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的《熔爐》和2013年的《素媛》之後,2014年的這部《道熙呀》容易被當成是同類作品(但我並沒有查到《道熙呀》是不是真實事件改編)。雖然同屬於社會題材電影,但故事的核心並不相同。
這部電影當年宣傳時提到是同志電影,可能也讓懷著這種期待的人看了一部沉悶的片子後覺得有些上當。
我個人理解,這部片子反應了一些社會現實問題,比如:性別歧視、性取向歧視、家暴、霸凌、僱傭非法勞工、基層管理人情大於法制等等……
同時,重點表現的核心:是不是如果一個人不是完美受害者,我們就不需要去同情和拯救TA了?
1、同性戀女警:因為取向被警局下放,酗酒,逃避現實。
2、被媽媽遺棄的小姑娘,撒謊、狡猾、獨佔欲強。
3、非法入境居住的外國打工者。
《熔爐》和《素媛》都是真實事件改編,受害的小朋友是絕對的弱者,熔爐裡都是殘疾孩子、素媛是漂亮乖巧又善良的孩子,這樣的受害者,非常容易激起人們的同情心、同理心,讓人看了忍不住難過。
但《道熙呀》並不是這樣的,這片子裡的受害者,都是有問題、有瑕疵的。那是不是他們遇到不公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圍觀,說著「活該」?就像一些網上的消息,因為一個「爆料」,輿論就立刻180度大反轉了?不,每一個受到傷害的人,都應該得到拯救。一件歸一件,不能混為一談。
再說說片子裡的百合要素。故事中道熙明顯對李英男非常信任和依賴,感情肯定是越界的,她對李英男前女友極度牴觸的態度反映出她的佔有欲強烈到近乎病態;在派出所被詢問時的回答,感覺就像一個剛懂得愛情的小女孩去分享她心裡的小秘密,她肯定沒想到會造成可怕的後果,從她後面的「補救」方式就能看得出。 被母親遺棄,長期被繼父和奶奶家暴,被同學霸凌,在這樣的環境成長的孩子,換位思考一下,我們自己能不能成長為高尚善良的人?
而李英男對道熙呢,個人認為從上映的正片裡,更多屬於對同為弱勢群體的同情、理解和幫助,同時,在自己內心正脆弱時,「被需要」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撫慰和支撐。 但後來看了DVD裡幾個刪減的段落,有兩段李英男遠遠地看著道熙跳舞的場景(正片裡只有一次比較短的鏡頭帶過),從這個場景李英男的狀態來看,我覺得她對道熙也是動了心的。雖然我覺得發乎情止乎禮,這個設定雖然增加了李英男的瑕疵但問題不大,但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淡化這一點,正片剪掉這兩段。
村裡唯一的壯年,仗著漁村發展依靠自己而為所欲為,僱傭非法勞工、家暴妻子致使她逃走又家暴養女、因為警察阻止他的惡行而要挾和陷害警察。在一個完全沒有程序正義的故事裡,最後達成了結果正義,還是挺諷刺的。
片子節奏很慢,但沒有張弛有度,覺得整體都慢了,這反倒弱化了慢節奏帶來的效果。鏡頭語言多是對話式的,切換於對話的角色之間,整個的場景比較少,這樣的好處是代入感比較強,缺點是,實在顯得很瑣碎。
還有一點:雖然只是劇情的小細節,但允許小孩子喝酒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