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莎士比亞400年臨近尾聲,我們將在一場純粹的英式巴洛克音樂會——「戀愛中的莎士比亞」英國協奏團音樂會中為今年「愛上莎士比亞」藝術季完美收官,普賽爾、亨德爾、馬修·洛克等英國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圍繞莎翁之作創作的作品將得到演繹。
禁慾時代終結
英國音樂進入空前繁榮時期
亨利·普塞爾,英國音樂史上大名鼎鼎的享有世界聲譽的人物,不過,在他去世之後的很長時間裡,卻被人們遺忘,直到霍爾斯特、沃恩·威廉斯等人挺身而出之後方有大的改觀。就在普塞爾出生之後一年,英國發生了巨大的社會變革,清教徒禁慾的時代終於結束了,人們又可以恣意尋歡、重新縱情於聲色之間了,被克倫威爾整頓的無事可幹的宮廷樂隊和歌唱家們終於又找到了用武之地。劇院的大門重新敞開,人們瘋狂地要求上演莎士比亞和其他著名劇作家的戲劇。而在劇院裡最得寵的要算是假面劇,不過這種戲劇有別於歌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阻滯了歌劇從義大利傳到英國,假面劇包含了更多的啞劇與舞蹈的成分。劇院演出的巨大需求要求作曲家創作出更多的音樂作品來愉悅大眾,英國音樂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
亨利·普塞爾
普塞爾最後一部代表作
最受觀眾喜愛的優美動聽的《仙后》
普塞爾在英國的影響力是在二十世紀產生的,英國作曲家們開始認知到這位在器樂創作領域被蒙特威爾第的光芒遮蔽、在歌劇創作領域被亨德爾衝淡的作曲家的偉大。尤其是布裡頓,他用《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仲夏夜之夢》來表達對普塞爾的尊崇與敬意。音樂史上,對評價最高的歌劇代表作是《狄多與埃涅阿斯》,而最受觀眾喜愛的則是優美動聽的《仙后》。
《仙后》是亨利·普塞爾創作的一部假面劇,或者叫做半歌劇(Semi-Opera),後面這個術語基本就是指王政復闢時期的英國歌劇,是一種融合了戲劇(說白角色)、舞蹈(舞者)和歌唱(歌手)為一爐的英國「特產」,其代表作曲家就是亨利·普塞爾。
英國音樂文化自古以來就帶有鮮明的特徵,即戲劇音樂大多圍繞劇本以配樂為主。在早期的戲劇活動中,舞蹈佔重要成分,還有舞臺裝置布景,最後才是歌詞與音樂。宮廷中假面劇升星,特別是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期間,題材大多是語言、神話,融合詩歌、舞蹈、歌曲與器樂。
仲夏夜之夢
在《先知》(1690)和《亞瑟王》(1691)年大獲成功之後,普塞爾信心滿滿,開始創作《仙后》。在這部作品中,普塞爾增加了器樂的比重,按照英國假面劇的傳統,音樂並非重要,《仙后》的第一幕就是傳統的假面劇,並沒有音樂,《仙后》中的說白部分基本使用的是莎士比亞的原版劇本,而歌唱部分則重新寫了腳本。創作《仙后》時,普塞爾32歲,不過,離他去世卻已不到三年時間,屬於他最後的名作。《仙后》腳本的靈感來自莎士比亞的名作《仲夏夜之夢》,對於普塞爾來說,這部戲也已經是一百年前的經典了。《仙后》首演之後,總譜就丟失了,直到20世紀初被重新發現。
事實上,這是一部更多普塞爾自己創作思路的作品,1966年《仙后》總譜出版時,安東尼·劉易斯爵士的序言中倒是說的很明白:「普塞爾沒有為莎士比亞的一行詩句譜過曲。他所譜寫的音樂包括五幕中每一幕結尾的短小的假面劇。與莎士比亞的關係是通過了仙后狄坦妮婭與她的侍從仙女們來連接的,因此,劇本有了這個名字。
安東尼與克裡奧佩特拉
本場音樂會中,除了仙后還有另一位艷后,她的名氣要比那位虛構的狄坦妮婭大得多,就是克裡奧佩特拉,同樣,也出現在了莎翁的劇作《安東尼與克裡奧佩特拉》之中。
亨德爾
普塞爾之後
讓英國音樂重煥活力的亨德爾
亨德爾的歌劇《尤裡烏斯·凱撒》作於英國時期,也是他人生轉型時期的重要創作。亨德爾出生在德國的哈雷,年輕時在義大利出名,事業上的全盛期與其晚年都在英國度過。他的一生既有輝煌燦爛的時刻,也有不幸潦倒、四處逃債的光景,然而對亨德爾來說音樂創作才是最現實的存在,不論順境逆境何時何地,他都沒有放棄過作曲,直到晚年雙目失明依然沒有停止創作,如此勤奮在音樂史上並不多見。
1710年亨德爾被任命為漢諾瓦宮廷樂長,在德國他成為了受人矚目的音樂家,然而倫敦這座充滿魅力的城市卻在頻頻向亨德爾發出召喚。自從普賽爾死後,英國音樂逐漸呈現衰弱的、同時又是分裂的態勢,非常需要強有力的人物登高一呼,亨德爾決定去冒一次險。
1710年亨德爾到倫敦指揮上演了自己的歌劇《林納多》,作曲家敏銳地意識到在英國存在更多的發展機會,因此他在英國儘量多住了一段時間(6個月)之後才返回漢諾瓦,亨德爾權衡利弊,最終決定於1712年重返倫敦並定居。此後,他為國王劇院、王后劇院先後寫了近30部歌劇。
1723年,他搬家到倫敦地價昂貴的布魯克街定居,穩定的家庭生活令亨德爾煥發出活力,完成了包括《尤裡烏斯·凱撒》、《帖木兒》和《倫巴第女王羅德琳達》等三部歌劇,這些都是場面宏大的作品,而其中以《尤裡烏斯·凱撒》最為出名。
尤裡烏斯·凱撒
亨德爾的《尤裡烏斯·凱撒》的靈感來自於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裡奧佩特拉》,腳本作者尼古拉·海姆(Nicola Francesco Haym,1678-1729)原是大提琴家,義大利人,和亨德爾同一年來到英國,成為貝德福德二世公爵府邸的樂隊成員,也撰寫一些腳本。1720年,他受僱於國王劇院,為亨德爾撰寫了上面提到過的三部歌劇的腳本。
亨德爾《尤裡烏斯·凱撒》片段試聽
《尤裡烏斯·凱撒》於1724年2月20日首演於倫敦。扮演克裡奧佩特拉的弗朗西斯卡·庫佐涅(Francesca Cuzzoni,1696-1770)也是義大利人,是當時倫敦最紅的女高音之一。亨德爾非常喜歡與她合作,包括《倫巴第女王羅德琳達》裡的劇名女主角也是由她擔任的。扮演凱撒的塞內西諾(Senesino,1686-1758)是義大利錫耶納人,當年是紅極一時的閹伶,他的嗓音條件非常好,而且演唱技巧精湛,特別是顫音,他演唱快板時仍然吐字清晰,令當時的觀眾為之傾倒。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國王劇院的一位大股東記述道:「自從亨德爾的名為《尤裡烏斯·凱撒》的新作上演之後,歌劇市場一片繁榮。塞內西諾和庫佐涅的風採讓一切評論黯然失色。上演第七場的時候,劇院裡還如同首演那天一樣滿座。」
不過,這個好的開端並不能讓亨德爾的義大利歌劇夢持續美好的做下去,英國觀眾對於義大利歌劇仍然水土不服,他們更喜歡普塞爾筆下的那些夾著說白的假面劇,等到《乞丐歌劇》出現,亨德爾真正領教了英國本土觀眾的欣賞習慣,最終黯然退出歌劇創作轉而去寫清唱劇,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1759年3月30日亨德爾在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最後一次指揮了《彌賽亞》,當時他又病又瞎,但卻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堅持指揮全場,這個不服輸的倔老頭兒令觀眾感動不已。15天之後,1759年4月14日亨德爾去世,享年74歲,比巴赫多活了9年,不過他們都是在黑暗中度過了餘生。他被安葬在西敏寺,因為在英國人心目中亨德爾早就已經是倫敦人了。
作者韓斌系上海音樂學院副研究員本文有刪減,全文刊載於音樂會節目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