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上音歌劇院管弦樂排演廳有一場「走進女高音」的歌劇沙龍,在「歌劇大叔」施恆脫口秀式的引領下,輔以衡晚舟、於凇、朱志豪、劉可嘉等青年歌唱家唱演俱佳的展示,讓觀眾輕鬆走近「女高音」。這是上音歌劇院聯合湖南街道共同打造音樂普及系列活動之一,以惠及市民百姓。
圖說:「歌劇大叔」施恆 網絡圖
跟著「歌劇大叔」 讓「術語」鮮活起來
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戲劇女高音,傻傻分不清楚;雖然掌握了很多「技術術語」,可還是欣賞不好一部歌劇;我的心幾乎要被這歌聲俘虜,可是它到底在唱什麼……這些都是很多想要走近歌劇的「小白」在入門最初遇到的問題。
憑藉深入淺出的脫口秀式「普及」而走紅的施恆坦言:「歌劇欣賞最大的障礙是語言問題,所以不妨從多聽多看開始,先去網上找有字幕的經典歌劇來看,了解故事背景再逐漸深入。」
圖說:音樂家韓斌在上音歌劇院開展講座 網絡圖
至於要分清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戲劇女高音,確實不是簡單搜索下,獲得一些字面解釋便能讓人明白的。在「歌劇大叔」看來,這就是線下普及的重要性。今天的沙龍為觀眾準備了整整10個經典唱段,莫扎特歌劇《女人心》、唐尼採蒂所作法國歌劇《軍中女郎》、威爾第歌劇《遊吟詩人》等都是赫赫有名的經典,通過現場聆聽、隨行「講解」,讓觀眾經歷一次歌劇之旅,那些「術語」立即就從冷冰冰的文字解釋變作鮮活的現場感受。
現場,施恆將不同類型的女高音逐一呈現,通過她們不同的演唱風格、特點,幫助觀眾「養成」歌劇的耳朵——花腔女高音,顆粒性比較飽滿,可以唱華彩部分;抒情女高音較為柔和。「歌劇大叔」這樣比喻:「每一個女高音就好比是一把刀,花腔女高音切壽司的;抒情女高音是切菜的;戲劇女高音就是用來斬骨的。」通過聆聽,勝過千言萬語。
走進「音樂街區」 讓音符「觸手可及」
從上海音樂學院出發,途經賀綠汀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寶慶路 9 弄音樂藝術家圍欄、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上方花園、新康花園、東湖音樂廣場、襄陽音樂公園,最後來到上音歌劇院……轄區內雲集的音樂機構、遍布的音樂空間和歷史建築,以及與音樂息息相關的「音樂人」,共同在這裡構成了一片「復興中路汾陽路音樂街區」。
音樂街區地處上海市最大的歷史風貌區——衡復歷史風貌保護區,同時也是國際一流音樂院團最為集中的區域。在這裡,建築可閱讀,音樂可觸摸。藝術Talk、歌劇Salon、音樂Workshop,是上音歌劇院攜手湖南街道創建「文化湖南共同體」精心打造的音樂普及系列三大板塊線下活動。
圖說:上音歌劇院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上音歌劇院管理總經理馮嵐直言:「我們推出的歌劇沙龍、藝術講座面向所有想要了解歌劇的普通人,希望通過多元化的歌劇普及,讓這顆明珠的璀璨光華被更多人所看見。」
在文化娛樂選擇如此豐富的當下,要拓展歌劇的受眾群並精準投放並非易事,馮嵐坦言:「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歌劇普及推陳出新,捕捉當下年輕人的關注。」近來,上音歌劇院推出了線上「歌劇大叔」系列,將經典歌劇選段現場解讀;推出了「歌劇小詞典」,用詞條方式輸出歌劇知識點;加強導賞力度,去年斯卡拉歌劇院來滬演出前,整整三場導賞讓人記憶猶新。馮嵐說:「拉近歌劇和普通觀眾的距離,讓人覺得歌劇『高而不冷』,是我們追求和努力的方向。」(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