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悅
終於,我還是去觀看了《我在時間盡頭等你》。
太多的差評,堅定了去觀看的決定,原因在於我不太相信他人的說辭,更相信自己的判斷。
1000個讀者有1000個哈姆雷特,一部好的影片也未必會滿堂叫彩,就像馬可·奧勒留說的:「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事實與真相,有時就是需要自己去尋找的。
幸好,親自去看了,這部差評的影片,讓我在淚中感受到了愛情原本該有的模樣。
泰戈爾說:「愛情不是看到了才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才能看到」,或許,這就是產生太多差評的部分原因,在物質的社會,愛情逐漸了淪為一些人心中的笑話,正如厭惡甜食的人,絕不會感受到甜品所帶來的愉悅感與滿足,牴觸愛情的人,又怎能發現美好?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劇照
至於一些人質疑劇中情節的漏洞、邏輯、設定等等,個人倒是覺得對於一部情感影片而言,這些細節無傷大雅,畢竟這就不是紀錄片,也不是邏輯推理片,以對愛的詮釋為主旨的影片,其中的劇情發展與設定能最好的為這個中心服務即可,基於這個角度來看,在他人眼中的一些問題,恰恰又是這部影片的亮點——看似俗套的劇情,經過細膩的處理與創新後,能讓我們更加直觀的感受愛情的模樣,深思愛的真諦。
所以,與其抉瑕掩瑜尋找影片的缺憾,不如將目光聚焦在劇情所描述的愛情之中,若非要糾結於影片的合理性與邏輯性,那麼哈利波特與漫威系列豈不成了笑話,豆瓣「Top 250」中影片《美麗心靈》主旨「愛能讓一切不可能成為可能」豈不更加荒謬,《百年孤獨》的馬孔多豈不更是無稽之談……
在情感領域創作者的眼中,一部情感影片的好與壞、是否值得觀看,取決於這部影片的唯美度、共情點,對愛的詮釋能力以及能夠獲取到的關於愛情的感受與啟示,而基於這些,個人認為影片《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是值得一看的。
話不多說,一切自有公論。接下來,與讀者分享一下個人的觀影收穫。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劇照
在這部影片中,男女主角為林格與邱倩,二人自小相識,又在高中重逢,林格為了改變邱倩18歲意外身亡的悲劇,三次犧牲自己以改變邱倩的命運,林格的每一次犧牲都要以生命力大幅度消退(衰老),以及清除世界關於他的信息為代價,就這樣每一次改變,林格都會以一個陌生人的身份出現在邱倩的眼前,直到最後邱倩意外發現林格記錄一切真相的日記本,才逐漸的將事實還原。
這篇文章想要分享的,就是林格三次犧牲自己為邱倩改命所引發的深思。
林格與邱倩自小相識,青稚的歲月,邱倩在林格心中留下了特殊的印象。再次相遇,已是高三即將畢業時,以舞蹈特長來到學校的邱倩,最大的願望就是參加即將召開的舞蹈比賽,獲取第一名得到出國留學的獎學金。
再次見到邱倩,林格內心的喜悅不言而喻,而邱倩卻故意假裝將其遺忘,急切想要「喚醒」她記憶的林格回家找出了一直珍藏的童年信物——一同撿到的手錶(作為成年相識的信物以及改變時間與命運的重要道具)。
後來林格發現這原來只是邱倩故意開的玩笑,可誰知這種玩笑在二人的餘生中竟成為現實多次上演,當邱倩接過林格珍藏的那塊手錶,內心被隱隱觸動,他始終記得童年的約定還有她。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劇照
二人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得知邱倩的願望,林格約定陪同她一起去比賽;得知邱倩因跳舞不能喝飲料,卻又討厭無味的白水,林格精心為她準備話梅水。
在林格生日的當天,邱倩將那塊表裝上錶帶作為禮物送給林格,那一晚在分別之前,林格因為緊張將表白的話說成:
「你能回來,我很高興。」
那一晚林格還是鼓起了勇氣追回去向邱倩表白,那一晚當林格再一次看到邱倩的背景時,卻面臨著天人之隔的悲劇,當醫院告知林格,遭遇車禍的邱倩搶救失敗時,他心中唯一的聲音只是:
「無論付出什麼代價,我都希望邱倩能夠活下來。」
林格悲痛的眼淚混合著心中的期盼滴落在邱倩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上,奇蹟隨之發生。
再一次醒過來,邱倩的命運被修改,這世界上再無林格的信息,瞬間被抽空十多年生命力的林格,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現在邱倩的面前。
慢慢了解這一切改變的林格,並沒有因為付出的代價而後悔,就如同後來他說的那句話:
「就算當初知道結果,我還是會做一樣的選擇。」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劇情比較老套,甚至有些狗血,可是在這其中蘊含的就是愛情該有的模樣——只要愛的人安好,為此可以不顧一切代價。
愛是什麼?這是看到林格的第一次犧牲時,率先引起深思的問題。
愛是一種需求,還是一種滿足?是基於自身的,還是基於所愛之人的?
或許,這才是回答「愛是什麼」這一問題的關鍵。
我覺得,愛應該是有需求或滿足成分的,因此才產生了愛這一心理活動的動機,缺少了這種動機,愛無所求,就很容易失去相應的動力,所有為愛做出的努力基本都源於這種動力,可這依舊不能回答上面的問題,更還需要看這個動機是基於自身的,還是基於所愛之人的。
如果愛是基於自身的,那麼所謂的愛就是為了獲取自身的某種需求或滿足,這種愛的重心在於自身,在於獲取。
如果愛是基於所愛之人的,那麼愛的重點就應該在於對方的身上,對方獲取到某種需求或滿足才是愛的意義與價值,這種愛則重在奉獻。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劇照
結合影片中林格為愛做出的犧牲,顯然對「愛是什麼」的回答絕不會是前者,基於自身的愛不會不考慮自身的利弊得失,畢竟重在獲取,因此,這部影片通過林格想要詮釋的愛是後者。
不要認為這樣的愛不存在,能夠為愛飛蛾撲火、奮不顧身的,就是源於這樣的愛,也只有這樣的愛,才會顯得神聖與可貴,父母的愛就是這種愛最好的一種體現。
之所以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不相信愛,讓愛失去了光環,或許就在於一些人的價值觀逐漸趨向於「利己主義」,而這則完全有悖愛的特質,這些人不會相信這樣的愛,也很難遇見,更不會感受到其中的美好。
可能,這也是一些人覺得這部情感影片可笑的原因所在。
不能說哪種愛情觀念更正確,畢竟存在既有道理,只是世人若皆有後者那般的愛情觀,也許這個世界會更加溫暖。
相愛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
或許一些人會覺得,與一個人相愛是偶然的產物,因為若是換了另一個時間、場景,很可能原本相愛的人就不會走到一起。
幸好,真正的愛情並不完全是偶然的產物,雖然邱倩失去了關於林格的記憶,但是林格對邱倩熾熱的愛,還是讓他再一次走進了她的內心。
再次相見,林格成為了邱倩的陌生人,但在愛的驅使下,林格開始一次次有意的接近邱倩,他實現了曾經說好陪她去參加舞蹈比賽的約定,在邱倩比賽失利準備放棄出國留學的夢想時,林格謊稱聯繫了另一個基金會的獎學金,幫助邱倩完成理想。
然而,林格的積蓄並不足以支撐邱倩完成學業,為了打消邱倩的顧慮,也為了可以在身邊陪伴,他稱自己找到了工作,清晨西裝革履的外出,實際全天做著多份兼職零工,回去之前,再恢復出門前的裝扮。
期間,林格受過傷、挨過打,可所有的委屈和辛苦在看見邱倩的那一刻都會消失殆盡。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劇照
真正能打動人的愛,絕不是花言巧語的修飾,而是基於愛的實際行動,行動是愛最好的證明。
後來,得知真相的邱倩與林格一同熬過了在國外最艱難的時期,邱倩回國後入職了歌舞團,二人也計劃等穩定下來就結婚。
就在此時,多年前的選擇又一次來臨,邱倩在第一次演出的彩排中,發生了意外。
這一次,林格做出選擇要比上一次困難,他不知道這一次逆轉時間二人是否還有相愛的可能,他更不知道,這一次所要付出的會不會是整個餘生,但林格並沒有絲毫猶豫,又一次改變了邱倩的命運。
再相遇,邱倩安好的完成了彩排,但前來接邱倩的已是另一個人,看到這一幕,原本拿著二人合照想要前去相認的林格,卻止住了腳步,考慮到自己的年齡已經不適合站在邱倩的身邊,而且邱倩似乎過的很幸福,林格決定這一次不再打擾。
如果我們換成林格,會如何選擇?這是看到林格第二次犧牲後做出的選擇時,引起的深思。
或許,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可能很多人不會做出林格那樣的選擇,這無可厚非,但這是深愛一個人該有或唯一的態度嗎,我想影片通過林格的選擇,想要闡述的是在一些情況下,深愛一個人還可以做出的其他選擇,或者可以說是更佳的選擇。
固然,基於曾經的相愛,林格拿出相應的證據,無論基於感動,還是基於感情,二人再次相愛的機率很大,只是這樣做真的對嗎,又真的能帶給邱倩幸福嗎?
我想,當時林格在一瞬間考慮了很多,那個站在邱倩身邊的男子,可以為邱倩提供更好的生活,基於兩次所消耗的生命,那個男子會陪伴邱倩更長的時間,林格無法確保能夠帶給邱倩更好的幸福,那麼又何必去破壞邱倩現有的幸福。
所以,看似這個選擇對林格並不公平,但對於深愛著邱倩的林格來說,因為深愛,所以甘願如此選擇。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劇照
真正的愛,就像上一段說的,是甘願犧牲一切,換對方安好,愛不是佔有,深切的愛是盡全力讓那個人擁有幸福,即便幸福不是自己給的,只要對方能夠幸福,就是自己最大的滿足與安慰。
有的時候,距離近並不是愛的體現,相反,有時遠離可能才是愛最好的表達,也因此才會有深切的愛,是深情而不糾纏的說法。
愛情是兩個人的,但是愛卻可以是一個人的事情。
一個人心中思念著、牽掛著、回憶著、守護著另一個人,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
愛,雖然是一個人的,但心中有愛,未必就會孤單。
林格第二次改變邱倩的命運後,來到了那個記載他們全部幸福時光的地方——邱倩異國求學之地,獨自完成當初許下的約定。
曾經,林格陪伴邱倩在國外念書時,後來得知真相的邱倩與林格一同搭建了煎餅攤,清晨林格送邱倩上學,然後在對面賣早餐煎餅,因為生意紅火,在對面披薩店老闆的示意下,林格被其員工毆打,那時林格為了安慰邱倩約定,等以後好起來,你去跳舞,我兌下那家披薩店,你每次獲獎,我在披薩店為你慶功。
或許,林格此來完成約定還有另一個目的,兌現與邱倩相關的約定,也相當於在愛的路上,這是離愛最近的地方。
獨自在國外,林格每天重複著相同的生活,逐漸的愈加衰老,慢慢的自己也開始質疑曾經所發生一切的真實性,為了不忘記與邱倩發生過點滴,為了通過回憶的過程慰藉思念之苦,林格想要將過去的一切記錄下來。
將當林格的日記本即將被二人的故事填滿時,命運再一次安排二人相遇,那一晚邱倩無意間得到了林格的日記本,明白了為何在不經意的對視間會有強烈的熟悉感,得知了發生在二人身上所有的故事。
緣分再次將他們推到一起,可就在訂婚之後,準備婚禮相關的事物時,命運再一次將二人撥開,邱倩在試婚紗的路上遇害,林格用餘生不多的時間,再次為邱倩改命。
由此,二人的故事就回到了影片開始的那一幕,邱倩為婚姻告別舞臺,在歌舞團進行了最後一次演出,當天外面下著大雨,一個在邱倩口中叫「老林」的大爺,顫顫巍巍的遞給了邱倩一把雨傘,並莫名的叮囑她,要照顧好自己,在轉身離開後暈倒,邱倩將其送到醫院,再次發現了那本日記……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劇照
這段故事到此結束?
不,或許又是另一個開始。
當看到這裡,聯想這部影片的片名,讓我不得不深思愛與時間、生命,或是愛與永恆的問題。
印象中,在《愛在黎明破曉前》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的家人和朋友,都不知道你去世了,那你並沒有真正死去,別人仍會對你有愛有恨。」
生命是有限的,而時間是無限的,有限的生命必然不會超越無限的時間,但是當脫離生命的限制,將情感、精神作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時,或許其中的一些東西就很可能會達到永恆。生命雖消失,可留在他人記憶中的痕跡,並不會隨之抹去,這可能就是愛與永恆的關係吧。
縱觀整部影片,其實林格的三次犧牲,我們可以將其看成:
第一次針對的是林格心中的情,年輕之時,或是愛情萌芽之時,為愛奮不顧身,為愛飛蛾撲火本就是一種常態,這種情尚未完全觸及到愛的層次,但是這時的情,熱烈、勇敢、熾熱、光芒萬丈。
第二次針對的是林格所愛的人,相愛之後,愛由熱情、衝動變得深沉、濃鬱、理性,但在其中類似於奮不顧身與犧牲等特質並沒有消失,只是不再會流於表面與形式,而是內斂於心。
第三次蘊含的是生命與愛的思考,當愛情經過時間的洗禮,愛情早已變得與生命同樣厚重,回顧一生,得到的很多,留下的很少,愛情成為了生命最後的意義,不負此生,就是要不負愛情。
一生很短,但過程卻是漫長的,有人視愛如草芥,有人視夢想為狗屎,可對於生命而言,最寶貴的莫過於一生的堅持,這個過程無時無刻都在實現著生命與時間最大的價值。
卿心君悅,頭條原創作者,TA說書評人、影評人。用文字溫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