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大結局了,豆瓣評分已經從最開始的8.6,掉到了7.0,跌幅大得快要趕上A股了。
倒也不意外,編劇水阡墨的上一部劇,同樣是宋威龍主演、芒果臺播出的,《下一站是幸福》,也是同樣的高開低走。
所以我特別疑惑,這個編劇,她明明知道觀眾愛看什麼,也能寫出來觀眾愛看的東西,可是寫著寫著卻非要放飛自己偏離軌道,轉頭去寫觀眾不愛看的,圖啥呢?
《以家人之名》的前幾集,多少人高呼這是中國版的《請回答1988》,結果演著演著就變成「以家人之名」談戀愛,而且還是多角戀的那種……
不過,堅持看下來會發現,「偽兄妹骨科」「多角戀」之類的也只是小插曲,真正難纏的,還是劇裡的媽媽們。
別的劇裡都是講母親如何如何偉大,這部劇裡的媽媽一個比一個令人窒息。
一開始由李海潮、凌和平、凌霄、李尖尖、賀子秋組成的五口之家中,根本就不需要媽媽的存在,這兩年耽改劇盛行,編劇似乎也想蹭一蹭這個熱度,故意時不時地讓李爸女化當媽、讓凌爸吃個醋,演起中老年兄弟情來……
既然男男搭夥生活都能過得風生水起,女人自然就不需要了,所以媽媽們一個個面目可憎。
最「幸運」的是李尖尖,媽媽死得早,只有兩個疼她的爸爸和兩個疼她的哥哥,完全不需要來自女性親友的關懷。
剩下的,賀子秋的媽媽賀梅,算是中年女性角色中人設最好的一位了,兜兜轉轉原來都是有苦自己扛,但也是到大結局才洗白,最後跟李海潮結婚,讓子秋終於滿足了大家名字都在一個戶口本上的心願。
唐燦的媽媽,從小就什麼都不懂,只把童星唐燦當成賺錢工具,耽誤了她的演藝事業,讓她長大以後高不成低不就的做不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偏偏還死要面子,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又在親友面前亂吹噓……
齊明月的媽媽,從她還讀中學的時候就已經暴露出了令人窒息的一面了,開個家長會能當成自己的報告會,連女兒交什麼樣的朋友都要管,一門心思只想讓女兒好好學習,然後按照自己的心願報考政法大學,完全不管女兒的想法,導致從小看上去是個乖乖女的女兒在高考這個決定人生命運的時刻叛逆了一把,少塗了一張答題卡,沒有考上媽媽希望她考的學校,但……
人生是自己的,只能上不好的學校,影響的是她自己的前途,後面再後悔,也晚了。
不過,齊明月的媽媽後面堅持要給女兒買房這件事,我其實覺得還好,房價一直漲,先買的就是贏家,一家人還貸買房這種事實在太常見了,她是真的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女兒,完全不考慮自己啊,才會願意拿出所有的錢給女兒買房子。
誰料爸爸不願意,聽了她一輩子話的老公,老了以後也跟女兒一樣「逆反」了,跟她鬧離婚……
最最令人窒息的媽媽,當然非凌霄的媽媽陳婷莫屬。
要說的話,陳婷也真的是「命硬」,年輕時,死了女兒,再嫁以後又車禍死了老公,自己也殘廢了,但她硬是狗到最後,哪怕所有人都恨不得讓她早早下線。
她的性格極其偏執,就是那種,明明是自己的問題,卻總是歸咎到別人身上、朝別人撒氣的人。
所以整部劇講述的主題其實是,「家家有個難纏的媽」,只要搞定媽媽,就萬事順遂了,所以大結局來得猝不及防,連莊北與唐燦的「追妻火葬場」都沒怎麼演就突然完結了,因為,子秋跟媽媽和解了,唐燦跟媽媽和解了,齊明月跟媽媽和解了,就連凌霄都跟媽媽和解了。
最後一集,所有不可理喻的媽媽全員洗白,母子/母女們全員和解,這個故事就結束了。
但我覺得最諷刺的一點是,真的全都是媽媽們的錯嗎?
無論是唐燦還是齊明月的爸爸,看上去都比她們的媽媽「講理」,但為什麼會講理?
歸根結底,是因為爸爸們對孩子的關注,遠不如媽媽們,他們不會像媽媽們一樣希望自己可以替孩子們規劃好一切、過上好生活,爸爸們似乎總是覺得「孩子開心就好」,看似豁達,實際是一種「甩手掌柜」的態度,孩子開心當然最重要,但那並不意味著對孩子放手不管。
最諷刺的,是凌和平。
凌和平是個絕對的老好人,可他真的是個好丈夫好爸爸嗎?
當年小女兒慘死,直接原因當然是陳婷為了打麻將不管孩子造成的,然而,爸爸呢?
養孩子只是媽媽的責任嗎?
如果說,當時是爸爸負責上班賺錢,媽媽負責全職在家照顧孩子,分工明確卻還是出現了這樣的悲劇,那爸爸是否可以有一點反思,意識到這樣是不行的?
可凌和平並沒有,在陳婷離開後,他依然每天只忙工作,把兒子丟給毫無血緣關係的李海潮。
真的不怕女兒的悲劇再上演一次嗎?
而且,對於凌霄的心理壓力,凌和平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緩解,也就是在他成年之後、心態已經越來越有問題的時候,才帶他看了一次醫生。
說到底,凌霄的成長,凌和平基本只貢獻了精子和金錢,貢獻的感情,也並不比陳婷多多少。
但是凌霄,他就是能夠理解爸爸,一直跟爸爸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卻永遠不能理解媽媽。
大概,就連孩子,也被這世界的「思維定式」影響了吧,認為媽媽天生應該比爸爸多細心多關注自己,爸爸忙工作不顧家裡是正常的應該的,可媽媽,但凡做得差一點都十惡不赦。
然後,孩子的抗拒,讓媽媽越來越偏執,媽媽越偏執孩子又越牴觸……就走上了一個惡性循環。
這個意義上講,這部劇,也算是「寫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