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給大家介紹反彈突破形態。
2.雙重頂形態和雙重底形態
雙重頂形態和雙重底形態就是市場上眾所周知的M頭和W底,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反轉形態,它在實際中出現得也非常頻繁。與頭肩形態相比,就是沒有頭部,只是由兩個基本等高的峰或谷組成。雙重頂(底)一共出現兩個頂(底),也就是兩個相同高度的高點(低點)。下面以M頭(如上左圖)為例說明雙重頂形成的過程。
在上升趨勢過程的末期,價格急速上升到第一個高點A建立了新高點之後受阻回跌,在峰頂處留下大成交量。受上升趨勢線的支撐,這次回檔將在B點附近停止,成交量隨價格下跌而萎縮。
往後就是繼續上升,價格又回至前一峰頂附近,成交量再度增加,卻不能達到前面的成交水準,上升遇到阻力,接著價格掉頭向下,這樣就形成兩個頂的形狀。
M頭形成以後,有兩種可能的前途:
第一是未突破支撐位置,價格在A、B、C三點形成的狹窄範圍內上下波動,演變成下文將要介紹的矩形。
第二是突破B點的支撐位置繼續向下,這種情況才是雙重頂反轉突破形態的真正出現。前一種情況只能說是一個潛在的雙重頂反轉突破形態出現了。
以B點畫平行於A、C連線的平行線(如上左圖中第二條虛線),就得到一條非常重要的直線-頸線。
A、C連線是趨勢線,頸線是與這條趨勢線對應的軌道線,它在這裡起支撐作用。
一個真正的雙重頂反轉突破形態的出現,除了必要的兩個相同高度的高點以外,還應該向下突破B點支撐。
突破頸線就是突破軌道線、突破支撐線,所以也有突破被認可的問題。前面介紹的有關支撐線、壓力線被突破的確認原則在這裡都適用。
雙重頂反轉突破形態一旦得到確認,同樣具有測算功能,即從突破點算起,價格將至少要跌到與形態高度相等的距離。
這裡的形態高度是從頂點到頸線的垂直距離,即從A或C到B的垂直距離。價格至少要下跌到的位置,在它之前的支撐都不足取。
總結起來,雙重頂反轉形態一般具有如下特徵:
(1)雙重頂的兩個高點不一定在同一水平,兩者相差少於3%就不會影響形態的分析意義;
(2)向下突破頸線時不一定有大成交量伴隨,但日後繼續下跌時成交量會擴大;
(3)雙重頂形態完成後的最小跌幅量度方法是由頸線開始,至少會下跌從雙頭最高點到頸線之間的差價距離。
對於雙重底,有完全相似或者說完全相同的結果。只要將對雙重頂的介紹反過來敘述就可以了。比如,向下說成向上,高點說成低點,支撐說成壓力。
注意:雙重底的頸線突破時必須有大成交量的配合,否則即可能為無效突破。
3.三重頂(底)形態
三重頂(底)形態是雙重頂(底)形態的擴展形式,也是頭肩頂(底)形態的變形,由三個一樣高或一樣低的頂和底組成。與頭肩形的區別是頭的價位回縮到與肩部差不多相等的位置,有時甚至低於或高於肩部一點。從這個意義上講,三重頂(底)形態與雙重頂(底)形態也有相似的地方,只是前者比後者多「折騰」了一次。
出現三重頂(底)形態的原因是由於沒有耐心的投資者在形態未完全確定時,便急於跟進或跳出;走勢不盡如人意時又急於殺出或搶進;等到大勢已定,價格正式反轉上升或下跌,仍照原預期方向進行時,投資者卻猶豫不決,缺乏信心,結果使價格走勢比較複雜。
它的頸線差不多是水平的,三個頂(底)也差不多是相等高度。
應用和識別三重頂(底)的方法主要是用識別頭肩形態的方法。頭肩形態適用的方法三重頂(底)都適用,這是因為三重頂(底)從本質上說就是頭肩形態。
注意:三重頂(底)的頸線和頂部(底部)連線是水平的,這就使得三重頂(底)具有矩形的特徵。比起頭肩形態來說,三重頂(底)更容易演變成持續形態,而不是反轉形態。另外,三重頂(底)的頂峰與頂峰,或谷底與谷底的間隔距離和時間在分析時不必相等。此外,如果三重頂(底)的三個頂(底)的高度從左到右依次下降(上升),則三重頂底就演變成了直角三角形態。