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在最近的簡中社交網絡上,各大網友都在自發地宣傳著一部年度巨製大片:
不是《唐人街探案3》
也不是《你好,李煥英》
而是一部重映不斷,卻依舊霸佔每年春節檔票房+討論度雙榜首的災難片——《上班》!
是啊,雖然對於大多數同學\打工人來說,春節好像還在昨天,但距離我們正式地、決絕地、期待著地向2020年說「See you never」已經過去了快兩個周了。
此刻的你,或許還在回味著一年內難得的家族團圓晚餐,或許還想回到大年三十在麻將桌上、趁著胡牌的間隙、刷著滿屏的「我怕三十晚的祝福太多」的朋友圈消息,又或許是無奈地惋惜在大洋彼岸徹夜未眠,一邊守著春晚的倒計時一邊準備上Zoom早課的自己……
春節 (Chinese New Year \ Spring Festival) 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節日,除了中國和亞洲國家,在各大有著「文化熔爐」之稱的國際大都市的混泥土叢林裡,煙火、福字、舞獅等中國傳統元素亦是隨處可見。然而,今年的春節對於遠在他鄉的遊子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相比起往年在幾個周前就開始預告「春節最值得參與的10大項目」的媒體標題,今年的外媒對中國新年的報導顯然增加了幾分更當下的視角,不如一起來看一看?
「2021年春節:牛年與福氣,以及為什麼不要在春節吃藥、洗衣服、打罵小孩」
電訊報的這篇新年「科普文」算是一個中國文化的大雜燴,包含了十二生肖的含義和歷史(甚至本命年的說法也有科普)、「新年快樂」等祝福語的普通話和粵語發音教學、最容易入手的中國菜餚的做法等。其中對於一些新年迷信的解釋更是讓人忍俊不禁,其中許多禁忌連Pro君這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沒聽過。不過對於一些老外來說,這種越神秘、越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傳統,越是有趣,我們也就當圖個樂子罷了。電訊報列出來的一些禁忌包含:
吃藥:在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服藥,意味著一個人一整年都會病懨懨的;
喝粥:只有窮人才會吃稀飯作為早餐,而很顯然,沒人希望自己新年的開始是「貧窮的」;
外出:女人們不能在春節當天外出,否則她將在接下來的一年都慘遭厄運;甚至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探望,因為這會給她的父母帶來黴運、經濟困難(這一條也太厭女了吧……當代中國人真的沒有如此迷信);
掃地:如果在這一天打掃,那麼這家人的財富也將被掃走(這條通常是指不能再春節當天掃走門前的紅色爆竹碎屑,但隨著城鎮對煙花爆竹的禁止,這條禁忌也越來越少人提談了吧)……
另外,電訊報這篇文章有著非常強的「偷懶」嫌疑,而且Pro君有實錘!畢竟他們去年的文章便是「2020年春節:鼠年與福氣,以及為什麼不要在春節吃藥、洗衣服、打罵小孩」。
牛年出生的人會三思而後行,並全心投入工作。他們的道德感很強,能夠分辨是非對錯,但是像狗年出生的人一樣,他們有時候很難溝通。
不得不說,「自由」真是流淌在美國人的血液裡。即使疫情都到了這樣的緊要關頭,TimeOut雜誌紐約版還是為網友列出了春節期間最值得外出參與的幾大活動。
說來也是,TimeOut 本身就是一本娛樂與生活方式雜誌,打著「有選擇的生活」這個口號,據說有近一千萬人依賴 TimeOut 雜誌去探尋城中熱點、美食、景點、生活資訊。不過人家編輯也說了,唐人街的煙火儀式和春節大遊行現已推遲到了2021年下半年,所以以下的內容都可以被做是「代餐」,並且不是每個活動都是線下活動,當然也鼓勵大家在家中參與虛擬慶祝儀式。
其中Pro君最支持的便是名為 「Lunar New Year Crawl」 的新年接力活動,目的是藉此機會支持在2020年困難重重(疫情、種族歧視)的亞裔商戶—— Send Chinatown Love (因疫情而創立的一個針對唐人街商戶的公益組織)正在舉辦一個線上接力活動,來幫助、支持亞洲人\中國人擁有的企業——在2月,用戶可以上傳唐人街外賣收據、捐贈記錄等憑證獲取網站的「農曆新年通行證」,並憑此參與抽獎活動。
其他值得參與的活動: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通過虛擬表演、互動活動和知名藝術家主持的工坊來慶祝牛年,展品中包括過去三千年之間各國的藝術家創作的關於牛的藝術作品。
Brookfield Place將在新年期間展出一系列中國冰雕,且如果你在任何Brookfield Place商店或餐廳消費滿兩百美金,便有機會在2月12日至19日之間抽獎獲得農曆新年幸運紅包(價值18、88、888美元的代金券)。
Sydney Morning Herald (雪梨先驅晨報)
「重要機遇」:總理敦促國會議員與澳洲華人人慶祝農曆新年
澳大利亞的雪梨先驅晨報似乎將中國新年當成了一個政治博弈戰的「棋子」,圍繞著是否應該慶祝中國新年的討論甚至多過了一些更平和的科普、生活方式的文章。除了上面提到的「總理為了防止與北京的關係惡化、種族主義的滋生而鼓勵過年」的觀點,自然也有類似「某地市長認為中國新年不是澳洲傳統」的反調。不過的確,在中澳關係如此緊張的背景下,文化自然也是與政治無法脫離的。文章的觀點大致為積極的:
「儘管政府之間可能存在政治問題,但慶祝農曆新年將會是一個重要的參與機會,以加強與各社區建立積極的關係。」
「而且還加強了澳大利亞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承認在澳華人在過去一年中做出的傑出貢獻。他們不僅在抗疫行動中首當其衝,還面臨著令人震驚的種族主義。」
……
《時尚Cosmo》的英國版實屬有些接地氣,同樣也與時俱進。明知 Zoom University 快\已經開學了,為什麼不給自己的聊天背景來點中國新年元素呢?不過作者選的背景實在有些辣眼睛(就不放圖了),Pro君一瞬間以為自己來到了中老年表情包交流群。所以啊,對於不了解的異國文化,真的要慎重!
不過,下面這篇關於牛年美甲的文章倒是將回歸到了 Cosmo 的時尚老本行,許多款式都融合了中國傳統的紅+黃,但又保持了時髦的態度:
今天Pro君為大家摘選了幾個不同類型、國家的媒體對今年中國新年的態度。雖然春節已過,但在我們的傳統中,直到元宵節都還是新年,所以也祝福大家能夠過上一個輕鬆愉悅的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