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受賄一案在法院公開審理。據調查,倪發科愛玉成痴,受賄總額近八成為玉石,其中一次收受的和田玉就價值350萬元。對於收藏和田玉一直是多數富人的愛好,而且這也是一種「高雅」的愛好。那麼對於和田玉的收藏誤區又知多少?
收藏和田玉的誤區
目前和田玉交易市場上出現了魚目混珠的仿品、偽品,更有一些假專家、行騙者、信口雌黃編造故事,不僅使和田玉愛好者、收藏者步入誤區深受其害,而且也使和田玉收藏、鑑賞事業的正常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投資選擇和田玉的時候,不但要懂得選擇,還要搞清楚和田玉的一些收藏誤區。
重古不重今
上代的玉器,因為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研究價值,所以近百年來一直是人們追捧的對象,也是玉器收藏品種中無可厚非的佼佼者。清代的和田玉雕件無論大小百分之八十是青白玉,而且很多雕件因為惜料而不敢取捨,所以帶裂綹、帶暇疵,就材施藝影響了造型美觀,又因為科技不發達,開採條件艱辛、運輸困難等等原因,在清代每年進貢的玉料中和田羊脂玉寥寥無幾,大部分是青白玉,而當今和田玉的開採無論是從每年的產量、質量及籽料出產量都遠遠的超過乾隆鼎盛時期的幾十倍、上百倍,從原料來看當今勝過前清,從雕琢技術上看,當今從設計理念、加工設備、雕琢技藝遠遠超過前人,目前國家收藏的國寶玉器無論是從原料使用、藝術設計、雕琢工藝方面,都是前人無法達到的。當代和田玉精品無論是在藝術性、工藝性、原料質量上都具備收藏、鑑賞、增值、保值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國玉器發展史第四個高潮的最高水平。
重色不重潤
對於和田玉來說不能認為只要是白色的就一定是好玉,更不能認為白色至高無尚一白遮千醜,石與玉的區別主要就在於石沒有玉性,所以不能只重色白不重潤,潤者質也,沒有質只有色猶如沒有靈魂、沒有生命,所以在挑選和田玉時「色與潤」二者不可缺一。一般來說,在挑選白玉、青白玉時、在同等色度下重潤,以潤取勝,比如有些上乘的青白玉潤度超過一般白玉,因而也可將其算作是和田玉裡的上品。
一塊好的和田玉必需同時具備三項條件:色、潤、淨
1、色要正、不能有二種色像出現,如灰白色、青灰色、黃綠色。白玉的標準色是脂白、奶白、荔枝白;青白與的標準色是粉青、綠豆青、瓜皮青。
2、質要潤質地溫潤細膩,觀之猶如脂肪、油潤純淨,撫之猶如嬰兒的肌膚細膩光滑。
3、整體淨,潔白無暇是和田玉的美稱,整體純淨、無瑕疵、無石筋、無裂綹才是上品。瑜不掩瑕、表裡如一是和田玉的美德。
重皮不重質
近年來在和田玉的收藏品市場中,出現了很多鍾愛和田玉皮色的藏友,痴迷於和田玉美妙的皮色中,如:棗紅皮、磚瓦紅、桔黃皮、薑黃皮、虎皮、撒金皮、烏金皮等等。這些皮色固然很好也非常難得,但是要看生在什麼地方、什麼料質上。首先要認定我們是愛玉玩玉者,以玉為本,而不是愛石玩石者(收藏觀賞石、奇石另當別論)對於質地最差的玉來說,再好的皮色也全無所用,而如果一塊好的和田玉再有上好的皮子,則是錦上添花、畫龍點睛,也就增加了它的稀有性和價值,所以好的皮色要配好的玉質才是完美的,重皮不重質是本末倒置,從收藏、增值、保值的角度看,只有皮沒有質的原料不具備增值作用和可收藏性。
重料不重工
「玉不琢不成器」,玉雖然很珍貴,只有成器後才能體現出真正的價值。目前有些和田玉收藏愛好者在選購藏品中一味追求原料的品質,而忽視了雕工的優劣及設計體裁的文化內涵。
收藏當代和田玉藏品,首先要分清什麼是商品,什麼是作品。二者有著根本上的區別。商品是可以重複生產的大眾消費品,沒有藝術靈魂,充其量也只能是工匠技藝的表現。一件好的和田玉作品,它體現了製作者的文化學識、藝術修養、雕琢功力,使人們在品位、鑑賞、把玩中得到享受,特別是玉雕大師們的傑作及獲獎的名家名作,每件都是神形兼備,都是珍品、神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變得越來越珍貴。
一個和田玉雕件無論原料再好,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藝術內涵及精湛的雕琢技藝,它也只能是一件半成品,沒有收藏性,也沒有鑑賞性。
玉石文化博大精深,玉石收藏特別是和田玉的收藏陷阱很多,購買和田玉一定要慎重,多看,多學,以免打眼造成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