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韓國的局勢一直很不平穩,甚至可以說是亂象頻出。導致這種亂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財閥與政府的長期鬥爭。伴隨著左派與右派的交替上臺,財閥與總統間的鬥爭時而出現,也讓下臺後的前任總統極容易遭到清算,難得善終。
同為東亞國家,日本與韓國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兩國經濟都是在韓戰以後經美國扶持而發展起來的,而兩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都出現了財團壟斷,但不同的是,日本政府似乎並未被財閥所掣肘和控制,這是為什麼呢?
財閥左右下的日本亂局
最近幾年,安倍晉三在日本人望頗高,首相位置坐得很穩,讓我們幾乎已經忘記了日本曾經的亂局,回想安倍之前的日本,首相如走馬燈一般辭職下臺,二戰後的75年時間裡,日本誕生了53任首相,有的也就在位兩三個月。
二戰後的日本亂局與財閥的有著脫不開的關係,每一位日本首相的上臺都離不開財團的支持,他們的施政舉措也要經過財團的點頭同意,否則將難以開展,如果失去了財團的支持,他們就離下臺不遠了。
從財閥對政局的掌控來看,兩國並無本質不同,但是這與大眾的認知卻有著明顯的差異。韓國財閥隻手遮天,一直給外人以負面的形象,而日本財閥為何會默默無聞,時常讓人遺忘呢?
美國控制下的韓日,有何不同?
要想全面地了解日本與韓國的財團,必須要從他們背後的主子——美國開始說起。
在二戰以後,美國將日本控制在手中,韓戰以後,美國又將韓國控制在手中,兩個國家成為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利益代言人,而兩國經濟也是在美國的扶持下成長起來的,看起來相似的兩個國家,骨子裡也有不同。
如果說美國對日本的控制能達到八分,那麼對韓國的控制恐怕也就在五分左右。
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戰敗後長時間由美國管制,國內上上下下幾乎都在美國控制之下,政府、財團說到底都是美國的扶植下的傀儡;而韓國儘管也受到美國控制,但是在相當多的領域依然保有著極大的自主,就比如韓國的政府,時而是財閥的看門人,時而又與財閥鬥得不可開交。
就比如,盧武鉉上臺之後,積極推動半島和平進程,削弱財閥勢力,處處與美國唱反調,下臺之後,財閥捲土重來,支持李明博上臺,清算盧武鉉,最終逼得盧武鉉跳崖自殺。
李明博與樸槿惠都是財閥扶持下的韓國總統,最大程度地捍衛財閥的利益,為財閥看好家,守好門。而文在寅上臺之後,又將李、樸二人送進監獄,重啟與財閥的鬥爭。
這客觀體現出,韓國政府並不是如日本政府一般,與財閥穿一條褲子,而是伴隨執政者的不同,與財閥有著或對立、或合作的關係。
韓國財閥惡名傍身,日本財團悶聲發財
最近幾年,韓國財閥惡名昭彰,李勝利案、張紫妍案,以及留下謎團的崔雪莉之死似乎都在告訴世人,韓國這樣一個民主國家在面對財閥的特權時是多麼地蒼白無力。而文在寅對財閥勢力的無可奈何,又讓人感到了一絲悽涼。
相比之下,日本的情況就要好得多,多年以來並未爆出什麼醜聞,似乎已經成為了隱藏在民間的透明人,很少被人提及,這說明,日本財閥的影響力遠不及韓國。
韓國財閥勢力龐大,採用家族世襲繼承,經營範圍廣泛,掌握社會幾乎所有資源,老百姓從生到死都離不開財閥所提供的服務,更重要的是,他們旗下都擁有自家的銀行,既可以提供充足的現金流,也將老百姓的命脈攥在手中。
而日本財團相比之下就要弱得多了,日本的三井、富士等公司都是公眾公司,採用現代化的治理方式,家族勢力對公司的影響力很小,日本的財團很多時候更像是一個協調各方經濟勢力的平臺,自然也就不會像韓國財閥一樣,說一不二了。
韓國財閥更為知名的原因在於,多年以來,韓國政府幾代總統與財閥的暗中角力。而日本的財閥與政府相敬如賓,十分和睦,共同治國,所以不為人所知。從長遠來看,日本政商勾結,導致整個日本社會相對暮氣,相比之下,韓國還有著一絲前進的動力,未來的結果還要由時間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