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製作:菠蘿快車
文/愛地人
樂壇數十年變遷、音樂版權環境、選秀帶來的衝擊、音樂人們的幕後與臺前、這個時代「巨星」的缺席……當這些關鍵信息碰撞在一起時,總免不了會被一種悲傷、無奈甚至悲壯的氣氛所環繞。這一次QQ音樂《十年 樂·語·路》推出了音樂人專題紀錄片「聽潮起潮落,問路在何方」,在一開始也免不了這種憂傷的基調,畢竟是傷了這麼多年的樂壇,一夜之間要讓它痊癒,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和之前的那種無奈和悲傷不同的是,這個紀錄片已經可以讓人明顯的讀到希望、看到光亮。從七位音樂人的眉宇間,你甚至可以看到處於轉折時代的人,那種特有的憧憬和期盼。
王治平、陳少琪、林暐哲、吳向飛、沈永革、莫凡、梁翹柏,他們或是著名的音樂人,或是著名的填詞人,或是曾經在唱片業黃金時代的弄潮兒,但回首過去的十年,他們無一例外的流露出一種無奈和傷感。正如香港詞人陳少琪所講的:「如果再有《畫心》,創作人的收益將變得不同」,過去那幾年,即使像陳少琪這樣寫過經典作品無數的音樂人,在面對版權和收益等問題時,同樣如此無助,無法改變和左右自己的命運,這足以說明樂壇的機能,確實出了很大的問題。
音樂人們的無奈不止在於對大環境的「無能為力」,也在於自己被賦予了很多「莫須有的罪名」,比如,很多歌迷都在慨嘆這是一個沒有巨星的時代,並繼而將矛頭直轉向當代的音樂人。其實歌迷們並沒有意識到,沒有巨星的原因,恰恰就是因為自己對於音樂形成的免費聽、免費下的伸手黨習慣。「音樂應該有價值」,如果不能給創作人足夠的回報,流行樂壇就不會有好的作品出現。而能夠真正撐起樂壇巨星的,往往就是作品這個最重要的基石。所謂包裝、宣傳、推廣,都是終端和後期的事情,作品才是一個流行樂壇真正的血脈、神經和骨骼。
當然,也許會有人說藝術不能談錢,而很多作品也是創作者根本沒有考慮錢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但要知道,讓一個創作者偶爾創作一首不求回報、只為愛好的作品不難,但要是讓他一輩子都不求回報、單純奉獻,那就太滅絕人性了。錢,對於一個正常的音樂產業來講,不僅僅只是一種物質的回報,其實也是保證一個樂壇良性運轉必要的動力。好的作品有好的回報,一般的作品也能有基本的回報,有了這樣一種健全的分配製度,才能讓作者、歌手和作品,各有各的歸宿,長江後浪也才會源源不斷地湧入。
而此前的十年,恰恰就是因為這種分配機制出現了問題,才導致了樂壇的一種亂象。而吳向飛所說幕後音樂人都開始參加選秀節目,恰恰也是這種亂象的一種呈現。因為無法保證收入,甚至無法通過創作作品生存,只有逼得低調的幕後音樂人被迫高調,被迫以娛樂的方式獲得生存的機會。這樣的結果,甚至會讓人一些原本極具創作天賦的音樂人,最終在時代的洪流中迷失了自己。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華語樂壇的黃金時代,其黃金之處,不僅僅只在於唱片的銷量和收益,更在於不同的音樂人、製作人、創作人和歌手,都能各司其職、各在其位,並通過音樂收益良性的分配,保證整個音樂產業的健康運轉。
當然,時代在變,網際網路的時代已經不可逆轉,傳統實體唱片業想要繼續成為音樂產業的龍頭,已經難上加難。網際網路時代,自然要有網際網路巨頭來重整音樂產業的舊山河。作為國內網際網路的巨頭,QQ音樂對於正版音樂的推廣,正版曲庫的建立,無疑既來得正是時候,更是能夠起來模範帶頭和穩定軍心的作用。
騰訊品牌的影響力,一直在影響著國人的生活方式,而音樂恰恰也正是生活方式的一種。過去的十年,因為從實體唱片到數位音樂轉型所發生的亂象,從而出現了音樂免費這樣的「亂世」。而大亂之下,依靠局部小打小鬧的整合,已經無濟於事。在顛覆與變革的時代,有時候巨型平臺的出現,反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大量的購買數位音樂版權,建立國內最大最全的曲庫,QQ音樂已經成為了行業的表率,甚至也成為新音樂產業的領航者。一個健全的付費、收費機制的建立,也讓音樂產業又可以重新恢復黃金時代的運轉機能。音樂人有了創作回報,他們的反饋就是更多更好的作品,而當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現,音樂團隊也才能夠在優質作品的基數下,去創造下一個時代的巨星。
不僅是恢復樂壇黃金時代的秩序,網際網路作為創新產業的屬性,其實也使得QQ音樂這樣的新音樂平臺,不僅僅只是繼承了唱片公司的功能,更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升級。數位音樂平臺更強大的互動性,在保證作品與用戶黏性的同時,甚至也可以不斷刺激出音樂產業在實體唱片時代沒有的新模式。當然,這是後話了。
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精彩喲
新音樂產業觀察微信號:takoff關心和觀察的是技術、媒介和通訊如何推動新的音樂產業構建,同時包括傳統唱片業的轉型,以及本土音樂產品、模式和團隊的創新和創造。聯繫郵箱:music@re-cho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