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Netflix出品的美劇相較於HBO、CW等傳統電視臺的美劇有一個極大的優勢,那就是基本上每次都是一整季,絕不拖泥帶水。
而這也是讓很多觀眾頭痛的一個地方,因為每一次看都忍不住一整季刷完。
如果說,通宵打遊戲有害身體健康的話,那麼看網飛的劇同樣也很費體力。
原本以為在《毒梟 第二季》完結之後,隨著埃斯科瓦爾的逝去,充滿魔幻現實主義的毒梟傳奇也將會就此告一段落。
但是,沒有想到即便沒有了埃斯科瓦爾,毒梟們的故事依舊同樣的精彩紛呈。
01孤軍奮戰的勇士
結束了與埃斯科瓦爾的漫長戰爭,重返家鄉的潘那褪去了光鮮亮麗,成為了一個默默無聞的英雄。
此時的他對人生和未來充滿了迷茫和倦意,然而,父親一番語重心長的言語卻使得他幡然醒悟,重新鼓起戰鬥的勇氣。
在麥德林販毒集團隨著埃斯科瓦爾的死亡化為灰燼之後,卡利集團一躍成為了哥倫比亞最具勢力的販毒集團,潘那此番再度回歸哥倫比亞,其目的就在於打倒卡利集團。
雖然潘那在返回哥倫比亞之前,對於將要面對的艱難局勢,已經深有體會,但是他依舊低估了卡利集團如今的不斷膨脹的勢力。
從總統到警察此時,都不希望緝毒局探員突然闖出來多管閒事,因為卡利集團與政府高層之間已然達成了投降協議,卡利的幾位教父將在未來幾個月內主動投誠自首,並全面停止毒品交易,金盆洗手。
當然,前提是政府完全保留他們的巨額財產,同時拒絕美國人的引渡協議,且服刑期也不能太長。
總而言之,就是卡利教父們出錢來自導自演的一出收監鬧劇,可腐敗而懦弱的哥倫比亞政府為了避免出現巴勃羅埃斯科瓦爾那樣惡劣的長期鬥爭,居然完全同意了卡利教父們的建議。
不僅是哥倫比亞政府對緝毒充滿牴觸,甚至於潘那的上司美國駐哥倫比亞大使以及身處哥倫比亞的CIA都只是將潘那當作裝飾門面的道具,絲毫沒有將他的建議正兒八經當回事。
難以想像短短幾個月前,還信誓旦旦要與毒販們抗爭到底的政府很快又一次選擇了遺忘,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用於賄賂官員的卡利集團在第一回合取得了完勝。
02路在何方?
前往卡利執行行動兩名特工被從頭至尾盯梢,在市區排放氮氣造成多名兒童死亡卻能夠被粉飾為天然氣洩露,好不容易發現一些關於販毒集團洗錢人的線索想要跟上去,卻被指派帶著從國會來的兩個參議員視察「緝毒前線」——用村民和遊擊隊成員屍體堆積起來的叢林墳場。
面對嚴峻的現實,潘那大聲疾呼:「我們輸掉了這場緝毒戰爭。」
CIA的官員無比現實和冷酷:「我們早已經輸了。」
路在何方?
能想像嗎,就在短短數個月前,整個國家才剛剛從巴勃羅埃斯科瓦爾的陰影中走出,幾個月後,又要面對新一批毒梟巨頭。
相較於埃斯科瓦爾的張揚,卡利的教父們對於打點和處理人際關係非常嫻熟,他們崇尚高效與非暴力。
就在全國軍警和緝毒局集中全力剿滅埃斯科瓦爾的同時,卡利已然神不知鬼不覺實現了自身實力的急劇擴張。
在卡利集團巔峰時期,他們控制了全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毒品交易,並將自己的帝國經營的井井有條,絲毫不比世界五百強的任何一家企業遜色。
當然,埃斯科瓦爾悲慘的結局給予這些花天酒地的教父們以很大的觸動,在大當家吉爾伯託的極力主導下,卡利集團決意在半年內從事業巔峰徹底洗白。
然而,吉爾伯託的設想終究還是過於單純和天真,以為憑藉金錢買通整個國家的高層就能夠逃避法律的制裁,以為現實會如他所願有條不紊地一步步展開。
而吉爾伯託更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不斷打著如意算盤的同時,危險也在一步步降臨。
雖然再一次回歸哥倫比亞的潘那碰上了一堆糟心的上級,但是上帝還是給他安插了兩位恪守職責的好下屬緝毒探員費斯通和萬內斯。
這兩哥們不僅為潘那查出了為卡利集團洗錢的人,同時還主動要求奔赴卡利。一般人會想,再怎麼牛逼,這初來乍到的,無非也就是過來探探路而已。
然而,誰曾想這兩哥們第一次來就找到條大魚:卡利集團的總會計吉利爾莫·帕羅馬利。
雖然最終沒能找到卡利集團的洗錢證據,但是卻陰差陽錯地逮到了卡利集團的「大當家」吉爾伯託。
這一神不知鬼不覺的騷操作,讓所有利益關係人的原計劃全部打破,哥倫比亞政府再也無法對卡利集團熟視無睹了。
曾經不可一世、鐵板一塊的卡利集團也由此逐步走向了分崩離析的滅亡之路……
03少了些魔幻,多了些現實
《毒梟 第三季》依舊保持了前兩季的敘事傳統,在劇情進展同時穿插大量真實的歷史影像和類似紀錄片一般的深沉旁白。
真實的歷史在豐富多變的人物形象和瞬息萬變的時代背景中再一次重新演繹。相比許多美劇集中大量篇幅區描摹角色內心和行為動機,《毒梟》更多的是站在宏觀層面去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是如何影響周邊環境甚至是世界的。
這種全球化的視角使得觀眾不像是在觀看一部電視劇,更像是作為事件的親歷者,在回望一段充滿魔幻和傳奇色彩的黑暗歷史。
而第三季中更是如此,在描摹卡利集團從巔峰到衰亡的過程中,主創團隊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客觀態度讓觀眾近距離接近和感受教父們的變化,再逐步推後,用宏觀視角將這些細微變化所形成的巨大反應一步一步地展露再觀眾們面前。
這種伸縮自如的藝術手法使得第三季完美地承接了第二季的劇情,並在人物形象和故事層面上更加豐富和細膩。
有評論家曾經這樣評論美劇《毒梟》:
「它儼然已經超出了一部打發時間的電視劇範疇。」
除了故事本身所敘述的緝毒主題,穿插於整個故事始終的還有整個拉丁美洲的政治與經濟變化、美國與哥倫比亞複雜曲折的關係以及面對貧窮現實時,普通民眾所展現出來的驚人勇氣。
雖然在「毒梟」前三季中,故事的主角都離不開哥倫比亞,但是在哥倫比亞之外,古巴、墨西哥、智利等等諸多拉丁美洲國家輪番現身。
主創團隊顯然不想讓觀眾通過《毒梟》誤以為這一切僅僅只是哥倫比亞的個例,其真正想要表達的是,這些震撼人心的現象和充滿血腥的情節並不僅僅只是存在於哥倫比亞一個國家,而是整個拉丁美洲的普遍現象。
整部劇集可以說充滿了對美國政府對外政策的諷刺,資助武裝力量打擊共產主義分子居然比打擊毒販更為重要。
CIA對毒販與政客之間的交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僅僅只是為了對拉丁美洲進行勢力滲透,並牢牢將其作為傀儡一般控制。
更令人無語的是,一方面,美國政府花費了數十億美元到哥倫比亞的毒品戰爭之中;另一方面,美國民眾卻在源源不斷的消費著毒品。
毒品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問題和衛生健康問題,但是政治民主自由卻使得不同黨派和不同州對毒品的態度天差地別。
緝毒局對拉丁美洲的毒品戰爭就像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無底洞。
不斷有探員犧牲在前線,也不斷有新的毒梟出現,各方勢力在拉丁美洲這片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土地上輪番上演著愛恨情仇、你死我活的大戲,唯一不變的是,美國始終是其中的玩家。
在第三季的結尾,對眼前黑暗形式了如指掌的潘那在成功將卡利的教父們送進監獄之後,又帶著一班人馬秘密將卡利的總會計師帶到了美國,使之作為證人將卡利教父們賄賂哥倫比亞一眾高官的事實公之於眾。
最後,為了使毒販以及腐敗的政府受到應有的制裁,他甚至不惜賭上自己的個人前程和職業生涯,實名舉報卡利集團與哥倫比亞政府之間齷蹉的行徑和勾當。
政府被迫下臺,毒梟被迫引渡,民眾開始覺醒,故事的結局看似是潘那的勝利。
然而,他清楚知道,一切遠沒有結束。
不斷滋長的毒梟勢力以及腐化的公權機關依舊牢牢鉗制著哥倫比亞的未來,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前,毒品的生產依舊是只增不減。
潘那再次回國之後,不僅沒有被撤職,反而又一次受到長官的指派和任命。
然而,這一次,潘那並沒有積極響應,反而對此不置可否。回家之後,他直截了當地對父親說:「我已經做得夠多了,也受夠了。」
正像劇集開頭,父親對他說的那樣,「別試圖去改變世界,更多時候世界會改變你。」
可面對美墨邊境源源不斷的走私船,潘那真的能夠放下一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