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故事是中華文化傳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題材的文藝作品也堪稱源遠流長。但少有原創神話故事電視劇的出現,也鮮有對固定模式的突破。《神醫大道公》不但為觀眾提供了一部原創神話電視劇,而且也為神話電視劇如何突破現有的瓶頸和開拓新的視野帶來啟示和經驗。該劇的人物原型保生大帝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醫神,其本名吳夲,生於宋朝興國四年,行醫萬裡,救人無數,醫神之名廣傳民間,後因採藥不幸墜崖身亡。明朝洪熙年間被追封為保生大帝,民間尊稱為大道公、吳真人。保生大帝在全球華人中擁有眾多信眾,僅海峽兩岸就有數百座廟宇,香火極盛。民諺有「媽祖庇護打漁翁,黎民祭拜大道公」之說。該劇的成功在於編導者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找到一套既能破解題材自身的局限性,又能化解新編神話故事的風險性,同時也找到了現代觀眾與歷史神話的契合點。這些成功的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編導者對這一神話題材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的深刻理解和深入的開掘,從而正確地確立了作品的主旨和立意。從創作的角度來考慮,這部作品的故事走向可以有多種選擇。一是可以將吳夲寫成一位神醫,他不但有一顆醫者的仁心,而且醫術高明,神乎其神。二是演繹吳夲從神醫變為醫神的神奇故事。三是將保生大帝作為居高臨下的一位神仙,寫其如何關心凡塵的疾苦,解除疾病帶給人間的苦難。然而可以想見的是,這些思路和立意顯然都沒有超越以往神話故事劇的模式,即使寫得再好也難免給人以似曾相識之感。該劇則另闢蹊徑,它從「神醫」和「大道公」兩個方面對劇中的吳夲進行了定位。作為「神醫」的吳夲,因其仁心仁術而感人至深;作為「大道公」的吳夲,則因其普濟天下、廣行大道而偉大。概括地說,吳夲的故事實際上闡述的是人間的一條至理——為醫之道,仁心仁術;為世之道,邪不壓正。由此,這部神話故事電視劇就揭示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的兩個重要母題,那就是真善美與假醜惡的對立,正與邪的較量。這種對立和較量通過保生大帝和瘟君的生死搏鬥而展開,生動、形象、真實地顯示了正義戰勝邪惡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和必然的規律。正是這樣的文化底蘊決定了這部作品的思想深度,也使其超越了以往的神話劇。
其次是編導者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編織故事的高超技巧,既令人信服地完成了神醫吳夲與保生大帝之間的人神合一和互相轉換的形象塑造,也使這部新創神話電視劇以其新奇、獨特的故事徵服了觀眾。這其中的關鍵在於保生大帝和瘟君之間對立關係的設計,這種對立關係實際上是一種象徵,體現的是人世間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對立、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劇中由這種對立所引發的矛盾衝突層出不窮:因為瘟君不甘於在與保生大帝的鬥法中落敗,於是便挑撥保生大帝與仙界眾仙的關係,並由此導致玉皇大帝將保生大帝貶為凡人,並降嚴旨一道——必須將一個頑劣貪腐的醫官任二舉改造成一代名醫,方可恢復仙籍。由此開始,保生 大帝失去了神力,變成了一個普通的郎中。在行走江湖醫療眾生的過程中,吳夲一方面要改造醜態百出、不斷製造麻煩的頑徒,一方面則要面對野心勃勃、不斷加害於他的瘟君。特別是在識破瘟君企圖通過控制於他假冒的皇后來控制皇帝,從而實現其修煉危蛇星宿大法的罪惡陰謀後,吳夲義無反顧地與魔法通天的瘟君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搏殺。這場鬥爭具有深刻的內涵,它既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又關係到民生大計,因為瘟君控制皇帝和修煉大法,不但要以上千童男童女的性命為代價,而且要攪亂整個社會和民生。所以吳夲與瘟君的鬥爭,實際上也是保生大帝實踐其普濟天下理想的集中反映。
如果說吳夲與瘟君對立關係的設計是全劇的主線,很好地通過瘟君的兇殘和邪惡烘託了吳夲的仁慈和偉大;那麼頑徒任二舉的改邪歸正和脫胎換骨,則從另一個方面揭示了保生大帝的博大胸襟和仁慈胸懷。還值得一提的是漁家女三紅形象的塑造,編導者準確地將這一大膽潑辣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女子設定為保生大帝的紅顏知己,這樣既可以通過三紅對保生大帝的仰慕和崇敬傳達出觀眾對這位神醫大道公的愛戴之情,又很好地起到了調劑劇中色彩和增加劇情趣味的作用。該劇作為一部原創神話劇之所以能在撲面而來的眾多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主要是為這個新編神話故事注入了深刻思想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編織出了一個生動、曲折、懸念迭出、險象環生、驚心動魄的故事。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編導者將人神的轉化和仙界與人間的交織處理得合情合理。
現代意識的介入和批判眼光的審視是該劇取得成功的另一個關鍵點。一般說來,很多神話劇的著眼點大都停留在如何演繹好神話故事本身,其思想內涵也大多停留在傳統的認識層面。該劇對於原創神話劇如何找到與現代觀眾的契合點有一種清醒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那就是要用當代人的審美眼光和理念來觀照神話故事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並且要編織出一個符合現今觀眾欣賞趣味的神話故事。這種現代意識在劇中體現在許多方面。如保生大帝和瘟君形象的塑造,他們之間的爭鬥與搏殺體現的是當代觀眾對社會正義與邪惡勢不兩立的認知和理解。再如黑龍和白虎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氣質的刻畫,處處顯示出當代青年中的憤青和靚妹的影子。三紅女與保生大帝若即若離的情愫,也很符合時下觀眾對情感的理解。這種處理人物關係的做法,不但拉近了觀眾與神話的距離,也使古老神話閃現出理性的光芒。劇中最能體現現代意識觀照的亮點就是編導者的批判意識。其中保生大帝對頑劣徒弟任二舉的改造,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中腐敗現象和陰暗心理的嘲諷和鞭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