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一個禮拜了吧,整個Hush的歌單,每天都在他的聲音中渡過。第一次聽到Hush,大約三年前,某天晚上和一個朋友在聊著共同喜歡的音樂,聊音樂聊夢想聊了很久,他丟過來《天文特徵》和《克卜勒》的試聽鏈接,我躲在被窩裡看著歌詞聽完了歌,睡不著了。
從那之後,Hush的歌就一直躺在我的音樂列表裡面。
很難去說那種感覺,那個聲音在那時候,靜靜地擊了我一下,然後便走開了。直到前段時間,腦子裡面總是浮現那些旋律,於是重新開始聽會他的歌,路上、車上、或者一個人待在房間裡。在最安靜的時候,耳旁響起他的歌聲,我終於知道怎麼形容他的歌聲了,就是孤獨。
我跟朋友說,Hush的歌聲聽起來好孤獨。朋友很納悶,我說,可能我們都孤獨,哈哈。這裡的孤獨不是心裡所有的一種感受,也不是孤單寂寞,而是他的音樂和文字透露出來的一股精氣神吧。因為孤獨,透過文字、音樂或者其他形式藝術體現出來,不一樣的,你可以理解為,心裡有另一個世界。
網易雲上有他cover的一首歌叫《少男日記》,這首歌躺在整個Hush列表裡,第一次聽並沒有特別的喜歡,就這樣聽著。直到那天在長途車上,看著窗外耳機裡又播到這首歌,有毒,已經停不下來了,雖然每句好像都要破音一樣,可是他唱的心情已經全部從這個聲音透露出來了。中間有略帶沙啞的聲音,像是夜裡喝了酒抽了煙,拿起吉他,忘我地唱。
聽過很多翻唱版本的《Hallelujah》,在一班有空座的公車上,看著窗外緩慢經過的風景,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我想在他唱的這首歌裡安詳地死去。
Hush原本是樂團Hush!的主唱,後來團員相繼離隊,而他也單槍匹馬開始自己闖蕩。他畢業於輔仁大學哲學系,熱愛天文學,許多作品中都體現出哲學角度,以及各種天文特徵。他也給很多歌手寫過詞曲,孫燕姿的《克卜勒》便是他的作品。
我更喜歡Hush版本的《克卜勒》。第一部份是留聲機聲的演繹,當第二部份全部器樂跟著歌聲一同響起的時候,就真的好似一顆在宇宙中爆炸卻發出最亮的光的星星。
克卜勒是一顆超新星的名字,是世界上第一顆被命名、可以在白天用肉眼看到的星星。從16世紀開始到現在,始終閃耀著它的光芒。而據說這首歌是Hush為了紀念一隻死去的魚而寫下的。他養了兩條魚,因為喜歡天文學而將它們命名為「克卜勒」和「伽利略」,把魚缸擺在床頭櫃上,每晚都看著它們遊來遊去。有一天克卜勒突然死了,他看著魚兒發光的身體,寫下了這首歌。
《島嶼城市》裡面一段歌詞:「你習慣髒的空氣,我喜歡傾盆大雨,雨能夠稀釋情緒,讓你大口地呼吸,吐出氣候的訊息,輕撫我柔軟眼底。」少有的把雨正面描寫,在我的記憶裡。在現在的梅雨季裡,好像,也沒有那麼討厭了。
或許Hush陳何許就是個「或許」,他有很多的可能,他的腦袋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他的音樂就像他的哲學,他有他的一套理解,而不同的人聽著都會添上新的符號。
可能我們都孤獨,所以我沉浸在你的文字和音樂裡,解釋著我的理解。
----
蔡念承 | 想下班的我想唱歌
布衣樂隊|讓我的歌聲伴你走
潘信維 | 幸運是因為一直準備著
格裡芬 | 我們就愛浪我們就是浪子團
先知瑪莉 | 儘管一路荒涼,還有你在遠方。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