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歌手趙英俊家人發表訃告,稱趙英俊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2月3日14時33分在北京病逝,享年43歲。
噩耗傳出後,大鵬、喬杉、韓延、張杰、包貝爾、徐崢、王源等明星紛紛發文悼念。
大鵬在微博提到,「很安詳,沒有痛苦,謝謝大家後事從簡」。
王源配文「師父 一路走好」。
戚薇更是稱趙英俊是自己的伯樂,「我們總會想見,願見時你還是你」。
張靚穎透露趙英俊吃完止疼藥在家錄的《送你一朵小紅花》。
徐崢則曬出了趙英俊在今年元旦時發的朋友圈:「世界總是這樣的,只要你堅定地熱愛生活,堅持學習,心存正義,保護好你愛的人,什麼年又如何,愛你們!」
"再見,這個世界和我愛的人"
當日晚間8點整,趙英俊的微博@趙英俊是瀟灑哥發布了一篇他提前寫好的文章。
替趙英俊發文的朋友稱,「這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篇小作文。」
全文如下:
朋友們,當你們看到這篇文字的時候,就說明我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了,經過兩年多艱苦卓絕的戰鬥,還是輸給了癌症,沒辦法,對手太強大。43年的人生,短是短了點,但還是很精彩的,有過那麼多可遇而不可求經歷,交過那麼多真心的朋友,寫過那麼多歌曲,有那麼多人愛我……仔細想想,除了對父母的虧欠,一切都還挺棒棒的呢。但真是捨不得啊!我太愛這個世界了,太愛這個時代了,也太愛我所過著的生活了,太愛音樂和電影了,我還沒娶我愛的人為妻,還沒有生一個孩子,還沒帶爸媽去海邊衝浪,還沒去鳥巢開演唱會,還沒當電影導演,還沒看到祖國統一,還沒看到海賊王的結局……但我知道一切都會變得更好的,我的朋友,我的愛人,我的家人,別為我悲仿太久,好好的生活,這個世界是值得你為之奮鬥的。我知道你們一定會搞個活動紀念我的,你們知道我是個多酷的男子,別搞得黑黑白白,哭哭啼啼的行嗎,LOW掉渣子了,都給我穿上最帥氣美麗的衣裳,音樂放起,咚次咚次嗨起來,小酒喝起來,用你們的狂歡送我最後一程,酷斃了!希望你們別那麼快的將我遺忘,只要還有人記得我,記得我的歌聲,我可能就還在某個角落,陪伴著你們。我從小就喜歡下雨。若某個傍晚暴雨狂風,便是我來看你。再見,這個世界和我愛的人。趙英俊從銀行職員到音樂人
趙英俊的人生有多精彩?
爆炸頭、富有喜感的面孔、為電影創作過多首爆款歌曲,是觀眾對趙英俊最深的幾個印象。
趙英俊原名趙健,1977年出生於遼寧省撫順市,成為歌手之前,他的主業是金融,「我家裡人大部分都是銀行的,他們從小對我的憧憬就是以後成為一名銀行職員」,畢業後,遵從家人的意願,他去銀行上了四年班。
但其實在上學的時候,他就喜歡彈吉他,還在上班時搞起了樂隊。後來趙英俊辭職做起「北漂」,偶然的機會下,他來到上海參加《我型我秀》,那一年的選手中,還有張杰、袁成傑等歌手。
雖然參加了海選和培訓,最終趙英俊卻以自己25歲半不符合合同要求為由退賽了,後來,節目組又找到趙英俊合作,邀請他成為幕後一員:「第一屆我型我秀裡的,除了樂隊伴奏,大家聽到的每個歌手的伴奏都是我自己去買,然後剪出來的。」
而到第二屆開始,趙英俊已經成為《我型我秀》海選的評委之一,並選出了戚薇、王嘯坤等歌手。戚薇發微博悼念時,將趙英俊稱為「我的伯樂」。
2005年,趙健在網絡上發布了一首《刺激2005》,這首由23首流行歌曲串燒而來的歌曲很快流行開來,他從小品《我想有個家》取了趙英俊這個富有喜感的名字,被大家熟知。
2007年,趙英俊參演《大話股神》,兩年後,他參演楊慶執導的喜劇電影《夜·店》。後來,一部電影找到了趙英俊當男一號,這個角色需要留爆炸頭,最後電影由於各種原因沒拍成,爆炸頭卻因此保留,成了趙英俊的「標誌」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趙英俊先後為多部國產電影創作推廣曲和主題曲《港囧》《煎餅俠》《唐人街探案》《火鍋英雄》《受益人》《送你一朵小紅花》……且因為這些影片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他也一度被稱為「票房吉祥物」。
對此,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個「廚子」,大鵬也在採訪中說,讓趙英俊做歌,他特別放心:「基本上沒退過稿,沒有過任何修改什麼的。」
可誰也沒想到,天妒英才,這樣一位才華無限的音樂人,如此突然的就走了。
奪走他生命的是什麼病?
離世之前,趙英俊從未在公共場合透露過自己的病症。
但據製片人、導演吳志碩透露,趙英俊的死因,是常年熬夜引發的肝癌,並勸大家「按時睡覺,別熬夜了」。
幾乎同一時間,薛之謙都連帶上了熱搜,據圈中人透露,作為趙英俊最好的朋友,薛之謙是最早知道他罹患肝癌的人。
去年12月31日,趙英俊曾經在微博點評過薛之謙的新歌,當時薛之謙回復「哥,我除了愛你,還有佩服你」。但在句末,卻意味深長地加上了兩個哭臉表情,想必當時趙英俊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
據悉,趙英俊在大半年前就被查出肝癌晚期,為了幫助好兄弟,薛之謙滿世界為趙英俊尋找各種癌症新藥、特效藥,在上海看病和做手術的時候,也是薛之謙一直幫忙張羅轉院等事宜。
微博上,還有當時手術團隊成員的發文,稱全程陪同趙英俊做手術的就是薛之謙,還稱被趙英俊的樂觀精神感動,因為即便在手術室裡,他還能跟大家開玩笑。
有圈裡人稱,趙英俊生前所寫的最後一首歌《送你一朵小紅花》,也是送給自己的抗癌歌曲,現在回過頭再看,「多麼苦難的日子裡,你都已戰勝了它,送你一朵小紅花」,讓人淚目。
該怎麼預防?
值得注意的是,趙英俊年紀輕輕便罹患肝癌的遭遇並不是個例!
當前,肝癌發病人群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許多人不理解,年輕人身強體壯,充滿活力,抵禦疾病的能力應該很強才對,怎麼會被肝癌看上?
有醫生解釋稱,正是因為年輕人細胞活力強,一旦患上肝癌,癌細胞會以驚人速度增長,肝癌的惡性度也會遠高於老年人。
現代人壓力大,喝酒抽菸、熬夜通宵、飲食無度等不良習慣時時都有,多種原因集合導致肝癌病人數量不斷增加。
尤其是熬夜,網際網路上流行一句話:「熬夜一時爽,一直熬夜一直爽。」
殊不知,熬夜是肝癌的重要誘因。甚至比喝酒更傷肝,若喝酒後只是短時間內加重了肝臟的負擔,那熬夜就是對肝臟長期的傷害。
因為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與代謝的器官。排毒時間在晚上11:00至凌晨3:00,正常排毒必須在進入深睡眠後才能完成。而熬夜則讓肝臟沒有辦法將毒素清除,新鮮血液沒有辦法形成,肝臟長期缺血,細胞無法修復。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早期肝癌沒什麼特異症狀,患者自己很難發現,而晚期治療難度很大,因此早期篩查對防治肝癌非常重要。
目前肝癌篩查方式主要是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檢測和超聲檢測。
醫生表示,對35~40歲的人來說,假如本身是B肝或C肝病毒感染者,也就是肝癌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半年進行一次相關檢查。
如果是有肝病家族史的人,至少每年應進行一次檢查。
如果是沒有病毒性肝炎感染史及肝病家族史的人,最好一年做一次癌症有關檢查,以便同時預防其他高發的癌症。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錢江晚報、39健康網,百家號:肝病科郭鵬、公開資料等
原樂視影業CEO張昭去世:
去年5月「再創業」,
曾參與製作張藝謀作品《長城》《影》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記者:賀泓源,熊嘉藝
編輯:曹金良
今天,噩耗接連傳來!
2月3日晚,多位張昭身邊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確認,樂視影業前董事長、橘品影業創始人已去世,終年58歲。
張昭曾先後創立光線影業、樂視影業,被業內認為是中國電影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擔任製片人的作品包括張藝謀的《歸來》《長城》《影》,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等。
2020年5月,張昭辭去復星集團副總裁職務。隨後,張昭出資參與創立了一家名為東陽橘品影業的公司,並於2020年6月成立。公司名字來源,是在致敬褚時健,也「算過八字」,這是個各方面都很滿意的名字。
橘品影業已經完成初步融資,投資方包括和力辰光、華錄百納與淺石資本。
就在不久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才採訪了張昭。採訪中,張昭對記者說:「平臺內部有太多紛擾,出發點是為自己。我這一次要用一種不為平臺的方式,既是為我自己,也是為產業。」
這次,他抓住了主控權。圖片來源:張昭團隊
專訪全文回顧:
對話丨張昭隻身探路:「重構後,文娛業將誕生萬億級巨頭」
張昭是個孤獨的人。
這種孤獨,源自他的經歷,也緣於他的思考。一定程度上,張昭不算是一個完全的電影人,復旦理工科出身,重視框架、鏈條,刻意與情緒保持距離。但他又放不下非標電影業,體會過六代導演「緘默期」,經歷過樂視」至暗時刻」。還是扎在這裡。
他有過掙扎,卻稱僅限於工作機構選擇這種細節問題,而不是行業。說話背景是,電影市場低迷,資本、關鍵人物均在用行動表明,「快逃」。張昭說,這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最終協調方案,他依舊看好電影產業。
與張昭對談,在橘品影業位於北京東三環的辦公室內。橘品影業是他的創業項目,作為創始人,這次,張昭擁有了絕對話語權。公司名字來源,是在致敬褚時健,也「算過八字」,這是個各方面都很滿意的名字。
橘品影業已經完成初步融資,投資方包括和力辰光、華錄百納與淺石資本。和力辰光創始人李力與張昭在《小時代》《歸來》等項目上多有合作,志同道合;華錄百納背後是美的。這是一個初創小團隊,例證之一是,橘品影業總部在和力辰光的辦公樓內,既節省成本,又方便張昭與李力見面。雖然公司才開始,已有相當業務量,並無生存問題。
一定程度上,張昭職業生涯變化,像是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某種縮影,從光線影業總裁、樂視影業董事長到復星集團副總裁。但這種方向又與華誼等老牌影業公司不同,更外部化與產業化,曾是焦點,也邊緣過,起起伏伏。代表另一種可能。
在外界看來,張昭職業化高光點在樂視影業。這家橫空出世的新秀,靠著新思路,新框架,迅速進入第一陣營,成為五大民營電影公司之一。但又伴隨樂視跌落。
這場經歷,張昭依舊很感激,樂視大生態,拓寬了他的框架,使其能從更廣闊市場來審視電影業並付諸實施,這是與傳統電影人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老賈(樂視創始人賈躍亭)是個藝術家,知道風險,但就是拉不回來。」事過境遷,張昭總結。「理智很重要。」
走過漫長職業經理人道路後,張昭選擇創業。這是种放下,也是種獲得。上次他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的專訪,正值融創接手樂視後的過渡期,聊了5個多小時,他誠懇中帶些拘束。這次,則自由坦然得多。「慢慢來,我把自己定位成做產業的人。」
眼下,張昭正在打造一個電影業新物種。它像一個商業中樞,可以參與電影組盤、操盤,也要負責商業化、用戶運營,或者只實現其中之一,模塊化運轉。核心是項目的市場化營銷,將商業化前置到內容初始,事先有體系規劃長鏈市場。這一模式,已在《熊出沒》系列上得到驗證。實際上,這一直是張昭實驗方向,只是自主創業,讓這一模式更為可控。
張昭能夠成功嗎?
至少他和他的投資人們,看好行業未來。「迪士尼、奈飛,都是市值萬億元人民幣公司。隨著產業調整後,用新的框架去重組,十到十五年,中國市場肯定會誕生萬億級文娛公司。」他說。
困局
《21世紀》:電影業明顯在一個低谷,票房低迷,影業公司大面積虧損,資本逃離。問題在哪?
張昭:電影業產業化還不夠,更像一個行業。產業有多種要素,包括政策、內容、營銷、渠道、資本、科技、人才等,都還沒有實際整合。產業一定要把用戶包含進去,產業要完整自循環。
為什麼資本遠離電影行業?2000年—2010年,中國票房從8個億到100個億,這時候中國電影和資本的關係兩個字—「化緣」。求資本給點讚助,就這個意思。因為沒法自我循環。
電影公司上市後有了變化,電影跟二級市場打通,開始自我造血。但這個行業的資本和資本家們,把它當作致富手段,而不是根植產業。資本希望電影公司形成可循環的產業邏輯,預期的逐漸增長,但完全沒有做到,所有人都在薅羊毛。於是,電影公司成為套現渠道,票房高了趕緊逃。核心問題是沒有形成長鏈市場。
《21世紀》:為什麼沒有形成長鏈市場,應該怎麼做?
張昭:行業變現模式過於單一。電影票溢價有限,不能光靠電影票加版權,這樣增長是有問題的,票價不能動。
比如說張藝謀拍個電影30塊錢一張票,其他導演也是。但這本身就不對等的。一旦把自己放在文化行業,變成文化行業的品牌的話,就有溢出了。
《21世紀》:所指的是IP賦能?但IP並不只取決於IP本身,更取決於被賦能領域,甚至後者佔據更重要位置,IP只是個流量入口。對於IP後的品控,電影行業似乎無法控制。如何解決?
張昭:需要一個過程。像地產行業就很重,遊戲都難。當下做《熊出沒》溢價到文具行業,這比較容易。快消品比較有空間。實際適合領域是,有文化屬性的消費品。
此外,文旅也有可能,這是個萬億級市場。目前路徑是親子旅遊,相對標準化的樂園。像《熊出沒》對於華強樂園的拉動作用。
《21世紀》:目前和華強方特在《熊出沒》是怎樣的合作模式?
張昭:他們負責做內容,我們負責電影品牌運營,包括宣發等。電影品牌運營是指,類似每一集內容定位是什麼樣的?我們做品牌產品設計,內容就是劇本。跟劇本有交集,確定品牌定位人群、方向,市場。然後文旅業是華強方特在運營。本質上是在做營銷。
嘗試
《21世紀》:就算是華強方特,也在一個相對有限規模。為何如此看好文娛產業?
張昭:文娛產業是消費服務的一部分,有連結作用。它的品牌價值,最關鍵是所有產品都要品牌化,這時候,文化產業就成了品牌化最核心內涵。
迪士尼、奈飛都是萬億級(人民幣)市值,以中國市場規模,一定會有。這是國家之間競爭,你看網際網路就知道了,阿里到現在不過二十年。未來,會有政策扶持,市場也有剛需。十到十五年,中國市場肯定會誕生萬億級文娛公司。」
《21世紀》:橘品影業在做什麼?
張昭:這一次,我不求上來就搞一個大公司,先做產品設計院,活得比較舒服、從容。接下來會去做市場公司、出品公司和衍生消費公司。
產品設計院聚焦產品,任何素材要做電影的,我們給設計成一個多元化的媒介、系列電影,中間插幾部劇,都有可能。它像一個商業中樞,可以參與電影組盤、操盤,也要負責商業化、用戶運營,或者只實現其中之一,模塊化運轉。核心是項目的市場化營銷,將商業化前置到內容初始,事先有體系規劃長鏈市場。
從傳統電影公司角度,有劇本,看看改改,做類型片強化一點,配演員,弄投資、發行。這是我做光線時候步驟。後來,在流媒體、社交媒體時代,擴展了一些可持續影響力,所以就會出現《熊出沒》、《小時代》系列。網際網路加速用戶沉澱,也可以繼續運營的。
到2017年開始我開始琢磨,其實可以考慮做品牌。因為對迪士尼這套運營很清楚,有一個漫威人物,能不能做成系列電影,一個品牌?他們會論證,先有產品設計。製片人、策劃會進來,然後遊戲部門,之後文旅部門、消費部門、電視部門、網際網路部門進來,大家一起來研究產品怎麼弄。這是迪士尼的做法。
中國網際網路更重,那我會把負責抖音媒介的人找來,也把負責電商的人找來,探討怎麼來做。
電影做品牌具有先天優勢。它是唯一一個在規定時間裡邊無尿點、強行進行品牌打造的媒介。黑暗的環境,聲光電放大,會烘託這份品牌的情感價值。
《21世紀》:為什麼不在大平臺做前述嘗試?
張昭:平臺永遠對你有期望。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擺脫不了這種期望的壓力。我放掉了,就自信了,這反正是個人的事,可以充分釋放。在這個時候,個人力量大於平臺的力量。
平臺內部有太多紛擾,出發點是為自己。我這一次要用一種不為平臺的方式,既是為我自己,也是為產業。
《21世紀》:橘品影業的規劃,有沒有時間表?
張昭:還沒有。我估計挺快的,一兩年,但現在沒有具體時間。
我希望各個部分公司,都是相對小公司,以後再合併起來。因為有長鏈市場,融資很容易做,資本都是看未來的。
《21世紀》:你如何定義當下的自己?
張昭:一個做產業的人。比較冷靜。
分享精選的內部信息,用眼界和知識成長,做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可長按二維碼加微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