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商業評論 門道FASHION
作者/PiPiJuiCe
近日《ELLE》雜誌中國版主編曉雪離職的消息登上熱搜,消息發酵幾天後,今日官宣曉雪正式卸任執掌十三年《ELLE》中國版編輯總監,由原《ELLE世界時裝之苑》專題總監Nicole Xue薛劍接任。曉雪就離職公開表態,微博一發出,獲近百萬點讚,成為熱搜話題。
曉雪在個人微博上發布了辭任感言,近三萬人轉發
很多人對這個消息並不意外,畢竟傳統媒體轉型話題探討多年,大家更好奇她接下來的打算,是準備直接退休?還是要開啟新的時尚事業?但她本人和前東家赫斯特中國至今都沒有就此事原因公開表態。
眾所周知,中國時尚傳媒界有四大女主編:前《時尚芭莎》主編蘇芒、《VOGUE》中國版編輯總監張宇、《ELLE》中國版主編曉雪、前《周末畫報》編輯總監葉曉薇,她們四人被譽為「中國初代時尚女魔頭」,共同參與和見證了中國時尚傳媒界在過去十餘年的成長、高光和轉型。
隨著曉雪離開《ELLE》,加上此前已經離開主編寶座的蘇芒和葉曉薇,以及闢謠不會離職的張宇,現在基本可以宣告中國初代女魔頭時代正式落幕。
紙媒黃金時代
時尚女魔頭身份的昔日光華
時尚女魔頭,這個從西方引進的頭銜概念,因為 2006 年上映的好萊塢熱門電影《穿 Prada 的女魔頭》而被大眾所熟知。
Anna Wintour
時尚主編被冠以時尚女魔頭的稱號,一般以《VOGUE》美國版主編Anna Wintour 為參照對象,其身上必須擁有的才幹,除了召集編輯作者製作每期雜誌的內容、全球各地看秀、提拔行業新人、張羅時尚派對等主編的分內事,還必須擁有大小明星、富豪權貴、商業菁英等時尚行業之外的深厚人脈資源。
曉雪、蘇芒、張宇、葉曉薇,又何以成就自己的女魔頭身份?
從中國政法大學畢業後,曉雪加入外企嘉禾做了多年製片,期間時不時給《iLOOK世界都市》雜誌寫文章。1999年底,《iLOOK世界都市》編輯部被創始人洪晃從紐約搬到北京,隨後在 2000 年初請來「穿衣好看、搭配得體」的曉雪出任主編。
曉雪上任後,改掉了《iLOOK世界都市》之前「給有頭腦的女人看的」定位,強化明星化的生活方式,強調雜誌是辦給「沒頭腦的女人看的」。她擔任主編的日子裡,《iLOOK世界都市》快速成長起來,即便《時尚芭莎》在 2002 年進入中國,《VOGUE》中國版在 2005 年創刊,iLOOK 作為本土原創刊物的出品和口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能與之媲美。
曉雪,執掌ELLE中國版13年之久
得益於在《iLOOK世界都市》擔任主編的出色表現,曉雪於 2007 年被樺榭中國(即後來的赫斯特中國)聘請,出任《ELLE》中國版編輯總監。入主《ELLE》之後,曉雪帶領這本早在 1988 年就進入中國的第一本海外時尚雜誌,順應中國本土市場變化做出了多次內容變革。其中最被津津樂道的變革之一,是她在 2013 年將《ELLE》紙質版內容打包成通過APP 呈現的《ELLE+》數字版。《ELLE+》內容呈現上打破常規,深受廣大業內外讀者喜歡,獲得過無數數字創新大獎。
2016 年,曉雪升任《ELLE》中國版首席內容官,全權管理 ELLE 品牌在中國的內容構架和輸出。2017 年,面對青少年市場的《SuperELLE》季刊創刊。
相對來說,曉雪主持的《ELLE》如她本人一樣穩,歲月靜好的姿態,青春少女的定位,《ELLE》在中國市場幾乎沒有直接對手,因此長期穩坐一線大刊陣列。
與一向低調的曉雪不同,同屬赫斯特旗下時尚刊物但由時尚集團出版的《時尚芭莎》前主編蘇芒,就高調多了。
蘇芒
曉雪還在《iLOOK世界都市》時,蘇芒已出任《時尚芭莎》主編,隨後又推出《芭莎男士》《芭莎珠寶》《芭莎電影》《芭莎藝術》《芭莎娛樂》等一系列打著芭莎旗號的刊物。因為有廣大人民群眾高漲的時尚消費力做後盾,中國時尚傳媒界最強大、內容領域覆蓋最廣且最成功的「芭莎系」刊物就此封神,並成為至今無人(包括蘇芒本人)能夠突破的業界神話。
2003 年非典期間,芭莎明星慈善夜橫空出世,蘇芒將時尚和慈善巧妙地結合起來,通過慈善拍賣晚會的形式籌集善款,之後一年一次,即便她在 2018 年離開了芭莎,這項善舉依舊在延續。
擔任《時尚芭莎》主編期間,蘇芒將個人聲望與中國各界最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捆綁在一起,成就了其個人事業和名望的巔峰,直至她離開主編寶座。
與蘇芒曾想方設法將美國百年大刊《時尚芭莎》進行本土化改造不同,另一位時尚女魔頭、《VOGUE》中國版編輯總監張宇自雜誌 2005 年創刊上任至今,一邊做本土化嘗試,一邊堅固國際化姿態,她執掌《VOGUE》中國版以來,一直嘗試推動中國時尚產業融入全球化語境。
《VOGUE服飾與美容》編輯總監 張宇
得益於《VOGUE》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張宇在紙媒危機的 2016 年逆勢創辦面向青少年讀者市場的《VOGUE Me》雙月刊,用明星+時尚的方式在年輕人群中圈粉無數。一年後,她又創辦時尚電影主題的《VOGUE Film》半年刊,並延伸出一年一度的VOGUE Film 時尚名人派對。
中國四大初代時尚女魔頭當中,葉曉薇應該是最不被公眾熟知的一位,但低調的她靠著紮實的專業功底在業界斐然成績。她擔任《周末畫報》編輯總監期間,大膽突破本土內容限制,將視野著眼於全球,邀請世界各地的先鋒攝影師、藝術家、創意人士合作,挖掘各種亞文化思潮和非主流論調,內容玩法相當天馬行空、多元且有趣,也給《周末畫報》注入了真正的競爭力內核。
相比其他大部分同行將西方經驗拿來稍加本土化改造推向中國市場,葉曉薇不靠明星封面營銷,轉而用內容玩法殺出一條自己的特色之路,她擔任《周末畫報》編輯總監期間的少量明星封面,成為她被大眾津津樂道的談資,許多已經被其它時尚雜誌嚴重模式化包裝的明星,一旦出現在《周末畫報》封面,絕對是另一副讓人看了想尖叫的新面孔。在同行的陪襯下,以及明星粉絲的奔走相告中,她即便很低調,但也順理成章地憑藉自身實力收穫了時尚女魔頭的影響力。
女魔頭轉型後
更具想像力的新賽道「新身份」
眾所周知,經過前些年的網際網路影響和近些年的社交媒體洗禮,傳統時尚雜誌已經進化成更為龐大的傳播體系,新的傳播體系內包括紙刊、電子刊、網站、APP、電商、視頻、社交媒體矩陣、線下活動等多種內容呈現和傳播形式。
因此,對於任何一位時尚主編而言,職業瓶頸和天花板非常明顯,想要突破,要麼做到比同行更精專,要麼另闢蹊徑。循著這個思路,四大女魔頭當中,除了曉雪因剛離職還去向未知,張宇明顯選擇了前者,蘇芒和葉曉薇則選擇了後者。
很多人都認為張宇穩坐《VOGUE》中國版主編,完全依賴於《VOGUE》母刊的強大背景和資源,以及後知後覺的模仿。而且好事者認為自己證據確鑿,他們指出《VOGUE》中國版系列刊物,不就是模仿芭莎系系列刊物?事實上,《VOGUE》中國版系列刊物沿襲了康泰納仕近些年的辦刊思路,簡單來說就是將旗下其他刊物的優秀經驗複製到VOGUE 身上。
《VOGUE Me》推出之前,康泰納仕在一些國家出版過青少年刊物《Teen VOGUE》或者《Miss VOGUE》,但都先後停刊或休刊,唯獨後來者《VOGUE Me》依舊常出常新,至於原因,當然是因為有中國的粉絲消費和時尚消費做強大後盾。另一本《VOGUE Film》雖然沒有海外版本,但它更像是康泰納仕旗下名人時尚雜誌《名利場》(Vanity Fair)每年「好萊塢特輯」的中國版本。
在張宇的帶領下,《VOGUE》中國版近兩三年的內容控制力越來越嫻熟,一套內容如何以不同形式通過多個傳播渠道傳達給儘可能多的讀者,《VOGUE》在雙微一抖的各項數據就是最好的答案。
相比張宇還在傳統媒體陣線求新求變,蘇芒離開《時尚芭莎》之後,成立以短視頻為核心的線上潮流新媒體項目潮研社,以年輕群體為目標受眾,將潮流文化在中國土壤推廣普及,這也符合時尚行業年輕化趨勢的未來走向。
葉曉薇的轉型看起來更令人意外,但她的身份變化卻又合情合理。
從專注做內容的《周末畫報》主編轉型融入到時尚產業鏈條,從內容生產鏈上,引領整個行業創新。她憑藉自己獨特的行業前瞻性,開始為時尚行業身體力行的推進創新改革。2019年在時尚行業大熱的「可持續時尚」議題,幾年前葉曉薇便開始助推可持續時尚發展議題,就此創立了專注於可持續時尚的YehYehYeh 創意平臺,並攜手本土時裝巨頭鄂爾多斯,全球奢侈品巨頭Kering集團深度合作,助推中國本土可持續時尚進程發展。此外,在短視頻風口爆發之前,葉曉薇再次提前「佔領」時尚短視頻高地,與LVMH集團旗下nowness平臺合作,轉身轉入短視頻賽道,出任全球知名文化短片平臺《NOWNESS》中國區負責人。此時的NOWNESS平臺也成為中國時尚行業短視頻內容的金字招牌,而葉曉薇均是重要的幕後推手。
不難看出,無論身在時尚媒體行業內或者行業外,時尚女魔頭們所做的事情,依舊圍繞著她們熟悉的內容展開。但是因為內容的呈現方式、傳播渠道、消費場景都變了,因此她們「退位」後投入新的身份、新的賽道,也變得更具想像力。
符合當下語境的
新一代編輯總監在哪裡?
2005 年到 2015 年的十年,無疑是中國時尚傳媒界發展的黃金十年,之後因為微信公眾號的迅猛崛起,以及短視頻的洗腦式傳播,中國人的閱讀場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時尚媒體大舉求新求變基本在 2015 年之後,而社交媒體就成為時尚傳媒界封神的新領地。
各大社交媒體上,雖然曉雪、蘇芒、張宇、葉曉薇依舊坐擁萬千粉絲,並掌握著海量行業話語權,但在與年輕人互動交流方面,她們明顯沒有後輩們身姿靈活,這恰好給後輩們提供了成為新一代時尚女魔頭的機會。
那麼,中國的新一代編輯總監會是誰呢?目前至少有下面兩位人選較為值得業內關注。
唐霜,前《InStyle》中國版主編,曾在《周末畫報》、《新視線》、《Numero大都市》等時尚雜誌擔任時裝編輯,其犀利的時尚文字在網上圈粉無數,同時也是活躍在社交媒體的KOL。今年 8 月,她受邀出任《VOGUE》中國版副出版人,統管與廣告客戶對接的 IMC 創意部門。
楊憶非(Queennie Yang),《BoF》中國版編輯總監,曾擔任《VOGUE》國際版編輯、《BoF》中國版執行編輯主管,更早前在《周末畫報》、《新視線》等時尚雜誌擔任時裝專題編輯,她的時尚文字同樣擁有海量擁躉,並且也是社交媒體上非常活躍的KOL。
以上兩位都已經在時尚傳媒界打拼了 10 餘年,職業經歷、人脈、資源及社交媒體操盤能力,她們成為了新時代的編輯總監。
不過說到這裡,隨著社交媒體和碎片化內容場景對媒體話語權的重構,曾經掌管時尚大刊資源、擁有最高話語權、站在內容行業金字塔頂端的「時尚女魔頭」一去不復返,時尚媒體伴隨社交媒體的崛起和KOL的盛行,變得越發觸角多元且扁平化。
時勢造英雄,「時尚女魔頭」這個稱謂可能將成為歷史。
畢竟,人人皆可成媒體的今天,資源高度集中化、憑藉掌握媒體話語權即可叱吒風雲的時代已經過去,時尚媒體更需要面對新的變革與挑戰。
門道圓桌:你怎麼看待時尚女魔頭時代?
歡迎留言與我們一同探討
《門道Fashion》
時尚商業評論
(微信號:mendaofashion)
每天5分鐘 秒懂時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