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離鄉那一天(Jul 22,2019)
呂糯米 | 圖文、視頻
十五年前我剛參加工作,MSN空間裡認識一個朋友,移民英國,在曼徹斯特大學教書。他太太在國內是大樂團的小提琴手,去了當地不好就業,只能在超市收銀。他們家離曼大很遠,往返4個小時車程,還有山路。太太又不會開車,先生除了通勤,每周還要負責超市購物等瑣事。生活一地雞毛。
我當時特別不解:明明在國內可以過得非常好,為什麼要移民?沒有個1000萬(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出去不是受苦嗎?
2019年7月,我們並沒有1000萬,卻也走上前輩走的路,登陸加拿大。那時我忐忑萬分,不知是會「真香」,還僅僅只是一次付出巨大代價的試錯。而到現在移民一年多,有了些親身體驗,又常有朋友問怎麼移民、移民生活到底怎麼樣,那我就一些真實的生活經歷簡單講講,外國的月亮究竟有沒有更圓些。
2019年初短登時,我們原本打算買一個condo,也就是北京常見的那種高層公寓樓。但當時獨立屋、鎮屋正處於價格低洼,最後選擇了一處townhouse,事實證明,有小孩的家庭至少還是需要townhouse,有前院後院空間可以活動。我們的townhouse是常見的三臥房房型,單車庫,面積也不大,但比起北京西五環邊上的85平兩居室,實在寬敞太多,尤其在疫情無法出門的時期。
這處townhouse跟我們北京西五環的兩居室價格相當。當然,拋開地段講房價是耍流氓。老徐說我們所處的列治文山北部在大多倫多地區,其實相當於北京的延慶,但我以為沒那麼嚴重。畢竟萬錦、密西沙加、列治文山這幾個是華人主要聚集區,通勤的話,到公司一般能控制在單程半小時左右。而且我們住在央街(=北京的長安街)附近,周圍基礎設施齊備,中小學也都排名不錯,中學可以說是很好,因此房價相較於很多地方都高,所以這個價格跟北京西五環的價格還是具備可比性的。
更何況多倫多一直在發展,目前的600萬人口到2030年預計翻一番。居民居所有向北部擴展趨勢,比我們更北的Aurora、Newmarket再進一步發展,房價還會繼續拉升。
所以從住房來講,多倫多的性價比較北京更高些,但在整個加拿大不算好。BMO銀行發布的最新宜居城市報告顯示,在加拿大21個大中型城市中,多倫多宜居指數很低,和溫哥華一起名列倒數第五和倒數第三, 遠遠不如渥太華(第一),主要還是房價的鍋。
前兩天我的視頻號(呂糯米Vlog)記錄了小徐網課的一天,看到四年級的數學水平,海澱區的小表妹都笑了:感覺你們現在還可以吃學前班的老本。這確實很讓人無奈。而我受從小教育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地認為學不好數學就沒前途,所以也很焦慮,從國內買了人教版的教材,一直自己在教,效果卻一般。
在加拿大,沒有統一教材,老師都是根據教學大綱自己做課件,所以每個老師都教的不一樣。因為安省疫情嚴重,我們這學期在家上網課,主要課程按照課時由多至少排列是:Language,Math,French,其他就還有Social Study,Science,PHE,Visual Arts,Music,Drama/Dance。從課表看,老師對Language的重視程度最高,課時是數學兩倍,課程內容也就是聽說讀寫。每天也有家庭作業,大概一個小時之內可以完成。普遍講,加拿大小學的課業要比北京輕鬆很多,但9月初網課還沒安排好的時候,小徐自己也說,這要是在北京,還能學點知識。
說起網課也是一言難盡。安省教育廳顯然沒有做好準備,就急匆匆開學,導致在頭半個月裡一片混亂,成千上萬個孩子沒有分配到網課老師和班級。家長紛紛詢問教育廳、各教育局怎麼回事,得到的回答是:師資不夠,我們正在緊急招聘老師。而分到老師的孩子也憑運氣,有的班級甚至是以前的美術老師教全科,有的老師還很任性,上課到一半就出去辦事,跟孩子們說等我回來喲。這跟北京發達的在線教育完全沒法比,於是一些華人家長直接購買國內的清北網課、學而思網課讓孩子學習。
那孩子在學校到底學了什麼呢?
我有天正好聽樊登在抖音講,中國老師教知識點,美國老師教價值觀。細想一下好像是這麼回事。
小徐3歲在多倫多上daycare,老師要求第一周家長全程陪同,我剛好就有機會在教室裡看到孩子完整的一天。唱歌(他們也有愛國教育,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全班唱加拿大國歌)、畫畫、做遊戲、室外運動,跟國內幼兒園應該差不多,老師有男有女。孩子們年紀小,喧嚷、吵鬧、推搡是常態,老師都表現得很耐心和藹,唯有兩次非常嚴厲:一次是有小朋友鑽到大椅子下面,要把椅子背起來,但很有可能砸到自己;另一次是小朋友A拿了B的東西,老師讓他還給B。我的理解是,老師在糾正行為的過程中,教孩子安全和所有權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還沒有機會聽過公開課,但學校每年有一次open day,各科老師會跟每個孩子的家長單獨談15分鐘。我們在老師那聽到的幾乎都是小徐的優點,就連不愛說話也被老師解釋為,她很敏銳,她是在細心觀察。有些我們看來的缺點,在老師那幾乎不是問題。
再反觀小徐的表現,最大變化確實也是價值觀帶來的行為變化,比如,她非常注重環保,指甲蓋大小的塑料,也要裝回來扔到分類垃圾;老徐有一次在野外看到野玫瑰,想折一枝帶回家插杆,被她嚴厲阻止;她對private property很在意,出門在外會首先觀察有沒有private的牌子,有時老徐要是誤闖了,她就會嚴肅提醒。
另外,我還觀察過小徐和同學的相處互動。很有趣的一個現象是,在北京,如果兩個以上的同齡女孩在一起玩——無論年齡大小,都會產生無數「宮心計」,作為從小經歷過這些的大人,我能清晰地感知到其中的嫉妒、排擠、攀比等暗流;而在這邊,女孩似乎都神經大條一些,興趣愛好也跟男孩差別不大。小徐的兩個好朋友和她一樣,對公主什麼的不感冒,就喜歡動物、戶外,喜歡歷史、打仗,喜歡Star War,所以扮家家都會爭著去演雕而不是小龍女。老師在對孩子交友的引導上,通常也希望孩子能跟不同的小朋友打交道,擴大自己的社交圈。
這個小標題我是聽老移民所講,也不知是真事還是段子,但小徐小時候發燒去過幾次急診發現,普通的、不危及生命的病症,確實等很久才能見到醫生。平時在家庭醫生或者walk in看病轉專科醫生,也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所以身邊有老年人專程回國去做白內障手術。但如果醫生判斷是嚴重病症,那很可能你還沒走出診所大門,救護車就來直接將你抬到醫院。
加拿大是全民免費醫療。朋友的小孩曾經得過比較複雜的神經發炎類疾病,當時是救護車直接送到Sick Kids——北美最好的兒童醫院,我們對本地醫療不了解,以為會需要很多錢,就準備了一些給她,結果根本沒派上用場。小朋友住院期間所有的治療、用藥、用餐、單人病房,全部免費。我們去探望時還碰到過義工帶木偶去給小朋友表演節目。因為是疑難雜症,所以孩子還是經歷了一番磨難,最後痊癒。至於醫療水平,也有自稱北京兒童醫院的大夫在自媒體文章裡留言說,這種疾病在北兒,他們只用一兩天就能判斷出病灶和病因,很快對症下藥。
加拿大的全民免費醫療並不包括藥,除非住院用藥,其餘都要花錢。藥價相較於北京會貴一些,我買過同種成分、劑量的同種藥,多倫多藥店價格是北京的4到5倍。但加拿大藥品質量很好,聽朋友說這裡的藥品檢測是盲檢制度,藥廠不知藥送到何處去檢,檢測站也不知送來檢測的是哪家藥廠,所以中間會少很多灰色運作。
另外,聽醫生說,從癌症治療來看,加拿大的手術水平整體不如中國,畢竟人口少、臨床經驗相對要少,但術後恢復水平以及存活年限要比中國高。
常有老移民對我講,加拿大是老人和孩子的天堂,因為這裡的福利很好。他們總愛舉例說:你看人家有的印巴家庭,一下子就生七八個,光領牛奶金就能過得富足。這裡說的牛奶金,學名叫Canadian Child Benefit(加拿大兒童福利金),在加拿大每個6歲以下小孩一年最高可領6639加元,6-17歲小孩一年則最高可領5602加元。
針對孩子還有其他各種福利項目。比如我們剛登陸時沒有健康卡,也沒有能涵蓋看牙的保險,不巧愛偷吃糖的小徐長了蟲牙,而眾所周知在加拿大這樣的國家,牙齒醫療保健費用非常貴。朋友就告訴我們安省有一個針對兒童的免費牙科服務,叫Healthy Smiles Ontario(安省健康微笑計劃),正好家附近的央街上就有一家牙科診所能做,小徐的蟲牙就順利補好了。
說到福利,新冠疫情以來,杜魯多政府確實做了很多努力。從3月到9月底,給受疫情影響工作的人發放了半年的CERB(加拿大緊急救濟金),每人每月2000加元。期間還針對每個孩子,發過兩三次不同名目的額外補貼。CERB項目終止後,現在又推出CRB(加拿大復甦補助金)和另外幾種補助,一直發到明年9月。
政府真槍實彈發錢看上去挺美,我媽都感慨她在湖北連消費券都沒搶上,但其實我們都很擔心。因為經濟是在下行,財政赤字的窟窿越扯越大,通脹和漲稅是可以預見的、必然的未來。據說政府目前還在研究一項殺傷力很大的政策——對居民自住房徵收資產淨值稅,這個政策如果成真,估計很多人都要被迫賣房,畢竟大部分人現金流本來就少,而房子每年還要交不菲的地稅,愈來愈重的房產壓力,有多少人能負擔得起呢?
但只能說政府也很難:眼下不發錢,很多人的生活難以為繼;眼下發錢救急,埋下的就是無數的坑,將來要玩兒命去填。就像大家總在爭議到底要不要lockdown、暫停一切經濟社會活動先切斷疫情一樣,任何一個政策在疫情這種非常時期都是雙刃劍。決策者看上去高高在上,但也不容易,我覺得我要是杜魯多或是安省胖省長,估計每天都要薅掉一堆頭髮,為難得哭唧唧。
加拿大地廣人稀,即使多倫多這樣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的城市,也是坐落在車輪上,但公共運輸規劃分散,如果沒有私家車,簡直寸步難行。
小徐daycare期間,學校不提供校車,我們又只有一輛車,每逢老徐駕車出差,我們就需要自己坐公交車去上學。其實也就2.5公裡路程,但在多倫多長達半年的雪季裡,可以算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我愛你」那麼長的距離。那時我們住在萬錦市政府旁邊,但社區只有一輛公交車可達,有一次我們在零下30度的鵝毛大雪中等了40分鐘才等來車,我只能讓小徐不停地蹦跳,才勉強沒凍成雪人兒。
加拿大家庭以四口之家最常見,車一般也是必備兩輛。在這裡車可租可買,主流方式有三種:全款購買,Finance(分期付款),Lease(其實就是租賃),其中以lease最為廣泛。這種方法是通過銀行或Leasing公司貸款,每月支付車的使用費,並不擁有汽車所有權,到期後可將車退還給車行或者交尾款買下。Lease車最大的好處,一是可以不用一次性消耗太多現金,二是三五年就能換新車開。
我們就lease了兩輛車,每個月lease費用+保險+油費,算一算其實是一筆很大的開銷,都快趕上房貸月供,所以這方面在北京要便宜很多。更何況北京公交網絡縱橫發達,出門就有地鐵,實在是令人懷念的便捷。
海淘火了好多年。一直到疫情初期,我每次去Costco,都還能看到幾個戴著口罩的中年男人在賣場直播代購。而以前每次回國,也至少都會給小姑帶奶粉,因為據說加拿大奶牛飼養過程中,決不允許使用抗生素,所以即使同標一個美國品牌,加拿大產地的奶粉品質也會更好。
不過,現在你一定想不到,多倫多的廣大女性朋友們,正熱火朝天地從淘寶買東西,一船一船海運到加拿大。普通的生活物品運費,通常是每公斤十六七塊人民幣,價格確實實惠,比在多倫多一般的線上購物同城快遞(7.99加元/次起)都要便宜。即便等待的過程有些長,通常兩個月左右才到港,但勝在種類繁多、顏值美貌、價格優秀。
大家買的東西多種多樣,小到筷子、調料瓶,大到健身單車、投影儀、鋼琴等。我還買過兒童自行車,因為疫情期間沒有更多活動,人們都開始騎單車,多倫多的普通單車幾乎各個賣場斷貨,而專業單車價格又非常昂貴,各種配件配齊最低也要2000加元起。而我只花了小1000元人民幣就給小徐整了個國產老牌單車,感覺都要賺翻了。
但老徐對我在淘寶剁手非常不以為然:Costco不香嗎?還要什麼自行車?但直男無法明白的是,Costco雖然香,在多倫多買一些品牌商品質量也很好、性價比也高,但居家的很多細小物品其實非常貴。比如小徐愛畫畫,女兒奴老徐愛把她的畫掛滿牆,就需要大量畫框。在淘寶大概40元人民幣可買一個不錯的11″×14″畫框,加上運費也就60元左右,而跑遍多倫多的Walmart、Canadian Tire、Home sense,一個相同尺寸畫框加稅要30多加元,這個價格差你品品。
什麼都不說了,我愛馬雲爸爸!只是對他殺智商的雙十一優惠算法,有點弱小的不開心~
老徐是個實在人,有一次大雪天送小徐上daycare,怕孩子凍壞,就將車停在離門口最近的殘疾人專用停車位上,送孩子轉身出來也就兩分鐘,車就被貼了條,於是乖乖去繳了足額罰單。後來我才聽說,即便是市政發出的罰單,也是可以argue一下或者進行上訴(上訴流程印在罰單背面),政府如果覺得你有正當理由,則可能會給予通融,罰單會被減免甚至取消。我有兩位朋友,一位在停牌沒有完全停住、一位著急停車不小心停在水喉旁邊,經過argue/上訴之後,罰款金額都得到了減免。
關於argue一下來有效維護自己的權利,最近有個例子更能說明:我們所處的社區緊臨一片溼地,市政府最新規劃在那蓋一片高樓。如果這個規劃實現的話,勢必會破壞這裡山清水秀、綠林掩映的自然環境,也會使原本低人口密度的社區變得擁擠不堪,甚至帶來一些治安問題。於是,在市政召開聽證會之前,就有熱心的鄰居準備了反對改建規劃的電郵樣本,又在微信群裡組織大家將電郵籤名發給市政的Clerk和Planner處,將反對意見登記備案。
我原本對這個argue沒有抱太大希望,畢竟十前就親見過國社老幹部為了保護小區地基正當維權最後被……的大場面。結果前兩天鄰居在群裡報喜:多位市議員都關注到居民來信,聆聽了居民反對在此建高層的聲音,於是決定讓建商重新設計開發規劃,使其能符合社區現有的建築標準。簡單說,也就是大家反對社區建高層condo的主張成功了!
我很驚訝也受到了教育:努力參與社會事務,積極表達自己的願望和主張,真的能夠維護自身權益,很多事argue argue沒錯的。
而且我也發現,時代在變,人在變,過去老人常抱怨華人就喜歡內鬥內訌,但實際上到了今天,大家越來越團結,越來越敢於發聲,這真的是很好很好的事情。
碎碎念了這麼多,其實只寫了移民生活的冰山一角,而且生活無時不在變化,人的體驗和理解也在不停變化,明天會是什麼樣,我也不知道。
但是!重點來了!
請關注呂糯米的視頻號「呂糯米Vlog」
我會勤快地用影像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給想移民或者對海外生活感興趣的朋友,提供一點真實質樸的素材,希望給你本來就幸福的生活,添點料~
我承諾
這次一定會很勤快更新的
多謝大家掃碼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