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除了政治經濟文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要素就是軍事實力,而軍事實力那肯定來源於軍隊與武器。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武器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所以國家為了國力的增強都要發展武器。
世界上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應該是俄羅斯,美國的高科技武器研發也是世界最先進的,有個統計每一個美國總統,基本上都要間接的或直接的發起一場戰爭,為什麼呢?發戰爭財,賣武器。
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拿諾貝爾和平獎,在他離任之前還空襲了利比亞。中東的動亂,美國也從中獲利不少。
那有一種中立的國家,是不是就不需要發展武器?世界上有幾個中立國,比如說瑞士,它的手錶世界著名,但是它屬於中立國,不參與爭鬥。
事實上中立國,也不一定不發展武器,比如說世界上有一個中立國,向來保持中立,但是這個國家的高科技武器技術是世界領先的。這個國家就是瑞典。
瑞典是歐洲的著名中立國,但瑞典為什麼要中立呢?熟悉這段歷史的知道,瑞典是被周邊國家打的害怕了。
有一段的時期,瑞典國力很強,像德國、俄國都曾經與之爭鬥過,因此也是站在歐洲舞臺的中心,曾經甚至有成為歐洲首位強國的勢頭,但是瑞典被俄國幹趴下了。
這次爭鬥的戰爭史稱大北方戰爭。
大約在公元1700年前,瑞典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今天的芬蘭、挪威、丹麥當時都屬於瑞典的領土範圍,以至於歐洲其他各國對實力強大的瑞典感到恐懼,於是波蘭、丹麥、俄國三國進行磋商,組成了反瑞典的軍事聯盟。
瑞典絲毫不懼地與之開戰了。
但是一打問題出現了,歐洲國家的缺陷在於土地狹小,所以儘管瑞典的軍隊強大,但徵服的土地很難佔領,更不說得到支援,後方資源一旦出現跟不上,就要腹背受敵。所以在鏖戰之下,瑞典最終敗給了俄國。本來屬於瑞典的,波羅的海控制權被俄國奪走,瑞典自此難以翻身,東歐霸主自此就是俄國了。
從此之後的瑞典就不再囂張了,跟許多國家籤署中立條約,從19世紀初就退出了歐洲大陸的爭霸之戰,很多之前佔領的土地,也作為附屬條件,拱手讓給俄國和普魯士。也正是因為這種策略,之後的二戰瑞典也沒有陷入。
但是僅僅是因為瑞典中立嗎?希特勒怎麼可能放下嘴裡的肥肉。
但是德國還是放棄了。
二戰時期的瑞典有十多萬裝備極其精良的部隊,而且瑞典的本土是地形複雜,如果陷入苦戰,德國就很難再去找蘇聯的麻煩。畢竟是中立國,留著也無所謂。
而如今的瑞典也依舊是軍事強國,軍事戰備很先進。
特別是跟軍事相關的產業,瑞典往往會優先發展,以至於這個國家的冶金、材料、機械、電子、通信等高科技領域都是世界一流。甚至說某些領域不輸美國。
比如說當年美國造俄亥俄級潛艇時,發現國內的工廠設施造不出航母船殼,後面發現,當時只有瑞士的世界最大卷板機可以,就連美國也要求著幫忙。
瑞典的獅鷲戰鬥機,據說可以對抗俄美的Su-27跟F-16。
很先進的預警機。
維斯比級隱形護衛艦,是一個全隱形規範由碳纖維製造的戰艦。
哥特蘭級潛艇,斯特林發動機絕氣推進(AIP)的潛艇。
弓箭手自行火炮。
S型坦克。
而且瑞典是有核武器實力的,後來加入核控,但是技術在手裡,作為中立國,手裡的牌威懾力還是很強的。綜合起來軍工能力,瑞典應該在世界前十。
瑞典也是第一批跟新中國建交,經貿往來也挺多,軍工之類的也有在向中國地區銷售,比如說中國的預警機,就借鑑了瑞典的坤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