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傳而敬師,敬師而敬佛。法布施得智慧,財布施得財富,無畏布施得健康
請幫忙轉發本書,弘揚佛法,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有話要說:很多有心向佛的讀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師》和《虛雲長老》的其中一個章節之後,就留言說要保佑什麼什麼的,其實這是你們內心的一種祝願,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報,還需多多行善積德,並不是嘴巴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就會保佑你。心不善,不捨得去付出努力,自然就得不到福報。那些處在人生迷茫中的朋友,建議你們沉下心來,好好看完這兩本書,看看這兩個得道的高僧,是怎麼做人處事的,相信你們對人生會有一個真正的領悟。)
上一節說到觀本被人打,深夜有人前來偷襲虛雲長老,被虛雲長老呵斥趕退。
早上的鼓山仿佛從甜美的夢中醒來。站在鼓山看山,別有一番新意在心頭:心像剛剛洗刷過,上面還粘有一點溼,讓你生出歡喜;遠山山巔,一朵緋紅的雲彩似一俏皮的女子翩躚而來,把山當成久違的小哥;漸漸,緋紅的色彩戀戀不捨離開山巔,山巔像被一位氣吞山河的畫家塗抹成淡紅,在淡紅的深處,一輪紅日,噴礴而出……虛雲長老陶醉其中,觀本法師來到他身後,低喚道:「大和尚……」
虛雲長老在沉思,竟未察覺。
「大和尚——」觀本法師提高了聲量。
「哦,噢噢!」 虛雲長老見是觀本法師,感嘆道:「『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日之計於晨』啊!」
觀本法師也頗受感染,凝神遙望遠方,道:「朝陽無限好,轉睛人已老!」
「美的東西註定不可永恆,因為短暫,又才讓我們感受到了美的永恆啊。」 虛雲長老喃喃道,「比如,生命……」
觀本法師道:「佛說無常——難怪他要說無常了,據說佛是睹明月悟道,我想,那時一定是在與明月對視時,明月告訴了他什麼是『道』吧。」
虛雲長老問道:「何謂道?」
觀本法師道:「平常心是道,道是無常。」
虛雲長老道:「平常心是道,這是針對執著而言,你既知無常,對你而言,道便是『執著』。」
觀本法師道:「朝陽無限好,夕陽何曾老?」
虛雲長老看看已過六十的觀本,再望望遠方那如新生嬰兒般的紅日,重複著觀本法師的話:「朝陽無限好,夕陽何曾老?」
觀本法師收斂笑道:「大和尚……」
虛雲長老道:「你既尋我到此,有何事相告?不妨直說。」
觀本法師道:「我以為,寺制的改革,不可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來……」
虛雲長老問:「第一步是什麼?」
觀本法師道:「出家之人,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不盡相同之目的。俗話說,「寧願帶一千兵,不願帶一個僧。寺中自是少不得有世俗者,他們爭名奪利,自會不擇手段!依我之見,寺制改革,第一步當是不許任何人在寺內私收徒眾——不私收徒眾,可減免派性之爭,派性之爭,為禍事之首,倘大家一心修行,名有何用,利有何益?」
虛雲長老嘆道:「有許多出家之人,自己尚不能『放下』,又如何去渡人?……更有甚者,不怕背負因果!我記得同治年間,鼓山監院,常住福山關帝廟,與出家人妙來最相契,那時,妙來師在鼓山充飯頭,六月,監院要回關帝廟,就把房門鑰匙交給妙來師代管,數日後,妙來師夜夢監院來告曰,『我貪汙寺廟財物,請將房中所有物什變賣代為填還。』言訖,悽然似牛哀號而去。次日下午,大眾於寺前見監院歸來,黃袍僧鞋,與平常一般,其寮房原在佛殿東側,今見他進寺後,竟由殿西而入,久不出,大眾甚感奇怪,進去尋找,見牛欄中已生一小牛,黃色可愛,小牛看見妙來師,忽然走上前來,用嘴銜住妙來師衣角,直引向監院寮……眾人不解,當即差人到關帝廟探視,監院於是日亡矣,乃確知其牛再來償債者,有人向牛叫道,『當家師』,『當家師』似解語俯道作愧戚狀……」
觀本靜聽。
虛雲長老又道:「還有一件事,發生在光緒年間,寶華山副寺,死後,寺中母馬產出小馬,小馬即進生前所住寮房,頭一個勁兒地擦撞牆壁,眾人詫異,打開牆壁,洞內私藏有銀八兩,乃知馬是副寺後身,稱其名,則貼首以應;這馬長大後,自知勤苦,為眾馬首領,常率眾馬赴句容南京等處各棧房馱運糧物,所經道路,自然熟習,不需人照管,大家都稱這馬叫『馬副寺』!……唉,眼下有些出家人,貪圖名、利,有名、利之心,就有自私之心,敦不知,舍家出家,家都舍了,還要名、利何益?觀本法師啊,寺制改革,我認為只要是符合叢林制度的,都要維持、恢復——否則這算哪門子改革?」
觀本法師道:「大和尚言之有理,只是……大和尚年高,得罪了人,恐怕……」
虛雲長老道:「生、死乃在呼吸之間,人生無常,生死何懼?」
觀本法師問:「大和尚從何著手?」
虛雲長老道:「我想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條已經說了。第二,不準開小鍋小灶,改為平等大鍋飯——開飯時間到,大家一齊過堂吃飯,任何人不得特殊——老衲九十多歲的人能與大家同吃,我相信少數人慢慢會習慣;第三,把許多無用執事減掉,做執事與社會上做官不同,做執事是給自己種福田,只講奉獻,不計報酬,以前的七、八十個知客,最多留四、五個,以前有二、三十個當家、首座,選二、三個足矣!」
觀本喜道:「倘這三條能執行,鼓山可成名副其實的修行道場!」
虛雲長老道:「還鼓山以本來面目,是我等義務;倘荒廢鼓山,是我等罪過!」
虛雲長老整頓鼓山,直中原先一批不守規矩僧人之痛處,他們無處發洩心中的憤懣,就以身體不適為由不過堂吃飯,故意與虛雲長老作對,偏要開小鍋小灶。
觀本法道:「師父,這樣的人,不如請他們另謀高就吧,留下,也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虛雲長老道:「觀本師,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們在此尚且如此,離開又何嘗不是如此?阿彌陀佛,我佛慈悲,他們以為我要大家一起在齋堂吃飯是有意刁難,其實是為出家人好啊!——『三餐常念農夫苦,一飯不忘佛祖恩』——大家一起坐於齋堂,念『供養咒』後再吃飯,是警醒我們時刻生感恩心,不要忘了吃的是如何來的,有了感恩心,即生慈悲心,就知道怎樣去報答別人、奉獻社會。當你覺得別人給你的多而你始終給別人少時,會生慚愧心,心中慚愧,方知懺悔、生懺悔心——一個出家人,要時時裝下『感恩心』、『慈悲心』、『慚愧心』、『懺悔心』才象話呢!算了,我們也不要去沾惹他們,俗話說,『打鐵還須自身硬』,只要我們不開小鍋小灶,與大家同吃同住,時日一長他們自會回頭!」
卻說日子一天天過去,那些吃小灶的僧人見九十多歲的虛雲長老一直吃大鍋飯,對他們一如平常……漸漸地,他們被虛雲長老的人格所感化,遂慢慢走近虛雲長老……親近虛雲長老……
這年元旦,虛雲長老被大家恭敬地請上堂,說法。虛雲長老拈香祝聖畢,喝一喝,道:「即此時節,便是去年今日的消息。前年今日也不出這個消息。後年今日也不越這個消息。乃至年年今日亦未離這個消息……
話說公元一九三二年,九十二歲的虛雲長老不顧年高體弱,忙著傳戒講經、辦學戒堂、辦佛學院,建平楚庵、西林庵、雲臥庵等院宇。
翌年,虛雲長老九十三歲。是年春期傳戒,忽來一老者,鬚髮皓白,容貌清奇,直入丈室,跪在長老面前求戒,長老問姓名,老者曰:「姓楊,福州南臺橋人。」至受菩薩戒畢,給戒牒後,不見蹤跡,後有妙宗師至南臺龍王庵,見神像與受戒老人形貌相同,戒牒又在神像手中,人皆稱龍王受戒,南臺鬨動,成為奇事。
說的是寺裡少數既得利益者原本盼望虛雲長老早日離開,他們等來的卻是湧泉寺日漸紅火,眼見願望落空,他們終於坐不住了。這年入冬以來少雨,氣候乾燥,一個晚上,天寒地凍,朔風颯颯,虛雲長老正在禪堂打坐,忽聽外面有異常動靜。細聽之下,是兩個熟悉的聲音在說話。一個道:「沒事,老和尚睡了,可以下手了。」(預知虛雲長老如何逃過這一難,請私信我,布施功德求書,見證高僧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