食堂》的教訓,知道了:中國的深夜食堂,是大排檔。
所以中國的「解憂雜貨店」,是小賣部。
日本的《解憂雜貨店》跑到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是你我都熟悉的那種小賣部,有玻璃櫃,玻璃櫃裡放著各種糖果,有木架子,木架上擺著蜂花、百雀羚、上海藥皂……
可惜的是,它很努力地在大體皮相上進行漢化,卻還是在細節場景上丟失堅持,不自覺地流露出對「日本文化」的念念不舍。
尤其是演員造型,幾乎時刻在提醒大家,這是一部來自日本原著小說的電影。
半染髮、花襯衫的董子健,
紫色短髮的迪麗熱巴,
背帶褲的王俊凱,
陳都靈的舞女妝,
每一個都像是在日劇中翻滾了好多集。
尤其是成龍飾演的獨居老爺爺。這種裝扮的老人,我們在是枝裕和的電影裡見過,在,坂元裕二編劇的日劇中見過,但真的很少在國產影視劇中看到。
唯一脫離這個魔咒的,是郝蕾飾演的女企業家,是我們熟悉的女強人風範。
觀影過程中,你始終有種不倫不類的架空感,不知道該不該相信,這是一個發生在中國海邊小鎮的故事。
在回溯90年代中國的景象上,《解憂雜貨店》甚至還沒幾部懷舊青春片來得好。場景失真,對這個奇幻現實主義的打擊不是最大的。
最大的打擊,來自臺詞的「矯揉造作」感。
信件是故事的重要載體,寫信的時候,人物講話會文縐縐,這尚能理解。
影片中,不管你是舞女、還是吉他手或者小學生,寫信的口吻幾乎是相似的。那我們就理解為,這是導演在讀信吧。
但,寫信之外的情節,臺詞的書面味道依舊很重。
這「故作文藝」的造作感,明明韓寒只是影片的藝術指導,不是導演啊。
吐槽了那麼多,《解憂雜貨店》還能看嗎?
還是可以搶救一下的。感謝原著足夠豐富、足夠精彩的故事。
影片從書中抽出了三段故事,進行創作。每個故事,是一個人當年寫信的疑惑。
第一個故事,是李鴻其飾演的小城歌手,北漂幾年該不該堅持音樂夢想?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秦昊飾演的孤兒畫家。
第三個故事,講的是陳都靈飾演的舞女,她怎麼因為收到信件而改變職業選擇,改變人生軌跡的故事。
第三個故事,直接影響到迪麗熱巴、王俊凱、董子健三人的現實故事。
每段故事都溫暖、動人,影片照著故事坯子來拍,動人的地方還是有的。每段故事都間隔著埋了一個淚點。
第一段故事結尾,被小城歌手救回的歌手,在臺上唱著《重生》的部分,就很動人。
還是那句話,感謝原著故事。
《解憂雜貨店》拍成國產電影,是一個85分的東西,被二次創造成60分。這60分裡,有58分要給原著故事。
我相信,不了解原著故事的觀眾,看了影片,要不一臉霧水沒理清時間線,要不就是非常非常感動。
而,那些早就知道劇情走向的觀眾,看完影片更多只能感受到,沒有大驚嚇也沒有大驚喜,兩個字——平庸!
平庸到加上了迪麗熱巴、王俊凱、董子健,電影是非常非常非常之平庸。
而如果沒有了迪麗熱巴、王俊凱、董子健,電影依舊是非常非常非常之平庸。
我這裡先@下三位的粉絲,如果你們衝著各自的偶像去看這部影片,要做好沒被「餵飽」的準備。
不是說,迪麗熱巴、王俊凱、董子健三人的表演出了問題。
他們三人,成了影片中串起三段故事的珠子,是影片的道具角色。
看完電影,我們知道,影片中迪麗熱巴很想參加類似「超級女聲」的比賽。王俊凱很餓。董子健身世最悲慘。
此外,我們不知道更多信息了。角色的性格、遭遇、故事都模糊不清,他們只負責——帶出這個故事。
在這種角色下,演員的表演空間實在非常有限。
最後,如果非要有誰來拍國產電影版的《解憂雜貨店》,社長想建議,開心麻花團隊。
《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讓觀眾看到了,這個團隊在轉化經典老梗上的不凡功底。
夏洛穿越到過去,靠著寫歌走上人生巔峰。馬麗變身成男人,在浴室裡縱情放飛自我,閱盡人間女色。
俗氣歸俗氣,但觀眾的確看得很過癮啊。
而,捧著「能給過去的人寫信」,這簡直是被賦予了「神」一般的權利,卻只顧著寫一些不痛不癢的「雞湯」來指導別人。
這個故事,距離有趣還差10個《羞羞的鐵拳》,簡直浪費了這個奇幻的設定。
我們國家的電影,在改編自家小說上,總是很大膽。而在改編別國的作品上,卻顯得太「亦步亦趨」了。
也許,要破除漢化版後依舊違和的詛咒,就是下次我們在改編日劇、日本小說、或者日影事時,還是再大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