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李屾淼
AI換臉,惡搞與狂歡背後還有什麼?圖/pixabay
能讓好萊塢巨星拍小黃片、讓楊冪變成黃蓉的AI換臉技術,正在變成一門大生意。
今年3月,B站上一個名叫「換臉哥」的用戶上傳了一條1994年版《射鵰英雄傳》的片段,將裡面黃蓉飾演者朱茵的臉換成了楊冪的臉。這段視頻很快被撤下,後來被網友揶揄為楊冪的「演技巔峰」。
這是AI換臉技術在中國公眾面前的首次大規模亮相。
此前,即使是靜態的人物照,再純熟的修圖高手也不敢打包票能把人臉換得不留痕跡。於是,這個能將視頻中的人臉換成他人的臉,從眼神、表情到臉形都嚴絲合縫的技術,立刻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不久,更多作品跟風而至,熱心網友利用該技術,將某平臺女主播的臉換成劉亦菲、楊冪、唐嫣、範冰冰等女星的臉。
效果這麼到位的話,讓這些女星的臉出現在小黃片裡也絕不是難事——實際上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多起。
在朱茵「變成」楊冪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裡,包括斯嘉麗·詹森和《神奇女俠》女主角蓋爾·加朵在內的多名女星曾「出演」多部色情電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則「出現」在一個視頻中痛罵現任總統川普。
很多人為之驚訝,原來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國外一些頭腦靈活的創業者已經在嘗試以AI換臉技術為基礎進行商用,不久的將來,AI換臉會變成一門生意。
一場全民換臉的惡搞狂歡
視頻換臉不是憑空冒出來的黑科技,近十年的電影特效技術,已經能夠做到這一點。
通過面部表情捕捉等技術,電影特效公司可以讓演員飾演動物或者怪物,讓他們返老還童或者從少變老,更有甚者——死而復生。
我們在大銀幕上能看到青春年少的萊婭公主、終結者T-800和會說話的猩猩,正是這項技術的成果。
但電影特效應用的這一套技術跟AI換臉存在本質區別。
目前而言,前者效果更好,不過工藝流程更複雜,成本極高,一個鏡頭下來就燒掉幾萬甚至幾十萬美元,根本不可能用來做一個惡搞視頻。
後者雖然效果不盡如人意,成本卻低得離譜,入門級的AI換臉軟體在網上被免費傳播,人人取之可用。
隨著機器學習算法的快速學習與進化,換臉的效果遲早會好到人類憑肉眼無法辨認的地步。視頻的臉都能換,照片就更不用說了。
圖/pixabay
AI換臉的大規模平民化應用始於2018年年初,美國貼吧網站Reddit上一個至今不知真實身份、名為「Deepfakes」(不妨翻譯為「深度造假」)的用戶上傳了一個AI換臉的程序,很快被網友玩得一發不可收拾。
數以萬計的名人色情電影迅速充斥Reddit,隨後全球頭號成人視頻網站Pornhub的各種推送頁面也被佔領,最後連大眾社交網絡Twitter也淪陷了……
對AI換臉在法律、道德、網絡安全等方面造成威脅的擔憂和批評,開始取代全民換臉的惡搞狂歡。
面臨法律和公關等多重壓力,Reddit、Pornhub等網站先後撤下所有AI換臉視頻,並宣布此後禁止類似視頻上傳。
欲望的生意:
把自己變成色情片主角
色情產業是最早也是最積極擁抱AI換臉的產業之一,最順水推舟的應用是給色情電影中的角色換臉。
既然可以把名人的臉換上去,自然也可以把任何人包括自己的臉換上去。
美國成人片廠商Naughty America在2018年便推出了這項服務。用戶提供個人的圖像資料和需求,就可以開始定製一套你當男一號(或者女一號)的色情電影了。類型從普通電影到VR電影,任君選擇。
你可以和你最喜歡的人——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名人一起出現在一個場景中,還能把片中的人物設置於海灘、冰天雪地、天上人間等現實裡不可能擁有的環境中。
圖/pixabay
這樣的服務當然會引起極大爭議。
Naughty America執行長安德裡亞斯·赫羅諾普洛斯(Andreas Hronopoulos)表示,AI換臉技術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應當物盡其用——只要這種剪輯視頻僅用於滿足個人需求、不會傷害別人即可。
「在我們看來,個性化定製是整個娛樂產業的未來。」
Naughty America官網如此介紹其AI換臉個人定製服務:「我們一直致力於幫助人們實現他們的幻想,也將繼續憑藉最前沿的技術為用戶在發掘個人幻想的過程中提供更深度、更個人化的性體驗。」
AI換臉的應用絕不僅限於為自己拍個小黃片,影視劇、遊戲等所有與圖像有關的產業都會因此迎來深刻變革,定製化將成為重頭戲。
此外,AI換臉的底層算法同樣能應用於圖像以外的領域,可以預見,人臉、身材、聲音、動作乃至說話方式和內容的模擬工具,將會在短期內陸續出現。
圖/《黑鏡》
在《黑鏡》第二季第一集中,女主角通過將相關數據輸入模擬軟體,得以重現亡夫的聲音和說話方式,通過和「他」通話談心排遣孤寂。
最後,她甚至將數據輸入一個按丈夫模樣定製的仿生人中,把丈夫「製造」出來與自己生活。這或許是目前人們對於AI換臉相關技術最極致的想像之一。
恐慌的生意:
如何確保那是一張真臉
AI換臉風險很大。
名人變成色情電影主角的壞影響在其次,當我們親眼所見的視頻真偽難辨,這意味著將來無論公共空間還是私人空間,侵犯隱私和誤導他人的難度將大幅降低,騙子的花樣也變多,人們應對這些威脅的成本會大大增加。
比如今天你的好朋友急需用錢叫你轉帳,你或許可以馬上開個視頻通話跟他確認是否屬實,而有了AI換臉,你怎麼知道視頻裡的那張臉就一定是你的好朋友?
可以預見,用不了多久,人們便會開始對自己看到的視頻產生疑心。當有人看見自己妻子或丈夫的出軌視頻時,相信他(她)會很願意花點錢——哪怕貴點,去驗證一下這個視頻是不是被AI換過臉的。
恐慌的生意總比欲望的生意更賺錢,這顯然將成為技術領域的又一個風口。
最熟悉的臉,也會難辨真假。圖/pixabay
識別AI換臉技術的常見模式有兩種。
第一種比較直接:通過像素、元數據的變動以及光線折射是否合乎物理學等標準,判斷圖像是否曾被修改。隨著換臉技術的升級,這種方法會越來越費勁。
第二種比較徹底:所有圖像在最初拍攝的時候就打上標籤,將圖像以及拍攝時所在地的坐標、時區、海拔高度、附近的Wi-Fi列表標籤等所有信息都上傳到資料庫,在後續傳播過程中,可隨時通過比對原始數據來確認圖像的可信度。
分別位於英國和美國的兩家初創企業——Serelay和Truepic,正致力於實現第二種模式的大規模民用。它們計劃通過推出圖像拍攝的軟體應用或將技術嵌入第三方平臺,讓所有新拍攝的圖像都打上自家的標籤。
試想,一旦事成,類似的圖像辨識技術或許將成為未來圖像產業的標配,這個市場有多大,不言而喻。
2015年克雷格·斯塔克(Craig Stack)離開高盛創辦Truepic時,AI換臉尚未進入大眾視野。相親網站和約會軟體上充斥著修圖過度的美女俊男照,這讓斯塔克覺得識別照片真偽會是一個不錯的商機。
人類總熱衷於用技術製造面具,再用技術揭掉面具。圖/pexels
後來的發展遠超出了識破P圖美女的範圍。
2017年敘利亞發生疑似化學武器襲擊,美國等國和俄羅斯、敘利亞在聯合國就襲擊現場傳出來的視頻吵成一團——這視頻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
很快就有政府機構、NGO購買Truepic的軟體,以便為之後要攝製的圖像做技術公證。
2018年年初,AI換臉製作的名人惡搞或色情視頻被四處散布,人們開始意識到AI換臉技術的威力與威脅。Reddit等網站在被折騰得不勝其煩後,找來Truepic為自己提供圖像識別方面的技術支持。
文物保護組織、保險業等大量需要歸檔記錄的行業陸續成為Truepic的客戶。
2018年6月,Truepic完成800萬美元的A輪融資。隨後晶片巨頭高通也跟Truepic接觸,並宣布開始合作——未來配置驍龍晶片的手機,可能直接附帶Truepic的圖像標籤和識別功能,從源頭確保圖像的可信度。
換臉與識破假臉,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相較於防惡搞侵權或防詐騙,更迫切的是如何避免AI換臉技術威脅國家社會的安全穩定。
如果哪天假川普在視頻裡說俄羅斯剛剛朝美國扔了核武器,便足以製造毀滅性恐慌。
AI換臉出現在Reddit上的兩年前,美國國防部下轄的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便開始進行識別AI換臉視頻的研究。
據外媒報導,在砸下6800萬美元後,DARPA在2018年宣布成功開發出一套識別系統。但有專家認為,換臉與識別,這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較量不會停止。
國家機器必須保證盾能一直擋得住矛,這不是做不到,只是會很花錢,未來的投入將會是個無底洞。
圖/pixabay
這種國家級別的AI換臉識別項目如此昂貴,恐怕短期內只能滿足國家安全管理等領域的需求,廉價的商用、民用版本估計還遙遙無期。
AI換臉技術的應用越廣泛,意味著它帶來的隱患越棘手。技術的發展甚至讓群眾面臨著睜眼瞎的危機——當眼見不再為實,整個社會的思維方式、價值認知和道德觀念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撼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周刊》微信公眾號(ID:new-weekly)。《新周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誌到新媒體,《新周刊》繼續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關注新周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毒舌科技 l ID:dushekeji
長 按 二 維 碼 , 一 鍵 關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