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不止有黑白兩種顏色,其實除了黑白之外,還有灰,以及其他色彩······
以臥底韋俊軒的獨白作為《戰毒》的開頭,短短幾句,就說出這個燈紅酒綠,聲色犬馬,到處充滿誘惑的世界。暫且拋開劇情,場景情節的設置,我們一起來聊聊《戰毒》,它和現實的緝毒行動的重疊度在哪裡!
《戰毒》劇照
《戰毒》開頭就是毒梟手下馬君穿著高跟鞋跳一個比自己身高高兩個頭的貨櫃,單腳踩死一名緝毒警察的情節,雖然說這片段不切實際,可以做成科幻片了,再到後面已經在販毒集團潛藏許久的韋俊軒回憶自己同伴在執行任務時被識破一槍爆頭以及他被懷疑是臥底慘遭毒打的情景,可以看到這些亡命之徒在處理一切對自己有害的人與事都是毫不留情的。
那現實中緝毒行動的到毒販那邊當臥底,收集他們的犯罪證據時慘遭識破的下場僅僅是一場暴打和一槍斃命而已嗎?並不是!
Kiki Camarena是一位出生在美國的墨西哥裔緝毒探員,隸屬於美國緝毒局。1984年,Kiki查到了墨西哥知名販毒集團瓜達拉哈拉的重要線索,並及時報告上級。 墨西哥當局成功突襲其2500英畝的大麻種植園,毒販也因此損失了每年80億美元的收益。
於是,販毒集團首領,著名大毒梟Caro Quintero, 將所有的帳都記在了Kiki身上。1985年,Kiki查到了一條價值百萬美金的毒品流通渠道,隨著調查的深入,他發現毒品在墨西哥和美國間肆意傳輸,是因為背後有集團化的運作。就在他即將抵達內核、揭露這樁罪惡交易時,他,被人盯上了。
早就視Kiki為眼中釘的Caro Quintero,授意手下去解決他。於是,1985年2月的一個白天,Kiki正在去見妻子的路上,本是溫馨的相聚時刻,誰知半路上衝出了一群惡徒,當地為毒販辦事的黑警將他當街綁走,而後,便是這名緝毒探員人生最後,也是最痛苦的日子。一個月後,Kiki的屍體被人發現。人們十分痛心地發現,這位探員被折磨得體無完膚。
他的下巴、顴骨、氣管全部被敲碎,頭骨被開了個洞,肋骨斷裂,雙腿被剝皮,四肢中彈,同時被注射了大量安非他命和其他毒品。Kiki就這樣被毒販活活折磨了三十多個小時,而後死去。
化名「李雄」緝毒警察屍首
雲南省公安廳禁毒局副局長陳新民的妻子、女兒不斷被威脅,毒販綁架並劫持了他姐姐的兒子,強行給他的外甥注射毒品,強迫引誘一個13歲的少年走上了吸毒這條路······
齊齊哈爾市公安局緝毒女警魏春今年55歲,幹禁毒的16年裡,她直接參與過數百次的抓捕行動。槍戰,臥底,追蹤,與毒梟搏鬥······她曾獨自面對4個吸過毒的亡命徒,開車將近16小時,最終配合指揮部將人抓獲。一槍讓人死去往往不是這些亡命之徒的作風,讓人備受煎熬,強行讓人吸食毒品才是他們的行事風格。
據2016年的統計,中國共有362名緝毒警犧牲在崗位上,幾乎每天都會犧牲一名。死亡禁毒民警平均年齡41歲,比我國人均壽命低32.5歲。其中,最小的18歲,最大的68歲。
緝毒警察葬禮
《戰毒》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毒販集團下有一個經紀人公司。表面是一間娛樂公司,實際上的運營模式是,定期招聘一些年輕漂亮女子,安排她們先去應酬一些非富即貴的老闆。再引誘設計藝人吸毒,再由她們誘惑引導富豪和製片人之類一同吸毒。明星吸毒,影視劇裡有,在嚴打毒品現實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在娛樂圈裡吸毒其實已屢見不鮮,在此之前10年裡被爆吸毒的明星前有房祖名、柯震東、毛寧、傅藝偉、王學兵、滿文軍、孫興、莫少聰、謝東、張一白,後有寧財神、宋冬野、尹相傑、張默、李代沫,陳羽凡以及最近爆出的參與販毒的黃毅清等等······
為什麼那麼多的藝人走上這條不歸路,過後還想要復出繼續在他們的娛樂圈搶佔一席之地,偏偏還有那麼多被追星衝昏了頭腦的所謂粉絲公開支持他們的偶像復出,他們有一千種方式去袒護自己的偶像,卻全然忘了,每年是不是有超過一千顆子彈,都打在了緝毒警的身上。有人覺得不讓吸毒明星復出,就是站在道德制高點攻擊,甚至還有人附和舉例子表示:「闖紅燈和吸毒一樣都是犯法,批評教育一下不就完了?難道還要開車把犯法的人撞死嗎?最離譜的是,當一位警察紅著眼眶說出如果吸毒明星可以復出,那我們犧牲的緝毒警可以復活嗎之後,評論還是有不少這種人。在那些人眼裡,沒有哪條法律寫了明星吸毒後不能復出,那這就沒問題。而緝毒是警察應該做的,生死都是他們的責任,不能拿來對比。那些人根本不會知道「毒」這一條路多麼黑暗,他們不會知道有多少勇敢的人將黑暗擋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
吸毒明星名單
隨著《戰毒》劇情的推進,原來販毒集團合聯社的幕後老闆是生物科技界的龍頭人物,多倫多大學優秀畢業生。他們社會精英的身份,成了粉飾他們犯罪的外衣,是他們最好的保護外殼。他們往往敏感多疑, 陰險狡詐, 掩飾性強, 善於偽裝,他們的犯罪手段超出警方破案推理規律,能迷惑警方破案邏輯思維,間接利用他人實施犯罪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然後讓自己獲利。
中國版的絕命毒師劉招華一案正詮釋了這一問題。劉招華曾被喻為化學天才,中學得過省級化學競賽獎。沒販毒之前,劉招華是警察,先是武警,後來又委任了法警,還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劉招華不滿足於眼前的工資,並且由於工作,結識了一位臺灣商人。從此便走上了販毒的道路。臺灣人從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服用安非他命興奮劑開始談起,給劉招華上了一堂冰毒製造的啟蒙課。還將有關冰毒的資料,提供給了劉招華,並送劉招華100g的麻黃素——冰毒製造的原材料。誰知,劉招華只用了兩三個小時,就合成了冰毒。
早年 劉招華
然而製作冰毒需要一種重要的材料——麻黃素,但我國是世界上對麻黃素管制最為嚴厲的國家之一。想要大量的製作就非常困難了。但劉招華沒就此罷休,他親自去請教大學教授,騙說是研製減肥藥,讓教授教會了他某道工序的結晶方法。結果,他回去自己再稍加研製,用甲基丙酮代替了麻黃素髮明了新型冰毒。不僅如此,招華提煉出來的冰毒純度能達到99%,因此他也被稱為「冰毒大師」。
回到福安的劉招華在沿海買了一棟耀眼的三層別墅,旁邊還開了一家工廠打掩護,開始在別墅中製毒。第一次便成功制出30公斤冰毒。這時,他又結交毒販陳文印,通過他來分銷毒品。劉招華「很有遠見的」特別說明:我國對毒品的打擊力度很大,這批貨只能賣到臺灣去。但貪錢的陳文印還是在國內偷偷販毒。結果被落入了警察的視線當中。可是,當過兵的劉招華反偵查能力相當的出色。相當冷靜的他,從酒店裡出來,從附近買了一輛自行車,慢慢騎出包圍圈,然後打車走了。這一逃就是8年。最終被警方逮捕的劉招華卻對警方說:「審訊我根本沒用,因為我比你們都聰明。」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他們本可以在自己熟知的領域創下一番天地,但卻無法克服自己內心處的欲望,成了社會上的毒瘤。
戰毒,一直是一個長期艱苦的戰鬥。緝毒英雄直面黑暗,用一個個血與淚的瞬間在捍衛著正義,但光有他們遠遠不夠,人民支持和理解禁毒鬥爭,對「毒」零容忍,才是對緝毒英雄最好的致敬。
因為近期一直看《戰毒》這部劇,之前也寫過這方面的課題論文,所以整理分享上來。如果內容有觸動你的,麻煩請多多支持緝毒警察,他們負重前行,多一份理解,他們就多一份戰鬥的信心;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