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飛輪因為問世時間比較晚,所以有精確記錄:1801年6月26日(法國共和曆第4年10月7日),現代制表業之父——寶璣獲得了陀飛輪專利,這一天可以看做陀飛輪的官方生日。實際上大師已經為之努力了至少5年,也許更長的時間。陀飛輪的精妙和複雜,舉幾個數字可以讓人有更直觀的感受,按照德國鐘錶專家Reinhard Meis在其名著《陀飛輪》中的記載,從1801年到上個世紀80年代,180年時間裡,能完成陀飛輪機芯裝配的制表師共有約250人,這些大師一共製作了約650枚陀飛輪作品,其中寶璣大師自己獨佔35枚,相同的時間段裡,制表業出品的懷表數量超過百萬,由是觀之,陀飛輪的珍貴無可置疑。(Reinhard Meis的另外一部作品知名度更大一些,《朗格—薩克森的制錶王朝》,幾年前在德國凱撒旅行社老闆陳芒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出版了中文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
鬥轉星移,世界進入20世紀,腕錶也逐漸取代了懷表,將懷表複雜功能中的明珠——陀飛輪移植到腕錶中,是無論制表師還是收藏家們自然而然會有的想法。那個年代和今天不太一樣,小機芯,小表是主流,小表才是高手所為(朋友們可以移步百達翡麗3939,自然心領神會),如果是現在大表當道的時代,可能移植之路還要簡單一些。現在42、45和50毫米口徑的大表都有,尤其是後兩者,直接拿來懷表機芯即可,完全不必大費周章重新設計、調校。這個陀飛輪的小型化之路,涉及到材料、力學和機械工程學等方方面面,雖然是方寸之間,卻是實實在在的大比拼。
第一塊陀飛輪腕錶在哪裡?今年11月14日的富藝斯拍賣會讓這個現代制表史中的經典問題再次成為熱議話題,而歐米茄則是凱歌高奏,滿載而歸!一枚搭載30I陀飛輪機芯的歐米茄鋼表(直徑37.5毫米),事前甚少媒體通風報信,猶如從天而降,以1,428,500瑞郎成交,創造了一個鋼表拍賣的記錄(從此咱歐米茄也躋身天價鋼表集團,與百達翡麗和勞力士共享殊榮),核心賣點就是陀飛輪機芯,並且是歐米茄首次,也是鐘錶史上首次量產陀飛輪腕錶的原型表(Prototype),不僅如此,她還曾經消失過一段時間,更顯神秘和珍貴。(在這裡,可能有人會對「量產」這個詞有疑惑,但在我看來一共做了13塊陀飛輪機芯,說明它已經具備「量產化」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試驗」產品。)
按照歐米茄和拍賣行公開的信息,1947年,歐米茄為參加瑞士各地的天文臺競賽,製作了12枚陀飛輪機芯腕錶,每一枚皆有編號,12位佳麗將歐米茄的精湛展現無遺,其中編號10595933的陀飛輪腕錶(12枚的中的第一枚,第12枚編號為10595944)則創造了腕錶天文臺競賽的一個記錄,得分867.7。11月14日上拍的這款歐米茄陀飛輪機芯腕錶,更有不凡來歷,她是12枚量產陀飛輪腕錶的原型,沒有她,就沒有後續的12位佳麗。她沒有編號,完成後不知所蹤,直到70年後出現在拍賣會現場,可以想像每一位收藏家欣喜若狂的程度。甚至歐米茄自己都說不清楚這枚意義非凡的腕錶是如何離開歐米茄成為個人私藏的,恰恰在其完成後70年,她再次返回人間。
總之,現在所有的收藏家和表迷朋友都可以更新一下知識了,歐米茄的十三太保將腕錶帶入陀飛輪時代,雖然數量不多。
那麼,歐米茄是陀飛輪腕錶的先鋒麼?實際上如前文所述,嘗試移植陀飛輪到腕錶是時代的產物,歐米茄並不是單打獨鬥。早在1930年,法國貝桑松制表學校的Edouard Belin(1898-1970)使用法國制表商Lip的機芯(Lip 39AC)完成了一枚陀飛輪腕錶機芯原型,這一段歷史歐米茄也記錄在案。
所以,以絕對時間論,歐米茄在1947年推出30I陀飛輪鋼表是史上第一塊瑞士製造的陀飛輪腕錶,卻並非鐘錶史上第一塊陀飛輪腕錶。但今天看歐米茄的成就,卻是一個時代的成功,歐米茄依靠其實力將腕錶陀飛輪機芯實現了小小的量產,開啟了新時代,這是歐米茄陀飛輪腕錶的意義所在。
後續,大概39年以後,1986年愛彼推出了自動上鏈的陀飛輪腕錶產品,將陀飛輪腕錶又推進了一步,至於為什麼等了39年,筆者認為應該歸功於石英風暴,否則不會這麼久。今天是陀飛輪漫天飛舞的時代,幾大複雜功能中,陀飛輪甚至成為第一個實現了量產的複雜功能,時光飛逝七十年,又一個時代開始了。
● 番外篇:百達翡麗陀飛輪腕錶
談制表怎麼能少了百達翡麗,偉大的百達翡麗作為制表業的領軍者,重要時刻從不缺席。至尊1945年由大名鼎鼎的陀飛輪專家,日內瓦制表學校教授André Bornand(1892-1967)為其製作了一款陀飛輪腕錶,機芯編號861115,這也是為參加天文臺競賽製作,而且調校也是由高手André Zibach完成。這枚作品的特別之處,它並沒有因為其非凡意義而躺在百達翡麗博物館供人參觀,而是作為百達翡麗老當家Philippe Stern的御用之物,陪伴老當家出現在各地的百達翡麗活動和其他社交活動中。1980年代初,當年意 氣風發的老當家看到了這款作品的意義,請公司內的制表大師重新保養,更換了表殼,再次踏上徵程,還有了自己的型號:3699。
André Bornand還有一款很少為人所知的作品,1958年完成的編號866503的一款長方形陀飛輪機芯,基於本來就很少見的34S機芯改造而來,型號也進化成34T,T就是陀飛輪的第一個字母。與教授大概13年前完成的作品一樣,也是為天文臺競賽而生。技術亮點不少,包括這是一枚50秒陀飛輪作品,擁有50小時動能儲備,還有使用了鈹銅合金陀飛輪籠架,充分利用鈹銅合金無磁性的特點。從1958至1966年,一共製作了5枚,都拿到了最高級別的天文臺證書,其中兩枚毫無懸念拿到了各自級別的一等獎,現在這些功臣均被百達翡麗博物館收藏,成為品牌光輝歷程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