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張藝謀執導的一部以韓戰為題材的新片已正式立項,該片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與美軍進行真槍實彈的較量,最終擊敗對手的故事,片名為《最冷的槍》。
根據公布的劇情梗概來看,此片的狙擊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其原型就是人稱「狙擊之神」的志願軍超級狙擊手,名叫張桃芳。
抗美援朝戰爭時,張桃芳曾以一己之力創下斃傷214名美軍敵人的擊殺紀錄,在世界狙擊手排行榜上名列第八。
狙擊手就是戰爭中專門靠自己過硬的射擊技術,施行遠距離殺敵戰術的戰士。
狙擊手技術過硬,專門針對敵方關鍵人物如指揮官、通訊員、信號兵、機槍手等進行獵殺,打擊效果驚人,所以殺人於無形的狙擊手在戰場上的作用,有時候往往勝過千軍萬馬。
如果說坦克是「陸戰之王」的話,狙擊手就是「陸戰之神」。
狙擊手最大的特點就是命中率高,就像古語所說的能"百步穿楊"。
狙擊手的射擊水平多高呢,我們可以對比一下。
根據資料統計,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正規戰中,每殺死一名敵方士兵,普通戰士需要耗費2.5萬發子彈。
在越戰那樣複雜地形中進行的遊擊戰,殺死一名敵軍,需要耗費10萬發子彈。
可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一名狙擊手,幹掉一個目標,平均下來只需要1.5發就夠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是數字太懸殊了,叫人難以置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為一個狙擊手,要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昂貴的。
根據西方軍事刊物的報導,培養出一個成熟的狙擊手,至少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狙擊手訓練一年所消耗的子彈是一個普通士兵一年耗費子彈的120倍左右。
真正的天才很少,大部分狙擊手的水平,是靠子彈堆出來的。
有人說,從一個門外漢到一個知名狙擊手的距離,是10萬發子彈的距離,這話說的雖然有點誇張,但也充分說明一個道理,寶劍鋒之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狙擊手是千錘百鍊之後才可以出道,有所成就的。
比如說二戰中,各國狙擊手排名第二的蘇聯軍人伊萬西德·薩連科,在1939年就輟學參加了紅軍,在克裡米亞的辛菲羅波爾軍區步兵學校訓練,一練就是一年半。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狙擊手在戰場殺敵,不僅要靠毅力、經驗和悟性,而且要有一支非常先進的狙擊步槍,有3到6倍效果的瞄準鏡,這樣才能錦上添花、如虎添翼、人槍合一、相得益彰,出色完成狙擊任務。
一個狙擊手一沒有經過長期訓練,二沒有一支世界上最先進的狙擊步槍,完全靠意志和悟性取得了非常驕人的戰績,你一定覺得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天方夜譚,各國已成名狙擊手也會紛紛表示不服。
有一種人群叫做中國軍人,他們是特殊材料製成的人,他們的意志頑強超乎常人想像,他們對敵人的仇恨會化作無限能量,他們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讓他們產生巨大動力,創造出一個個人間奇蹟,顛覆正常人的認知。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志願軍就誕生過很多優秀的狙擊手,他們並沒有時間、沒有條件去進行系統訓練,可是他們卻創造出輝煌戰績,叫世人瞠目結舌,張桃芳就是其中的一位傳奇射手。
張桃芳在世界狙擊手排行榜上排名第八,被稱為亞洲第一狙擊手,狙擊手之神。
張桃芳雖然排名靠後,但是他使用的不是專業的狙擊步槍,而是蘇制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1891年就問世了,參加過日俄戰爭的它堪稱是歷史悠久的老爺槍,經過改進後有1938式騎槍和1944年式騎槍兩種,是蘇聯軍隊20世紀40年代的裝備。二戰結束後,莫辛-納甘步槍在蘇軍中逐步淘汰,1948年在蘇軍宣布退役,機器也被賣給了波蘭人。
可以說,張桃芳使用的莫辛-納甘步槍雖然該槍精確度很高,但是不是一款專業的狙擊步槍,也沒有配套的光學瞄準設備。
用這樣的一款步槍去狙擊敵人,難度相當大,效果可想而知。
但是張桃芳就是不信邪,愣是用不帶任何先進瞄準設備的老式蘇制步騎槍,讓200多名聯合國軍士兵,成為他的槍下亡魂;也讓他自己成為世界狙擊手排行榜裡,唯一進入前十的中國軍人。
由於張桃芳槍法精準,每天都有美軍和其它國家的軍隊的士兵,在其槍口下喪命。一連四十多天,美軍都不敢在陣地上露頭,出現一個打一個,把美軍壓得喘不過氣來。
張桃芳像幽靈一樣神出鬼沒,又像死神一般揮之不去,令敵手心驚膽寒。
美軍對其恨之入骨,把其當做最大威脅,發誓要拔掉這個眼中釘。
美軍高層接到報告不敢怠慢,從這部隊裡專門抽調了十幾名技術精湛的狙擊手,到張桃芳所在的陣地,聯手對他實施反狙擊。
但是沒有多久,這些狙擊手不是成為張桃芳槍下之鬼,就是被張桃芳打得半死不活,身負重傷。
美軍指揮官暴跳如雷,甚至專門調來了轟炸機,要對張桃芳實施定點清除行動,但都以失敗告終。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北方軍隊越過三八線大舉反擊南方軍隊的挑釁,朝鮮軍隊勢如破竹,南朝鮮軍隊節節敗退,三天之後"首都"漢城就被攻克。
北方軍隊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將南朝鮮軍隊打得抱頭鼠竄,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朝鮮軍隊就解放了南朝鮮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區,「統一」近在咫尺。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十軍團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實施仁川登陸,插到了人民軍的背後,正式介入韓戰,佔據急轉直下,朝鮮軍隊開始敗退。
美軍不久就打過了三八線,不顧中國政府警告,將戰火燃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保家衛國。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志願軍們唱著這首激蕩人心的歌曲,奔向朝鮮各處戰場。
1952年,當張桃芳跟隨部隊首次踏上朝鮮這片土地時,他面前的朝鮮,已經在戰爭中滿目瘡痍,慘不忍睹,彈痕遍地,硝煙瀰漫,到處都是逃難的人群,死於美軍炮火的平民屍體隨處可見。
張桃芳當時年僅21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看到美軍犯下的暴行,他熱血沸騰,怒目圓睜,暗下決心一定要狠狠教訓侵略者。
張桃芳是在1952年9月參加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他所在的24軍72師第214團一開始是駐防在朝鮮的戰略要地元山。
當張桃芳所在的部隊到達上甘嶺一帶的前沿陣地時,美軍的強大攻勢已經被遏制,抗美援朝戰爭已進入戰略防禦階段。
這段時期的美軍已經被打得膽戰心驚,我軍打得也非常艱苦,雙方都有停戰的意思,所以在那段時間裡,雙方之間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但是敵軍一點也不老實,他們仗著自己的武器先進,彈藥充足,經常進行挑釁,向我軍陣地打冷槍開冷炮。
我軍為了為談判營造良好氛圍,對敵軍的挑釁採取了比較克制的態度。
但是美軍得寸進尺,得意忘形,更加猖狂,他們在陣地上旁若無人地打撲克,曬太陽,嬉戲打鬧,扭動腰肢跳舞,對我方陣地做出各種挑釁動作,把中朝士兵肺都氣炸了,紛紛向上級反映要教訓侵略者。
不久之後,上級下達了指示:
"組織特等射手展開狙擊作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徹底將敵人打趴下,讓他們不敢再輕舉妄動。"
而我們的神槍手張桃芳,當時只是一個新兵蛋子,連槍的脾氣都不熟悉,但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第一個報名要上陣殺敵。
但是打槍可不是種地,只要有力氣就行,那是個技術活,而且技術含量非常高,光憑著熱情是不行的。
張桃芳的戰友呂長青回憶說,自己清楚地記得當年的情形,張桃芳第一次打靶射擊,就吃了三個大雞蛋,連長對此哭笑不得,對他說:"這下可好,回去別吃飯了,有三個雞蛋足夠你吃飽了。"
張桃芳打小就不服輸,好勝心強,跟小夥伴們打架,比他年齡大、個子高的夥伴,較量的時候打不過人家,挨了多少拳腳都不認輸,不求饒。直到自己想方設法,找到竅門打敗對方。
上了戰場的張桃芳更加倔強,不會輕易認輸,一定要爭這口氣,練好射擊本領,讓首長和戰友刮目相看。
於是,張桃芳所在的三營的駐地,多了一個"強迫症"患者,這個患者就是張桃芳。
練習射擊只能從打靶開始,但是子彈是有限的,而且戰場不是訓練場,不能隨便就射擊。
所以他儘量不去領子彈,從練習空槍瞄準開始。
每天飯碗一放下,他提著槍出去了,整天端著空槍練習舉槍動作,每天練習無數次,舉槍時間從一分鐘到兩分鐘、五分鐘、十分鐘。
同營八連九班的呂生堂說,為了練習射擊,能夠輕鬆自如,張桃芳甚至在槍上掛上沙袋,沙袋的體積越來越大。最後又在自己雙臂掛上幾公斤公斤重的沙袋,練習臂力。
就這樣胳膊腫了又消,消了又腫,一個月後,張桃芳覺得自己的槍在手裡,就像一根鉛筆那麼輕,做到了"舉重若輕",射擊的穩定性問題宣告解決。
接下來就是開始第二步,練習向目標瞄準。練習的目標從近到遠,距離慢慢加大;練習的目標從大到小,體積慢慢變小。
練習的時間也由短到長,從幾分鐘,到十幾分鐘,有時候會忘記吃飯,讓戰友到處呼喚自己。
練習的時段也從白天風和日麗的環境,再到陰天、霧天光線不好的環境,直到傍晚能見度更差的環境,對自己到了苛求的地步。
戰友表示,沒見過這麼發瘋練習的人,這簡直就是一種「自虐」行為,但張桃芳說,戰場上天氣千變萬化,作戰環境的光線也不是一成不變,所以要練就所有環境下的射擊本領。
晚上,大家都入睡了,他在坑道昏暗的油燈下練習瞄準,練習反應能力,直到眼睛流淚,視線模糊,睜不開眼。
但即便如此,實彈射擊的時候,張桃芳的成績發揮還是不理想,他為此非常苦惱,百思不解,經常一個人苦苦思考,對著明月發呆。
連長見了,什麼話也沒說,有一天帶著他到一個阿瑪尼家裡,在那裡他看到了雙腿的朝鮮小姑娘。阿瑪尼對他說,自己的女兒只有4歲,去年美軍空襲的時候,老頭子被炸死了,女兒被炸斷了雙腿。
從阿瑪尼家回來,張桃芳豁然開朗,他要把靶子當成美國兵,帶著滿腔仇恨,這樣才會找到感覺。
漸漸地,張桃芳打靶的時候根本就不用瞄準,抬手就是10環。而且他已經做到了肌肉記憶,憑著方向感,肌肉感,將身體、槍、和目標瞬間形成一線,毫不猶豫地進行射擊。
有一天打靶的時候,張桃芳突然向連長開口埋怨:
「我不打死靶了,沒勁。」
連長咧嘴笑了:
「我就等著你這句話。」
連長似乎早已準備,馬上從口袋裡放出幾隻小鳥。
張桃芳手起槍響,五聲槍響之後,四隻麻雀應聲落地。周圍的戰友一片歡呼。
連長大聲對他說:
"桃桃(張桃芳),你可以亮劍了。"
1953年1月,躊躇滿志的張桃芳終於來到了上甘嶺前線。
這時候的他,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兵,但很快,他就將成為威名遠揚的神射手。
1953年2月6日,進入陣地半月之後,張桃芳首開記錄,擊斃了一名美國兵。
從此他一發不可收,開始了書寫他的輝煌篇章。
19日這天,是張桃芳大豐收的日子,這一天他打出9發子彈,9名美國兵應聲倒地。
又過了不到10天,到了2月底,張桃芳碩果纍纍,已經有71名美軍倒在他的槍口下,只用了247發子彈——平均3.4粒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一時間軍營沸騰了,24軍記者迅速採訪了他。他的事跡被《火線報》刊登,傳遍了全軍。
24軍軍長皮定鈞聽了覺得難以置信,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的床下一雙皮靴拿來出來,交給自己的作戰參謀,特地交代他:
"如果你親眼看見張桃芳消滅三名美軍,就把我這雙皮鞋送給他。"
結果正在狙擊地點蹲守的張桃芳,真的在他面前幹掉了3名美軍。
離開8連之前,作戰參謀當著大家的面,把皮靴掛在了張桃芳的脖子上!
美軍連續在陣地前陣亡,引起了美軍的注意,為此派出狙擊手進行蹲守,企圖對張桃芳進行"斬首"。但不久之後,也被張桃芳射殺。
再後來,美軍就派出了觀察員,一旦我方狙擊手射擊,就下令火力點進行炮火射擊,但這種「定點清除」行動仍然是枉費心機。
美軍黔驢技窮,就派轟炸機對張桃芳所在的陣地進行轟炸,張桃芳的戰友犧牲了兩位。
張桃芳擦乾眼淚,把悲痛化為力量,用仇恨的子彈進行復仇,把美軍的瞭望哨也端掉了幾個。
這樣一來,美軍膽戰心驚,一連兩個月貓在防空洞裡不敢出來。
1953年初夏的一天,張桃芳正打算辦理交接班手續,這時候一聲槍響,子彈從自己耳邊飛過。
張桃芳在臥倒的同時,知道來了大魚,因為天色已晚,普通士兵很難達到這樣的射擊精度。
於是張桃芳就用棍子挑著頭盔企圖吸引對方露頭,但是對方是個狡猾的老狐狸,就是不露面,反而讓機槍手打擊,引誘讓張桃芳暴露。
張桃芳在不慌不忙的尋找機會,一晃就出現在狙擊臺前面,射出第一發子彈。
美軍狙擊手立刻還擊,張桃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轉移到另外一處位置,抓起步槍抬手就是一槍,敵人狙擊手應聲倒下,出膛子彈緊貼著張桃芳的腦袋擊中了後面的石頭。
張桃芳倒吸一口涼氣,原來自己只比對方快了幾分之一秒。
那位倒黴的美軍狙擊手就是二戰中美軍的王牌狙擊手艾克上校,一生殺人無數,卻在朝鮮半島翻船,成為張桃芳的槍下之鬼。
艾克上校陣亡之後,美軍驚恐萬狀,他們不知道志願軍的狙擊手到底是何方神聖。
甚至有人揣測,是蘇聯派來狙擊手前來助戰,這樣的臆測無非是在為自己狙擊手的糟糕表現找臺階下。他們小瞧了志願軍,覺得輸給這樣的對手不可思議。
如果當時美軍知道,他們輸給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狙擊手使用的是沒有瞄準鏡的幾乎被淘汰的步槍的時候,肯定會無地自容。
在張桃芳和戰友們的打擊之下,美軍乖了許多,白天連大小便也不敢出去解決,存放在罐頭瓶中,只有在夜幕降臨之後,才敢偷偷出來透透風。
1953年,志願軍總部為張桃芳記特等功,並授予他「二級狙擊英雄」榮譽稱號,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張桃芳光榮回國,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後來擔任過某部飛彈第九團司令部副參謀長、副團長等職務。
2007年,被稱為狙擊之神的張桃芳去世,享年77歲。
一個志願軍小分隊在一次夜襲行動中摸到了美軍的一個地堡裡,裡面的美軍毫無知覺,被端了餃子,地堡的瞭望口旁邊按理應該在正常值勤的那名美軍遭到了志願軍的「痛斥」:
「你值的是什麼勤!為什麼不觀察外面情況?」
那名年輕的美軍抬頭羞澀地笑了笑:
「不敢抬頭,你們的黑槍太厲害了。」
張桃芳使用過的那把老莫辛-納甘步騎槍,今天依然靜靜地躺在中國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戰爭館內的一處展架上,它已經很陳舊了,但湊近後你會發現,它還在閃耀著一種奇異的光芒,因為它的驕傲,實在不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