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浩有首歌,很多人耳熟能詳,名字叫《不將就》。其中,副歌部分有這麼兩句歌詞,「互相折磨到白頭,悲傷堅決不放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細細體味過這兩句歌詞,尤其是前半句——互相折磨到白頭。放在歌詞裡,有一種糾纏的曖昧感。可是,如果是在現實生活中,那可就太不妙了。
什麼樣的人會互相折磨到白頭呢?義大利作家多梅尼科·斯塔爾諾內的小說《鞋帶》給出了答案,夫妻。
《鞋帶》是一部只有七萬字的中短篇小說,但卻通過妻子、丈夫、女兒三個不同角色的視角,展現出了一段不完美的婚姻生活中的各種不堪與齟齬。
而這些不堪與齟齬同時又在向讀者傳遞一個信息:婚姻裡最糟糕的不是離婚收場,而是互相折磨到白頭。
1960年,22歲的婉妲遇見了20歲的阿爾多。彼時的婉妲神採飛揚、眼裡有光,而阿爾多只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窮小子。所以,連阿爾多都不太理解婉妲居然會愛上自己。
兩年後,二人成婚。1965年,兒子桑德羅出生;1969年,女兒安娜出生。
世俗眼光來看,這應該是一個相當幸福的家庭。兒女雙全,妻子勤懇持家,丈夫受人尊敬。
但是,婉妲沒有料到,在他們平靜如水的婚姻下面,丈夫阿爾多卻在暗流湧動。在過了12年的婚姻生活後,阿爾多出軌了,對方是一個19歲的漂亮女孩迪莉婭。
歇斯底裡的婉妲想要阿爾多給自己一個解釋,但阿爾多卻只是在撒謊與逃避。幾番折騰下來,婉妲再也不寄希望於阿爾多能夠回到自己和孩子身邊。
坦白講,故事發展到這裡,離婚反而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沒有誰能夠容忍一個變心的人。但,《鞋帶》這本書打了人們一個措手不及,它緊接著又刻畫出了婚姻裡另一部分人的選擇,那就是互相折磨。
離婚四年以後,阿爾多選擇回歸家庭,而婉妲居然也同意了。然而,碎掉的鏡子,無論你如何黏起來都是有裂縫的。
婉妲對阿爾多是挑剔與懷疑的,因為她知道他曾經拋妻棄子,背叛過自己。同時,阿爾多又是隱忍與順從的,因為他是做出錯事的那一方。但更重要的是,阿爾多不想面對妻子的咄咄逼人。
他們在維持著一種巧妙的平衡,儘管這種平衡看起來搖搖欲墜。
用書中的話來說,就是:
「這個家表面上井井有條,實際上一團糟。」
他們本可以各自安好,卻非要同床異夢,在一起互相折磨與猜忌。
婉妲看不上阿爾多做的任何一件事,她對他反應冷淡,將所有關懷都傾注在一隻貓身上。而阿爾多更是懷揣著一個驚天秘密,他對家庭的回歸根本不是基於愧疚與愛,而是基於自己的自卑。
在阿爾多眼裡,自己日漸衰老的身軀與靈魂已經無法觸碰莉迪婭的風華正茂。所以,他回到自己曾經的家裡。但是,他的愛依舊在莉迪婭的身上。
婉妲當然不知道這一切。不過,她同意阿爾多的回歸也不是基於愛,更不是基於原諒。她要贏對方一把,正如書裡面說的那樣:
我用盡力氣讓你回來,就只是為了告訴你:這次是我離開。
但是,婉妲的代價太大了。她把自己的一生都耗在了阿爾多的身上,一個心不在自己身上的男人。她失去了自我,她變得不可理喻,她的端莊與優雅都不再,她的眼睛失去了光彩。
這樣的婚姻更是對孩子的一大折磨。他們只記得爸爸離開了,媽媽變得歇斯底裡。他們不幸福。等到爸爸回來了,他們更不幸福,因為屋裡的空氣令人窒息。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儘管父母就在身邊。
成年後的桑德羅和安娜就像阿爾多、婉妲在世界上的另一個副本。桑德羅處處留情,安娜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所以,安娜才會說:「我們的父母毀了我們。」
《鞋帶》這本書被譽為義大利版的《婚姻故事》,其實,電影《婚姻故事》裡講述的故事要比《鞋帶》明亮很多。雖然,它們都聚焦於婚姻狀態下的家庭。但是,《婚姻故事》裡的男女主人公在解決婚姻問題時,會考慮不讓孩子受到傷害。而《鞋帶》裡,與其說母親愛孩子,不如說母親有時候把孩子當成了讓丈夫回歸家庭的工具。
《鞋帶》是直白的,是犀利的,它用這樣一段故事來告訴我們:在一段貌合神離的婚姻中,沒有人能夠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