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實習記者|劉照暉
2014年底,支付寶與國內城市一卡通充付平臺都都寶達成戰略合作。用戶通過都都寶推出的「公交卡充值」App,無需藉助任何外設,僅需開啟手機NFC功能,即可通過支付寶對城市一卡通進行充值。
中國現在一卡通充值點加起來只有幾萬個,在許多小城市,公交卡充值點稀少,造成了諸多不便。分析人士表示,解決了充值難這一痛點,城市一卡通可能擺脫功能單一的固有印象,轉向開闢小額支付的藍海。
目前,國內的一卡通功能相對單一,大多數城市僅能實現公交和地鐵等基本功能。藉助於NFC近場支付技術,一卡通能夠承載更多的小額支付業務,如便利商超、籤約商店等。
實際上,類似的應用場景在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已經相當成熟。以發行於大臺北地區的悠遊卡為例,目前發卡量達到5000萬張,平均日交易量達600萬筆。臺灣地區的捷運、公車、高鐵、航空、醫院、旅遊景點、圖書館等都可以實現悠遊卡支付,其特約商家則不僅包括711、全家等便利店,更有誠品、屈臣氏等快消品商店,和新光三越、太平洋SOGO等大型綜合購物場所。與之開展業務類似的卡還有香港的八達通和澳門發行的澳門通。
中國城鎮化建設速度加快,政府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了城市公共和軌道交通建設上,也更有意識地建立城市交通智能體系,多個大型城市開始各自在城市一卡通上發力,建立起如成都的天府通、重慶的重慶通、深圳的深圳通等獨立體系。這些基於本土的通卡也開始整合城市交通資源,開展籤約商家業務。但目前的一大問題是,還沒有一個覆蓋全國的一卡通充付平臺來打通各個城市的系統,實現跨城市一卡通。
搭建一卡通充付統一平臺首先面對的就是兩大問題:一是省市政策壁壘;二是技術標準統一。城市一卡通項目隸屬各省市住建部統一管理,通過建立相關通卡公司運營,每一個城市的互聯合作都需要同當地政府打交道,建立統一平臺不容易。技術上由於公交領域普遍採用免密脫機交易,消費信息需要當天運營結束後結算,不能實現實時交易;並且各省市在寫入數據時採用密匙不同,產生技術統一壁壘。
2008年成立的都都寶是目前國內市佔率第一的公交卡充付平臺,在過去幾年裡成功接入了包括深圳、重慶、青島、廈門在內的約30個國內城市,北京、廣州、天津、武漢、西安等城市正在洽談中,累計服務卡量達到1.2億張。「在已有的約4億張公交一卡通裡,絕大多數聚集在60個主要城市裡。」都都寶總裁孫偉說。
目前三大運營商、手機廠商、網際網路企業和金融機構的NFC布局正在加速,各方都瞄準公交卡NFC支付這一剛需領域。想要發展社區電商的平安和順豐也開始選擇與一卡通平臺合作,「支付寶、順豐嘿客等合作方雖然財力、人力巨大,但不可能到每個城市去打通系統平臺,通過都都寶把不同城市的一卡通平臺接入到統一的入口,以此來進行合作,是一種更加容易實現的方式。」孫偉強調。
另一層面,TSM(可信服務管理)平臺的競爭異常激烈。不管是已經養成用戶習慣的微信支付、支付寶錢包、百度錢包,還是逐步完善的apple pay,甚至還有銀聯正在發力的android pay業務,非現金支付領域的戰役才剛剛打響。悠遊卡公司副總經理李志仁認為,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關鍵是找到一卡通自身的優勢:「通卡業務的小額支付,即發卡,收單,還有加值三個環節。發卡就要籤機構,幫助機構收單,轉而幫助自己加值。這三個既是互容關係,又是互惠關係。未來最重要的是加深對於民眾的服務,從內心提供黏性。」
關注微信公眾號:boyabookstore,購買本期紙刊,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