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音樂人的相關權益是需要落到實處的,光喊口號是虛偽甚至卑鄙的。」
11月29日,某微博認證為「NOVA娛樂主理人,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的網友發文稱:江湖傳聞,蝦米音樂明年1月份關閉。11月30日,蝦米音樂相關人士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不予置評」。
曾幾何時,蝦米音樂每月人均使用時長達300分鐘以上,位居行業第一,超過網易雲音樂、QQ音樂、全民K歌和唱吧,如今,蝦米音樂卻面臨消失在大眾面前,令人唏噓。
蝦米音樂成立於2006年,彼時名叫EMUMO,取的是EARN MUSIC&MONEY的意思,後更名為蝦米音樂。2013年,蝦米音樂被阿里巴巴集團收購。阿里收購之後對於蝦米的扶持,力度一度大到驚人,也由此有了2018年的極好數據。
2018年以前,在線音樂其實是播放器大戰,主要靠歌曲的數量、廣度、深度而吸引用戶。在版權大戰期間,阿里音樂又將戰略重點轉向孵化阿里星球等音樂社交產品,蝦米的運營和維護相對被忽視,這讓蝦米錯過了錯過了布局版權的最佳時機。所以在當時,很多在線音樂平臺都不得不退出歷史的舞臺,而依託阿里大文娛而有一些版權的蝦米音樂雖然留了下來,卻也再無更多的作為。
隨著近兩年國內對於版權的愈加重視,版權運營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連騰訊、網易這種DAU過億的APP也不能免俗,更何況DAU僅2000~3000萬的蝦米了。
所以,因為版權問題導致蝦米音樂逐漸被邊緣化。而和蝦米相比,同樣由阿里投資的網易雲音樂卻越來越「風生水起」。
版權作為音樂行業競爭的核心力量,一旦失勢便會動搖根本。但讓蝦米失敗的原因,並非只有版權因素,掌舵人的失誤、被拋棄等都促成了它的衰落。
蝦米作為阿里在大文娛嘗試失敗的一個小小犧牲品,對於阿里來說,無論是之前倒下的天天動聽,還是如今將要重蹈覆轍的蝦米音樂,都算不上什麼。所以當它失去商業價值時,阿里毫無疑問地選擇了拋棄。2019年9月,阿里以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網易雲音樂10%的股份,甚至,在今年88會員節前夕,網易雲音樂更是與阿里88VIP宣布達成戰略合作,網易雲音樂黑膠VIP年卡權益正式加入88VIP年度生態權益包,用戶在蝦米和網易雲音樂中只能選擇其一使用。
試想一下,當初阿里如果不給予蝦米及其初創團隊自由空間,讓其按照最初的理想前進,積極儲備版權經營,成為「黑馬」的或許將是蝦米而不是網易雲,可惜沒有如果。從歌曲、音樂人、再到影視綜藝,音樂平臺的版權戰爭已經愈演愈烈,蝦米音樂的退場似乎成為必然。雖然再見很難說出口,但如果真的要離開這裡,你們會轉戰哪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