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譚軍:編鐘演奏不只是敲鐘

2021-02-08 荊楚網

□楚天都市報記者 張聰 通訊員 孫妮

■對話時間 2020年9月4日

■對話人物 譚軍

■ 人物簡介

譚軍,1964年出生於湖北巴東,土家族。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器樂系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湖北省歌劇舞劇院總經理,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武漢音樂學院青年民族樂團指揮、青年編鐘樂團藝術總監、指揮。

1975年,考入湖北省巴東縣文工團。1985年,考入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開始接觸編鐘演奏。

1997年7月1日,由譚盾作曲的交響曲《1997:天·地·人》在香港特區成立慶典儀式上響起。這首承載諸多意義的交響曲開頭,象徵「國之正音」的編鐘之聲,由譚軍敲響。

1996年,主持的科研課題「編鐘編磬系列擊槌的研究與研製」獲中國專利;2001年,在全國高校中首開 「編鐘古樂演奏」課程。

其主持的《楚巴樂宮》工作室開創了我國編鐘楚樂的研究及表演新領域。2017年,譚軍應《國家寶藏》節目邀請,以國寶守護人身份登臺講述曾侯乙編鐘的前世今生。

2019年,其創作的《鐘鳴九天》首演於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閉幕式。

■ 對話背景

8月13日,《我的祖國-大型編鐘與民族管弦樂專場音樂會》在琴臺音樂廳官網正式開票。僅一周,近千個座位全部售罄。為音樂會擔任指揮的,是與編鐘演奏結緣35年的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譚軍。據悉,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曾被敲響過三次,而最後一次敲響它的人裡,就有譚軍。

譚軍敲響曾侯乙編鐘,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坊間傳說他曾熱衷於編鐘擊槌研究,其成果讓音樂家譚盾大喜過望的經歷又是怎樣的?本月在武漢音樂學院「楚巴樂宮」工作室,譚軍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是樂器更是禮器 編鐘演奏不只是敲鐘

楚天都市報(以下簡稱楚):您的專業是笙演奏,來武漢後才跟編鐘結緣。

譚軍(以下簡稱譚):對,跟編鐘結緣就是因笙而起。1985年,我從巴東縣文工團考入湖北藝術學院(即後來的武漢音樂學院)。1984年9月,全套曾侯乙編鐘複製成功,學校每周六都會到省博做專場編鐘演出。所以從進校第一天起,我就跟著老師去省博參加編鐘藝術實踐演出,最開始是在演奏團裡吹笙,後來慢慢開始演奏編鐘,每周都要跟編鐘見上一次面。

當時很多人沒有見過編鐘演奏,但其實每個人都聽過,為什麼呢?1970年4月,我們國家第一顆成功發射的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回地球的音樂《東方紅》,就是由1956年在河南信陽出土的編鐘所演奏的。

楚:從聽過到真正在編鐘上演奏,是一種什麼體驗?

譚:來武漢前我沒見過編鐘,就聽過《東方紅》。起初接觸並敲響編鐘時,並沒想像中那麼激動,我就是把它當成演奏的樂器,唯一的感覺就是自己敲出來的《東方紅》比衛星傳回來的要好聽一些。相反對於編鐘的感情,是越演奏才越深、越複雜的。

楚:演奏編鐘30多年,您覺得它是怎樣的樂器?

譚:演奏編鐘不是簡單地敲擊編鐘。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按材質將樂器進行了「八音分類法」,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金」就是以編鐘為媒介產生的聲音,真正的編鐘演奏是以編鐘為中心、其他樂器組成的「八音」為基礎,再集歌樂舞為大成的一個綜合藝術。

從演奏者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的不是編鐘的音高,而是它的音色——小鐘的空靈,甬鐘的圓潤飽滿,大鐘的雄渾……這幾道音色就可以給整個音樂氛圍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再者就是編鐘的意義,「黃鐘大呂,國之正音」,它本來也不單純是樂器,更是禮器。

敲響曾侯乙編鐘 緣分來自小小的擊槌

楚:《國家寶藏》裡提到,曾侯乙編鐘出土後只被敲響過三次,而編鐘都有「禮器」的意思。

譚:可以這麼說。曾侯乙編鐘第一次被敲響,是在1978年建軍節;第二次是在1984年的中南海懷仁堂,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第三次是1997年為紀念香港回歸,用來錄製譚盾老師的交響曲《1997:天·地·人》。

楚:《1997:天·地·人》裡的編鐘第一聲,也是您敲響的。

譚:這是我的幸運,也是我一生不會忘記的經歷。我們去香港包括後來北京的演出,運去的都是曾侯乙編鐘一號複製品,但錄音時敲響的是曾侯乙編鐘原件,而且不是一次,是兩次。第一次是錄音前的試奏準備,第二次是正式錄音,我記得是1997年6月中旬的一個晚上,我們在省博錄音錄了整整12個小時。

編鐘原件敲出來的聲音,比我接觸過的任何複製品的音色更純淨。這不是心理作用,複製編鐘的專家們也提到過,金屬成分的比例對音色起決定性作用。那一次,我對編鐘「禮器」的意義感受也很深。當時我們在香港呆了小半個月,一直在下雨。大家開玩笑說我們奏響的是歷史的聲音,是洗刷百年恥辱的雄渾之聲。

楚:能直接敲響曾侯乙編鐘原件,據說背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譚:(笑)是說我對鼓槌的研究吧?我1985年開始接觸編鐘演奏,最開始大家用擊槌,是照著文物畫片上丁字錘的樣式製造的。後來我在演奏過程中發現,傳統的丁字錘因木頭軟硬度不一樣,敲擊出來的音色也不一樣。

1995年我申報了一個「編鐘系列擊槌」的研究課題,用5000元經費做了四五十個系列的擊槌,有青銅的、塑料的、橡膠的、木頭的……家裡擺都擺不下了。1996年12月,譚盾老師來湖北試音,帶著他花8000美金在日本買的各種西洋打擊樂槌,我老師陪著他。但這些槌都不行,比如打小軍鼓的鋼絲刷,太軟了,放在編鐘上震動不了;馬林巴槌可以打響,音色也不錯,但因為是毛線纏的,跟青銅器接觸時間一長就全散掉了。

我的老師突然想到我之前研究過擊槌,於是,我背著幾大包擊槌就去了省博,拿一個一試覺得音色超棒……譚盾老師這才確定,他的想法可以靠編鐘來實現了。我也是他確定的交響曲中第一位編鐘演奏者。

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民樂 親近中國音樂

楚:2001年您在武音開設了《編鐘古樂演奏》課程,武音也有了青年編鐘樂團,讓95後00後的孩子接觸編鐘,您的目的是什麼?

譚:剛開課時,我沒想到會這麼受歡迎。最初我只是想把自己積累的東西落實到課堂上,讓同學們有更多的興趣和選擇機會,同時也讓孩子們對中國傳統的音樂有更多實踐性的研究。比如我們常講「宮商角徵羽」,在編鐘上它們怎麼體現。

喜歡這門課的人多了以後,我們就想到把真正願意一起玩的人聚集在一起,給大家更大的平臺,於是青年編鐘樂團就成立了。

楚:其實這些年,民樂受到了網友的空前關注,中樂系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了,您覺得意味著什麼?

譚:作為一個從事民族音樂的人,看到這樣的局面我很開心。往大點說是我們的文化自信更強了,往小了說,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民樂之美。其實中國人在骨子裡肯定是更親近中國音樂的。中國音樂有非常強的地域特徵,每個樂器的音色都適合於講述不同的故事。

楚:有網友說鋼琴處於樂器鄙視鏈的最低端,您怎麼看?編鐘會是最高點嗎?

譚:肯定是不對的,樂器只是一個工具,你說筷子好還是刀叉好?關鍵在於使用工具的人能否發揮它的最大功能。我雖然跟編鐘之間有割捨不斷的緣分,編鐘也有其獨特的歷史意義,但我不會把它放在什麼鄙視鏈上比較,聽眾也不要在乎這些說法,希望大家用耳朵去感受每一種音樂、樂器的魅力。

相關焦點

  • 【文物裡的中國】丨曾侯乙編鐘
    《國家寶藏》的舞臺上,當年奏響《天地人》的武漢音樂學院音樂老師譚軍,分享了他與編鐘的不解緣分。……一槌一棒,是對古老編鐘的繼承與創新,讓編鐘的演奏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雖然它們其貌不揚,但是如果沒有它們,大家可能就聽不到豐富多彩的編鐘聲」,譚軍說,他的人生理想,就是用擊槌和編鐘對話,尋找「華夏正音」。
  • 武漢音樂學院丨何林璇 碩士學位鋼琴獨奏音樂會
    2014年考入武漢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2018年考入武漢音樂學院研究生部,攻讀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育方向全日制藝術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師從胡麗敏副教授,理論導師王嵐副教授。 武漢音樂學院鋼琴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鋼琴演奏與教學文學碩士,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委員會評委,1991年考入武漢音樂學院附中,1997年直接保送進入武漢音樂學院鋼琴系學習
  • 編鐘不僅走向世界,還舉辦了作曲比賽!
    海外觀眾對編鐘這一中國古代樂器有著濃厚興趣。」近日,音樂考古學家、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李幼平赴美國參加「金石之聲與孔子時代之禮樂」學術講座、「金編鐘」作曲比賽等編鐘相關文化活動。其中,「金編鐘」作曲比賽(Golden Bells Composition Contest)已正式啟動,面向全球音樂家,徵集編鐘音樂作品,獲獎作品將於2020年9月在芝加哥交響音樂廳首演。
  • 送可演奏掛件、浪漫紙雕燈……這次的寶貝限量4000手慢無!
    如果說《劍歌江湖》是引領聽眾重走一遍江湖路,那《踏歌江湖》則將帶你再會風雲俠客!《踏歌江湖》承襲了劍網3音樂專輯的雙碟設計,壹碟《心眼繪墨》改編自老五門的變奏BGM,編鐘古樂演繹長安城的恢宏盛世,帶你回到所有故事開始之前,聆聽往昔旋律;貳碟《耳畔相逢》選取了大唐風雲俠客軼事,帶你與他們共赴江湖。
  • 武漢音樂學院,67歲生日快樂
    在武漢,有這樣一所高校,聚集了一批熱愛音樂年輕人,校園裡的每縷空氣都帶著音樂的氣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坐享江景琴房,獨攬一線江景。他就是武漢音樂學院,華中地區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高等音樂學府,承載了無數音樂人夢想和希望的地方。
  • 【武漢活動報名】古典大師音樂班: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導師來上課啦
    英國首屈一指的大提琴演奏家,現任皇家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著名大提琴獨奏家,室內樂音樂家,倫敦鳳凰室內樂團及Eluard三重奏團成員,原聖·馬丁學院樂團大提琴首席,倫敦交響樂團、愛樂樂團、英國室內樂團客席大提琴首席。英國小提琴家的領軍人物之一,是一位卓越的小提琴演奏家及音樂教育家。
  • 施坦威 · 音樂匯 | 旅美青年鋼琴家、武漢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沈孟生 音樂分享會,現已公開接受報名!
    沈孟生旅美青年鋼琴家紐約庫塞維斯基藝術家武漢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皮博迪音樂院音樂藝術博士 (D.M.A.)、克裡夫蘭藝術博物館、武漢琴臺音樂廳、編鐘音樂廳、施坦威音樂廳、長江音樂廳、青島大劇院、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廳、四川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廳、浙江音樂學院音樂廳、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廳、深圳藝校南山音樂廳、臺北兩廳院、臺中歌劇院、中山紀念堂、中興堂、臺灣文學館、文水藝文中心、新民藝術中心等。
  • 王喆「我的聲樂學習筆記」唱醉武漢音樂學院
    2015年10月21日晚,「我的聲樂學習筆記」王喆獨唱音樂會2015全國高校巡演第三站走進了美麗的武漢音樂學院,唱響在編鐘音樂廳。一張贈票被賣到了五百塊!編鐘音樂廳能夠容納700多位觀眾,然而這遠遠滿足不了熱情的觀眾們的需求。
  • 2016.9.24音韻斐然 再續華章(沈茜教授鋼琴學科課題團隊音樂會)
    曾被邀請在2015年德國薩爾堡國際音樂節和2016臺灣宜蘭國際音樂節中擔任導師及評委。從教以來一直堅持活躍於舞臺,曾在德國薩爾堡市政音樂廳、武漢琴臺音樂廳、武漢音樂學院編鐘音樂廳、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師生音樂會,以及以獨奏、協奏、聲樂藝術指導等各種形式參演的音樂會。在2013年「海倫鋼琴」第四屆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師演奏比賽中獲獨奏三等獎、雙鋼琴三等獎。
  • 茱莉亞音樂學院李宜濠教授大師班來啦!
    【董智敏教授】——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二提琴副首席  國家一級演奏員。5歲開始隨姑父開始學習小提琴,7歲開始登臺演出,在武漢市首屆琴臺音樂會獲得最佳表演獎。1984年進入武漢音樂學院附中,199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師從盛中華教授,俞麗拿教授,丁芷諾教授。
  • 譚盾用武漢銅鑼讚美生命,尚·馬龍用湖北編鐘傳遞希望
    《黎明的編鐘聲》裡,也用到了來自湖北的音樂元素——編鐘。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武漢就已經是全國銅響器的製作中心。漢鑼與京鑼、奉鑼、蘇鑼一起,並稱「四大名鑼」。編鐘更為古老。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大型樂器,它大到足以佔滿一座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被譽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
  • 羅馬諾·佛朗切絲凱多教授與朋友們的【歌劇之夜】
    她曾出演歌劇《不屈的靈魂》,並於2007年、2008年、2014年、2016在武漢音樂學院編鐘音樂廳及義大利G.Magnani歌劇院成功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她曾多次參與湖北省、江蘇省委省政府的大型演出,多次參與省市電視臺的演出活動,如元旦晚會、新年音樂會等。
  • 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播出2019第十二屆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國際室內樂音樂節閉幕式音樂會
    啟蒙於鋼琴教育家呂青寶,曾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師從於吳迎教授;2001年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師從於伊莉莎白國際鋼琴比賽前評委會主席Daniel Blumenthal教授,2003年取得鋼琴演奏碩士學位。2000年,代表中國參加第十四屆波蘭華沙蕭邦國際比賽。
  • 音樂學院邀請中央音樂學院張徵教授作高端學術報告
    新聞網訊 9月4日下午,中央音樂學院張徵教授應邀在我校音樂學院德雅樓103排練廳作高端學術報告,報告會講座題目《音樂與鋼琴即興課程簡介》。本次學術交流活動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音樂學院組織的第一場現場報告會,副院長王文俐教授主持了會議。
  • 他違背父親意願棄醫從樂,卻在29歲時被破格聘任為柏林音樂學院教授!
    貝斯勒教授的父親一直主張他學醫,他的父親認為音樂不是個職業,但貝斯勒教授卻堅持學習音樂並決心學出名堂來。幼時便考入羅伯特舒曼音樂學院接受嚴格的專業訓練,他的老師則是當時著名的鋼琴大師威廉.肯普夫的助教。16 歲便受邀和當地的市立樂團合作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產生極大轟動,從此開始了他的職業音樂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