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三個孩子去買冰激凌。
當三個孩子從年輕的女店員手裡接過甜點時,誰都沒說「謝謝」。媽媽把孩子們手裡的冰激凌一一收了回來,扔進了旁邊的垃圾桶,並向孩子們解釋說:
「有一天,如果你們有幸,也會像這位姑娘一樣做一份工作,我會希望人們能夠看到你們(的存在),真的看到你們,看著你們的眼睛,說聲『謝謝』。」
這位媽媽狠心嗎?
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但是,她也是最棒的媽媽,因為在「狠心」對待孩子的時候,她也教育了孩子要懂得尊重和禮貌。
隨著時代發展,別說孩子,很多大人都對禮貌用語越來越陌生。
華夏五千年文明,有「禮儀之邦」之稱,歷代名儒先賢皆十分重視禮儀,儒家創始人孔子更是教導我們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禮」,早已成為中華文明的本質內涵與標誌。古人講「夷夏之別」,其實也就是文明和野蠻之別,最終標準就是看是否「知禮」,人而無禮、禽獸也。
何為「禮」
古時,「禮」,為宗法等級的程序制度,為繁冗瑣碎的行為尺度,為國家之典制、社會交往之規範。
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比如古代的冠禮、婚禮、相見禮、喪禮、祭禮。
不管是哪一種,中國人注重的都是作為文明和教養的「禮」,體現的是對天地人倫的敬重,沒有這一點敬意,「禮」再隆重繁複,也是虛情假意。
禮不僅約束我們必須怎麼做,而且教導我們如何做才最體現文明和教養,避免無所適從。
中國的小孩從小都會學習「思想品德」,但大人對孩子的禮儀要求並不會那麼強硬。面對孩子不講禮貌、不講文明的情況,很多家長都會說孩子幾句,但如果孩子不聽,家長似乎也就沒辦法,隨他去了。
有一些現象值得我們思考:排隊不守秩序、用餐時大聲講話、乘坐火車時喧譁打鬧......或許我們不用像開頭說的那位媽媽一樣「狠心」,但孩子的禮儀教育,是一門必修課。
從孔融讓梨中讓小孩領會善意和謙讓;從程門立雪中向孩子傳達堅韌和高尚。
先賢制禮作樂以修己安人、定分止爭,往聖克己復禮以窮理盡性、匡正天下,君子閒處一鄉,躬親示範、移風易俗。
實際上,「禮」不僅是反映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的儀式、禮節,也是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良好的禮儀習慣規範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人常有因禮數不周或禮品不及時而大動幹戈的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因未按時向周天子送一車茅草,中原各國聯盟因而大舉伐楚。所謂「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記》)說的就是這樣。
經歷過禮崩樂壞的混亂動蕩,方知存「禮」的彌足珍貴,我們以身作則,泱泱華夏,仍然是禮儀之邦。
禮者,理也、敬也,說的就是這些說不盡的內涵。
好書推薦
《湯姆的午夜花園》
《湯姆的午夜花園》是由英國兒童文學女作家菲莉帕·皮爾斯 (Philippa Pearce,1920-2006)於1958年創作的一部幻想作品。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湯姆的「現在」在偶然的情況下通過一個不存在的鐘點和夢境可以和另一個主人公海蒂(即巴塞洛繆老太太)的「過去」交叉糾纏,這樣對於「時間」的想像是非常富有幻想力的,但是與此同時,小說最後還是讓主人公回到現實生活中。《湯姆的午夜花園》確定無疑地表達了與時間和解的態度。於1958年獲得「卡耐基獎章」。本書被公認為現代兒童文學經典之作,已被拍為電視劇和舞臺劇。
【來源:文明江西】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