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獎」已經成為深圳流行音樂的一大標誌。深圳商報記者 韓 墨 攝
「音樂工程」於2009年3月30日正式啟動。深圳商報記者 韓 墨 攝
改革開放30餘年來,在這座湧動著激情的城市裡,誕生了一首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時代旋律,既有《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永遠的小平》等引領全國潮流的主旋律歌曲,又有《月亮之上》、《丁香花》、《有沒有人告訴你》等廣受年輕一代喜愛的流行歌曲。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深圳小夥子周峰演唱的一首輕快動人的《夜色闌珊》在很短的時間內傳唱大江南北,很多有志青年聽著這首歌來到深圳這塊熱土,而這首歌也成為深圳原創音樂發端的標誌。改革開放30餘年來,在這座湧動著激情的城市裡,誕生了一首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時代旋律,既有《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永遠的小平》等引領全國潮流的主旋律歌曲,又有《月亮之上》、《丁香花》、《有沒有人告訴你》等廣受年輕一代喜愛的流行歌曲,並湧現了姚峰、熊家源、唐躍生、周筆暢、陳楚生等一大批創作者與歌手。
上世紀80年代:
歌舞廳文化催生原創音樂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這個改革開放的窗口,一大批日本流行歌曲以及港臺歌曲從深圳開始傳向全國。當時的深圳流行音樂以翻唱為主,深圳第一首紅遍全國的流行歌曲《夜色闌珊》就是根據日本歌星西城秀樹的歌曲改編的。1986年,周峰發行了首張專輯《瑪麗》,這張專輯的作品全部來自原創,開創了真正的深圳原創音樂時代。《瑪麗》發行後受到了全國樂迷的熱情追捧,在平均工資只有200元的年代,10元一盒的《瑪麗》全國銷量竟高達800餘萬盒,成為中國流行樂壇不可超越的奇蹟。
深圳詞作家唐躍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曾說過:「有了深圳,中國才有了流行音樂;有了歌舞廳,深圳才有了流行音樂,深圳的歌舞廳文化是孕育流行音樂的搖籃。」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從深圳歌壇走向全國的每一位重要歌手,其成功都與在深圳歌舞廳內的歷練密不可分,周峰、王虹、吳滌清、陳汝佳、毛寧、楊鈺瑩、胡文閣、陳明、李春波、戴軍、黃格選、林依輪、高林生、湯燦、陳思思等都曾在深圳歌舞廳內駐場或跑場演唱。此外,深圳歌舞廳還培養了中國最早的娛樂經紀人,浮克、張平、李盾都在深圳磨練了自己的音樂本事。
1986年,陳汝佳、呂念祖、「新空氣」組合等歌手參加了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讓世界充滿愛」演唱會,深圳音樂首次展現在全國觀眾的面前;1988年,陳汝佳代表深圳前往北京參加第3屆青歌賽,以一首《故園之戀》獲得冠軍,讓深圳歌舞廳文化獲得了主流媒體的認可。1993年,「深圳歌聲耀香江」大型演唱會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引起了香港娛樂界乃至整個廣東地區的矚目。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卡拉OK的興起導致歌舞廳的衰敗,歌星們紛紛北上尋求發展,深圳歌舞廳文化由此結束。
上世紀90年代:
主旋律歌曲異軍突起
歌舞廳文化衰落後,深圳樂壇的空巢僵局很快被一股異軍突起的原創力量所打破——那就是主旋律歌曲的創作。上世紀90年代初,喜愛主旋律創作的深圳作曲家王佑貴分別寫出了《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和《春天的故事》,傳遍五湖四海,響徹中華大地,為處於空巢期的深圳原創音樂打了一劑強心針。此後,一大批擅長主旋律創作的詞曲作家如姚峰、唐躍生、田地、陳貌、賴房千等相繼湧現,《多情東江水》、《走進新時代》、《金光一縷》、《又見西柏坡》等歌曲傳唱全國。歌舞廳文化結束後,深圳原創音樂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從此開創。
如果說《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和《春天的故事》是創作者個人的抒懷作品,那麼,從1998年的《走進新時代》開始,深圳的主旋律歌曲創作模式已經發展成為自上而下的、有組織有策劃的集體創作行為。詞作家蔣開儒告訴記者:「當時為了迎接香港回歸,我寫了一首詞叫《中國有幸》,作為組歌《香港早晨》的壓軸曲目在深圳首演。市領導、羅湖區的領導觀看了演出,對《中國有幸》這首歌十分重視,要求把這首歌單獨提煉出來,重新加工修改,為黨的十五大獻禮。歌曲的創作經費也很快就撥下來了,我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寫出歌詞後,印青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內就把曲子譜好了。市領導反覆審聽此歌,最終為歌曲定稿,並定名為《走進新時代》。」
《走進新時代》唱響全國後,深圳的主旋律歌曲便確定了自己獨特的創作模式。市音協主席熊家源總結道:「我是1990年到深圳的,作為一個專業音樂工作者,這20多年來,我親眼目睹,隨著城市的發展,深圳的音樂事業一步一步地邁上新的臺階,到了今天這個成就。深圳為什麼不斷地有優秀的主旋律歌曲出現?除了要感謝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之外,更離不開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歌曲創作,形成了一個從上而下的創作模式,就是政府組織策劃,本土創作者或相互合作,或與國內音樂人合作,聯袂生產出主旋律精品。」
21世紀:
深圳音樂全面開花
到了21世紀,深圳音樂全面開花,無論是主旋律歌曲,還是流行音樂,甚至鋼琴演奏、合唱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近10年來,深圳主旋律歌曲創作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水平,每逢大事總會有力作出現。在此期間,不僅姚峰、蔣開儒、唐躍生、田地、尹良等「老將」繼續推出新作,李維福等「新人」也寫出了一首又一首唱響全國的作品:他在2008年為汶川地震創作的一首《孩子,來生我們還要一起走》讓千萬國人感動落淚;2009年創作的一首《走向復興》又在國慶大典閱兵式上讓億萬人心潮激蕩。
為催生更多的音樂精品,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升文化軟實力,深圳認真研究,精心策劃,聯合中國音協發起主辦「音樂工程」,並於2009年3月30日正式啟動。
經過幾年的蕭條,深圳流行音樂在「文化立市」的重點項目「鵬城歌飛揚」的推動下全面復甦。2003年,深圳電臺提出「深圳原創音樂十年發展促進計劃」得到了宣傳部領導的高度認可,得到了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的大力支持。當年年底,「鵬城歌飛揚」舉辦了首屆頒獎典禮,鮮明的舉起深圳原創音樂的大旗,深圳原創音樂詞曲創作者、演唱者終於有了自己常設的陣地。8年來,「鵬城歌飛揚」不僅唱響全國,更成功走出國門,唱響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美國帕薩迪納劇院、以色列國際爵士音樂節等,並成功推出了周筆暢、陳楚生、唐磊、鳳凰傳奇、張磊、劉衝、徐千雅、楊樂、小闞、因果兄弟等紅遍全國的歌手。
除了「鵬城歌飛揚」,深圳「文化立市」在音樂方面的重點項目還包括「鋼琴之城」的發展戰略。目前,深圳全市擁有鋼琴超過10萬臺,居民中8.2%的家庭有鋼琴,1.3萬多名鋼琴教師活躍在深圳各個角落,學習鋼琴者超過了15萬人。鋼琴音樂已經滲入了深圳很多市民的日常生活,從低齡兒童、已婚女性到退休人士都加入了學習鋼琴的行列,鋼琴正在逐漸成為這座城市的「全民藝術」。近年來在深圳還出現了大量專業的鋼琴教育培訓機構,國內大師級鋼琴教育家和演奏家但昭義、孔祥東、劉詩昆等也均在深圳設立了大規模的鋼琴教學、培訓基地。不僅如此,李雲迪、陳薩、左章、張昊辰、何其真、薛嘯秋、李濘源、潘林子等一代又一代深圳鋼琴驕子由此走向世界,為深圳音樂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