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裡,做生意變得特別的不容易。有統計顯示,中小微企業一年的倒閉率達90%,把時間延長到三年,這個比率達到了95%。
我曾對創業有過強烈而執著的追求,但被社會狠狠地教訓了幾次之後,也只能老老實實的夾起尾巴,回歸自媒體:憑著過硬的文化水平,混口飯吃(我的頭條簡介)。
在幾乎拼盡了全力後,一個月收益1.39元,500粉絲,只好不停的安慰自己"生活不易,不賠就是賺"!
內心非常羨慕在創業過程中認識的一些牛人,他們遊刃有餘地行走於各色人群之間,他們深刻地把握住每個群體的需求與心理,他們一邊設身處地的替別人著想,一邊把生意做了,順勢還收穫了一堆朋友。
但我仍像阿Q一樣的安慰自己:這算不了什麼,我見識過的牛人,他們想都想不到。她不是"站著,還要把錢賺了",她是"坐著,別人求她把錢賺了"。
我說的是山東陽穀縣一個擺茶攤的個體戶,姓王,現在的稱呼一般是"王老闆"或"王女士"。而在北宋時期,有一位大才子叫做"施耐庵"的,給她起了個流傳千古的名字——王婆。
01善於把握商機
這其實是一樁無中生有的生意,據目擊事件全過程的茶攤老主顧劉阿貓陳述:
「武大家的婆娘叉帘子時,不小心掉了個叉杆,砸在了西門大官人的頭巾上,就是這麼檔子事!」
我國最高法於2019年10月21日發布《關於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意見中明確表示:"對於高空拋物行為,應根據行為人動機、拋物場所、拋擲物情況及造成後果等因素,全面考量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準確判斷行為性質,正確適用罪名,準確裁量刑罰。"
潘金蓮既非故意,又無動機,叉杆也算不上致命武器。而以武大家的經濟條件,樓房能租到2層就很不錯了,是否屬於高空都還值得商榷。
正常情況下,失手的一道歉,挨打的一客氣,事情就算結了。雖然西門慶見到"犯罪嫌疑人""先自酥了半邊",還"回了七八遍頭",但如果沒有王老闆恰到好處喊出的:
"兀!誰教大官人打這屋簷邊過?打得正好!"
這西門慶,也就只能"多情自古空餘恨"了,而以他的花花習性,花街柳巷一忙活,很快也就把這事給忘了。
但王老闆這話,卻把西門慶即將被黑暗蒙蔽的心靈,硬生生扯進了一絲陽光。
給絕望以希望,王老闆似乎強行給西門慶安排上了他自己都未必覺察的內心需求。她就這樣給自己攬到了一筆可能發生的生意。
能從不起眼的小事中,尋找到可能存在的商機,並立即付諸行動,這恐怕就不是一般的商人可以做到的。
敲黑板,劃重點,王老闆生意經第一條:洞察人性,挖掘需求。把握時機,順勢推進。
02吊起客戶的胃口
果然,沒一會,西門慶"踅入"了王老闆茶坊。《水滸傳》不愧為四大名著,這個"踅"字,用的妙到毫巔,把西門慶那兜兜轉轉,一肚子想法還扭扭捏捏的神態表達的恰如其分。
不要跟我說西門慶不會扭扭捏捏,你以為當時的通姦像現在一樣想來就來,痛快了就行啊。《宋刑統》卷二六《雜律·諸色犯奸》明文規定:
"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
與有家室的人通姦,坐牢兩年,你說西門慶要不要小心,是不是得特別慎重。
西門慶問:"隔壁小嫂子是誰家的?"
王婆該怎麼回答?如果直說是武大郎的媳婦,接下來調戲西門慶:喜歡不?喜歡我給你撮合等等。那就把主動權拋給了客戶,自己等著被選擇了。
同時,因為得到的太容易,沒法吊起西門慶的胃口,生意恐怕不好談。
王婆是怎麼應對的?她告訴西門慶,她家相公是賣熟食的,由著西門慶去猜。
一連猜了3個人,王婆都說般配,但還是讓西門慶繼續猜。
看到了沒,面對客戶從不說"不",還順著西門慶的口風說般配。不僅讓西門慶有興趣把遊戲繼續玩下去,還把他的胃口越吊越高:陽穀縣賣熟食的,從大眾帥哥到著名醜男,竟然都與她都般配,這個小嫂子到底嫁了個什麼玩意?
直到這時,王婆才給出了答案,看西門慶的表現:
西門慶跌腳笑道:"莫不是人叫他三寸丁谷樹皮的武大郎?"
什麼叫"跌腳"?就是直跺腳,不僅跺腳,直接罵上了"好塊羊肉,怎地落在狗口裡!"。
王婆預期的驚喜效果,順利達到了。
你以為這就完了?沒有,王婆恰到好處地感嘆了一聲:
「』駿馬卻馱痴漢走,巧婦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這般配合!"
"我也覺得不般配,但是有什麼辦法呢?"撩的西門慶是心痒痒啊心痒痒。
至此,王婆用這種看似隨意實則處心積慮的手腕,充分發動心理戰術,吊足了西門慶的胃口,不僅沒讓西門慶反感,還讓他感到由衷的可惜。
好了,一切就緒,這個無中生有的可能商機,終於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生意。
03把控心理抬價格
作為陽穀縣曾經的破落戶和現在的暴發戶,西門慶也算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的商人,商人的基礎本領並不缺。
來看看王婆與西門慶的正式交鋒:
首回合
西門慶先問欠了王婆多少茶錢,這是明顯的套近乎了,但王婆沒怎麼搭這個茬。
接著要給王婆的兒子安排工作,這算是意外之喜了,但王婆仍保持著禮貌而不失距離的微笑。
西門慶是多麼盼望王婆來一句:大官人這麼客氣,我幫你引薦下小潘嫂子吧?
沒有,什麼都沒有!
西門慶只好先行告退,心裡窩著火是一定的,所以走時說:工作的事,等你兒子回來再說。
首回合,西門慶完敗。
第二回合
僅僅過了一個小時,西門慶又"踅"回來了,前面的胃口果然沒白吊。但這一個小時的猶豫、徘徊、鬱悶,想必西門慶一點都不缺。
王婆作為生意場上的人精,怎麼可能看不懂這些。
欲擒故縱也得有個度不是?把客戶放跑了,再想追,可就是兩碼事了。王婆開始主動問話:
"大官人,吃個'梅湯'?"西門慶道:"最好,多加些酸。"王婆做了一個梅湯,雙手遞與西門慶。西門慶慢慢地吃了,盞託放在桌上。西門慶道:"王乾娘,你這梅湯做得好,有多少在屋裡?"王婆笑道:"老身做了一世媒,那討一個在屋裡。"西門慶道:"我問你梅湯,你卻說做媒,差了多少?"王婆道:"老身只聽的大官人問這'媒'做得好,老身只道說做媒。"——《水滸傳》第二十四回
一盞梅湯,經過王婆的合理設計,「毫無PS痕跡」地轉換成了會談主題—— "媒",這臨場反應速度,這裝糊塗的水平,這破題的能力,頂級商人的綜合素質,確實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
趁著西門慶的高興勁,王婆順勢把他家後院的隱患從自己這裡推脫開了。勝不驕敗不餒,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處處為自己爭取利益,王老闆展現了一個成功商人的基本素養。
但西門慶不談好處,於是,在他熱烈地述說找"老婆"事宜時,王婆狠狠地調戲了他一番:她絕口不提潘金蓮的事,要給西門慶找個93歲的足夠"老"的"老婆"。
西門慶差點就掛不住了,訕笑而回。
西門慶完敗×2
假設西門慶真的一去不復返了,王婆會怎麼辦?
她會什麼都不做,由著他去,利益和風險從來都是成比例的。後面的事情不是"說媒",而是"教唆有夫之婦犯罪",這種罪名一旦坐實,那是要"騎木驢"遊街的。
這樣的風險下,不把利益要足,王老闆怎麼能稱得上一個合格的商人。
而且她知道,西門慶一定還會回來的。人對已經付出了心血的事物,很難輕言放棄。心理學的東西,她都懂。
第三回合
果然,天剛剛擦黑,西門慶又來了,按照"三顧茅廬"的標準,西門慶算是給足王婆面子了。
王婆怎麼會不知道這些,於是,給西門慶上了結婚男女才能喝的"合和湯"。
雙方各退一步,但"說媒"的正事,還是不提。
不見棺材掉什麼眼淚,不見兔子放什麼獵犬。
西門慶知道僅憑「給孩子安排工作」而不出血,是沒法讓王婆幫他了,只好說了句:明天來還茶錢,又走了。
西門慶完敗×3
第四回合
吊胃口、心理戰、欲擒故縱等各種手段施展了這麼長的時間,也該到了收網的時候了。
第二天一大早,西門慶就來了。但王婆裝作看不見:你不是要還茶錢嗎?
西門慶明知故問,他問武大郎賣什麼?這不是沒話找話嗎。
王婆回答的"拖蒸河漏子熱燙溫和大辣酥"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爭議較多,咱就不細說了。其象徵意義在《金瓶梅》中有過詳細描述,大概就是女人的身體或身體某個部位吧。
玩笑過後,不忘點化西門慶一下,告訴他:小嫂子是有老公滴,繼續抬價。
西門慶決定做最後一搏,撒了個他自己都不信的謊,要到武大郎家買饅頭,這是準備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勾搭小嫂子了。
王婆直接給頂回去了:要買直接上街買,不用穿門入戶。想繞開老娘?王婆連念頭都不讓他有。
西門慶只好又走了。
西門慶完敗×4
第五回合
其實西門慶明白,他根本無法繞開王婆,只有王婆能明白他的心思;而只要王婆給潘金蓮灌輸點什麼,他做什麼都是白費。
作為一個商人,他自然明白王婆的目的,雖然不甘,但越是得不到的,心裡越痒痒。
「誰讓咱好這口呢」!來來回迴繞著茶攤子走了七八圈,西門慶決心豁出去了,這次不客套,直接撒錢。
而戲弄了西門慶這麼長時間,王婆在看到西門慶回來的那一刻,實際上已經決定同意去幫助他了:
"老身看大官人有些渴,吃個'寬煎葉兒茶',如何?"
生意雙方,終於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徹底達成了一致。
最後一回合,雙贏。
04王婆賺了多少錢
除了正常的勞務報酬外,以及就近安排工作外,西門慶給了王婆兩次錢,共六兩銀子。
根據網友的推算,北宋1兩銀子的購買力大致相當於人民幣924—1848元之間,取中間值,按1兩銀子1400元計算。
王老闆用了2天時間,賺到了8400元,純利哦!
引為佐證的是:武松曾給鄆哥五兩銀子,足夠他們父子維持幾個月生活。五兩銀子7000元,維持幾個月的生活,顯然是可以的。
05最後
從挖掘需求時的相對被動,到佔據高點的予取予求,王婆態度和氣又智計百出,目標明確而張弛有度,深諳人性卻有的放矢。
王老闆用教科書般的操作手法,把一個成功商人的基礎素養體現的淋漓盡致。
「我是讓人求著,才把生意做了」,這是後來王老闆作報告時常說的一句話。
而我,卻在感嘆,如果當初能早點領悟這些事情,而不是可勁的鑽研「潘驢鄧小閒」,何至於至今還在這裡爬格子。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侵權必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